文/青峰

图:王维克、熊庆来、华罗庚

文章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某一领域卓有成就的人,除了需要时代提供成长的沃土,也离不开“伯乐”的发现与“贵人”的相助。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关系,莫过了相互成就,相互欣赏,守望相助。

在华罗庚的一生中,他虽然命运坎坷,但从不缺少发现他的伯乐与帮助他的贵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这位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数学天才是很幸运的。

他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时代的命运之手也将这位天才托举到了人生的顶点。

他一生有三位伯乐同时也是他的“贵人”——即王维克、熊庆来、哈代。

由于该文有一万多字,笔者将此文分成上下两篇来刊发,以便更好地分享他与其启蒙恩师王维克与清华恩师熊庆来一生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感受一下那个时代下的人间冷暖与人性的光辉与明亮。

一、发现华罗庚的数学天赋;

图:华罗庚初中时的三位老师:左起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

1923年夏,王维克受聘当任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

王维克,江苏金坛县冯庄村人,1910年出生,本名王和,大学时改名为王维克,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翻译家。

王维克的父亲是晚清的一位秀才,一位师塾先生,以授徒教书为生。

1917年,时年17岁的王维克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

此时大清才被推翻不过6年,中国正处于民国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西方的民主与自由丝潮在中国大地上悄悄涌动。

王维克与张闻天、沈泽民等几位同学组织学生们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此后,王维克转赴上海入震旦大学(即今天的复旦大学)专修法语准备去欧洲留学。

修完法语后,由于此时的欧洲还处于战后的重建,时局也有些动荡,于是王维克回到了家乡金坛县。

正是这一年,时年13岁的华罗庚由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考入金坛县中学。从此,他与王维克开启了数学上的一段师生奇缘。

图:少年时期的华罗庚

华罗庚念初中时,语文成绩一般,加之他的字写的歪歪扭扭,一度不被看好。语文老师因此对他有些成见。

一次在班级老师的会议上,他的语文老师说:“成绩好的学生都去省城念书去了,剩下的都是笨蛋!”

王维克连忙摆手道:“不,我看华罗庚就不错。”

“华罗庚,就他?不可能有出息!你看他写的字像个什么样子,跟鳖鱼在爬似的。”语文老师情绪有些激动地道。

坦诚地讲,那时的华罗庚的字写得的确不好,并且学习上有一点偏科,他将课余时间全部用在了钻研数学上,致使好几门科目也因此不及格。

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第一届学生,幸运的是他遇上了王维克这位好老师。

王维克认为,一个学生有没有出息不能仅凭字好不好就去轻易下结论。

王维克发现这个在作业本上喜欢涂涂改改的孩子,在数学上很有天赋。对于数学作业,华罗庚总是能做出几种解题方法,并且他能找到一种最简便的解决方法。

这以后,王维克便开始留心观察起华罗庚。

他发现华罗庚这个学生似乎对数学有一种天然的直觉,能一眼抓住数学问题的关键之处。每次做数学习题时,尽管每次改了又改,但其解题方法却十分独特新颖。

由于华罗庚在数学考试中每次都是第一,并且大多为满分,于是他认为华罗庚没有必要与班上同学们一起考试数学了,而是改为经常单独为其出题考试。

为了提升他的数学兴趣,王维克将自己的藏书挑选后借与华罗庚阅读。

一次他借给华罗庚一本由美国人著作的关于微积分的教科书让其学习。不料,不到10天华罗庚就把书还回来了。

以为华罗庚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过了一下,王维克有些不高兴,批评华罗庚道:

“数学适门科学是要循序渐进的,你不能跳着阅读啊,得沉下来慢慢体会,直到彻底弄懂后你才会有所得。”

华罗庚回答道:“我已经仔细读过了。”

王维克并不相信:一个初中生能在一周多便把微积分书看完,于是提问考了考他。

岂料,华罗庚不仅对答如流,还指出了书中几处印刷时的错误,这令王维克万分惊讶。他没想到小小的年纪的华罗庚不仅能读懂微积分,还能指出书中错误。

从此,王维克认定这个不满15岁的孩子一定是数学天才。这以后王维克的数学方面的藏书由华罗庚自由选取借阅。

为了训练华罗庚对学习的专注力,王维克总是循循善诱,从不会揠苗助长。

一次王维克在家中替华罗庚“开小灶”辅导远超中学水平之外的数学问题时指着窗上的布帘讲道:

“做学问就好比是织布,不专一就织不出好布。织布要专心致志,还要舍得花力气,才不会出次品。”

后来华罗庚成为数学大家后,有人采访王维克当年是如何培养启蒙华罗庚的。

王维克讲了这么一段话,今天读来仍然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芒:

“对于罗庚,我只是引他入门,从来不像奶孩子一样,把他一灌一个饱,也不是将食物嚼烂了喂给他吃。我只是引起他想吃一样好东西的兴趣,我也不抱着他走,而是让他自己摸索着走,只是像牵牛一样,到了拐弯处给他指引一下。”

不过,师生二人很快就要分别了。

二、聘请初中生华罗庚到金坛中学执教;

1925年夏,王维克与一批同学登上了去欧洲的邮轮,远涉重洋前往法国。

到法国后,王维克顺利地考上了巴黎大学。

这期间,居里夫人也正在巴黎大学任教,王维克很幸运地成了这位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的一名中国学生。

居里夫人在其晚年还曾培养过几位中国留学生——施士元、严济慈、郑大章。

施士元、严济慈、郑大章他们三人先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回国后,施、严二人成了我们著名的物理学家,郑士章则成为我国早期化学家。

只是比他们更早的王维克,由于同时攻读数学、物理、天文,因而没有获得学位。

不过,在巴黎大学的三年,居里夫人仍然给予了这位东方学生弟子以关怀,这使得王维克一生对居里夫人都充满了感激。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逝世。已经回国了的王维克闻讯后,写下了一篇《忆我的老师居里夫人》的文章,表达对这位大科学家的感恩与怀念。该文发表在上海一家报纸上。

1928年,王维克结束自己的法国求学生涯,回到了国内,并受邀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

此时中国公学任校长是胡适,因学术上的分岐与争论,王维克在该校执教了不到一年便辞职不干了。

1929年春,王维克回到金坛完婚后,受家乡人民的盛情挽留,出任了金坛中学校长。

这时王维克又想起了自己的学生华罗庚。听说华罗庚早已经回从上海中华职校半途辍学返回了金坛县,于是决定去找他。

当王维克找到华罗庚家中时,才知道他已经在1927年与本地的一位姑娘吴筱元结婚快2年了。华罗庚本人呢,为了生计在他父亲留下的杂货店成了一名伙计。

华罗庚能登上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心,为什么说离不开几位伯乐?(上)

看到自己昔日的学生,三年不见转眼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王维克内心互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为了不埋没这位极具数学天赋的年轻人,王维克对华罗庚道:

“苦难只是暂时的,你来金坛中学工作先做个庶务员(即行政杂工人员),学校每月支付你18块大洋。工作之余你可继续研究你喜欢的数学。”

听到华罗庚的老师这么讲,吴筱元十分激动,要华罗庚赶快应承下来。

华罗庚得知自己的老师仍然一如继往地支持自己钻研数学,于是也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进入金坛中学工作后,华罗庚一人承担了三个人的工作,他既负责会计记帐又负责教学用品的管理与发放还协助学生们的考试的计分统分工作。这些对华罗庚似乎都不难,他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教师们用的铅笔,他会一根根削好后再发放到每一位老师手中。

工作之余,华罗庚从不浪费一点时间,他自学完了高中所有数学课程,并开始了对大学数学的钻研。

这一切王维克都看在眼里,心中十分欣慰与喜悦。

没过多久,由于学校老师人员的流动,缺了一位数学老师。县教育部门计划重新聘请一位数学老师来金坛中学,被校长王维克说服上级后让华罗庚来教中学数学。

当华罗庚得知自己被恩师聘请教中学数学时,无比激动,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师的信任与提携。

走上讲台后,华罗庚的薪酬不仅涨了一倍,而且可以整天与数学为武了,他一时精神百倍,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

华罗庚教课还不到两个月,他染上了伤寒,不得不回家治疗养病。

这场伤寒来得太猛,华罗庚几乎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沉重的药费让原本贫寒的华罗庚一家可谓雪上加霜,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不得不变卖所有值钱的嫁妆,以便维持华罗庚的药费。

王维克不时来探望华罗庚,鼓励他要树立战胜病魔的生活勇气。在得知药费紧张后,王维克悄悄地对吴筱元道:

“华罗庚每月36元的工资你照常来领,他的课我来替他上,你不必让他知道,让他安心养病。”

半年后,华罗庚的伤寒病虽然好了,却留下了左腿终生的残疾,走路时左腿要先划个半圆圈后,右脚才可向前迈上一步。

回到学校后华罗庚又开始边教书边自修大学数学。

有一天,华罗庚与恩师王维克又谈起了数学。华罗庚突然问:

“先生,我发现了数学杂志上一位作者的论文中有错误,我能不能写文章加以指出呢?”

“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有错误,谁都可以写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支持你写。”王维克鼓励道。

于是华罗庚一边教学一边钻研高等数学,并尝试向上海《科学》等杂志投稿。

华罗庚的平静生活很快被一件事打破了。

由于王维克治校甚严,对一些只拿工资而教学平平滥竽充数的教职员工进行了重新的调岗与聘用留与裁,这导致一部分人对他这位校长的不满,于是他们跑到教育局去告状:“说王维克任人唯亲,“暗箱操作”聘请一个初中生教初中,而且还是个瘸子。”

王维克在居理力争后,得不到回应与支持,于是愤而职去了校长一职。

新上任的校长韩大受到岗后,虽然没有辞退华罗庚,但将他调离了教学岗位改任学校会计,以便华罗庚有个差事养家糊口。

恩师王维克的离职,让华罗庚万分难过,自此华罗庚更加沉默寡言。

会计记帐工作对华罗庚来说驾轻就熟,这使他有了更多时间钻研数学。

很快,一件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件发生了,一个广阔的数学天地在他生命之中徐徐展开。

三、受熊庆来赏识,华罗庚来到清华,当华罗庚与王维克再见面时,已是十年之后;

图:熊庆来,1893年~1969年,云南迪庆市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1930年临近放暑假之际,清华大学算学系(注:当时叫算学系,1934年才改为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上看到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熊庆来教授看完文章后,为作者严谨的逻辑、简明而又深刻的思路以及直觉似的洞察力所震动,于是向身边的同事打听:“这论文的作者华罗庚是哪国的留学生。”见没人回答,熊庆来又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吗?”

可是身边的同事谁也不知道这个华罗庚是干什么的。

这一下子更激起了熊庆来教授的好奇。正在熊庆来困惑不解之际,时任清华教员的年轻教师唐培经走了进来,从熊庆来身边经过时听到后哈哈一笑,说道:

“华罗庚哪里是什么留学生,他是我的一位小同乡,只有初中学历,目前在金坛县中学当庶务员(即学校杂工),我们有点联系。”

图:1934年,清华大学算学会会员合影,前排左二为唐培经。唐培经为我国近现代数学家。

熊庆来先生一听,顿时就惊得愣住了,像是问唐培经又像是自言自语道:“他是一个初中生?县中学做杂务?”

慧眼识才的熊庆来教授再也坐不住了,朗声道:

“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来清华任教当老师!”

周边的同事听熊先生这么说,纷纷感到吃惊: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怎么能来清华大学任教?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然而,自古以来非常之人必干非凡之事,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所谓的先例贯例。

图:中年时期的熊庆来教授

幸运的是,华罗庚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师兼贵人的熊庆来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不走寻常路的“非常之人”。

面对清华大学领导层的不解与阻力,熊庆来力排众议,坚持要聘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

鉴于熊庆来教授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清华大学只好同意聘华罗庚来清华,不过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做清华图书馆管理员。

于是,熊庆来教授也退让一步,采取了这个折中的办法。通过唐培经与华罗庚联络上后,谁料华罗庚并不想来清华。

这大大出乎了熊庆来先生的预料:年轻学子们人人都向往的清华,没想到华罗庚并不愿来。

熊庆来不得不亲自写信,请唐培经在暑假期间回金华时交给华罗庚。

在信中熊庆来不顾自己已是成名的数学家、清华数学系主任的身份,他在信中写道:

华先生,你若是不肯来清华屈就,我将亲自来金华登门请你,盼你早日成行前来清华,以便你我相互切磋,就近探讨。

接到熊庆来先生诚挚的信函,华罗庚与妻子吴筱元都很感动。

此时的华罗庚不愿来清华也有他的原因:

其一,自已的恩师王维克先生好不容易把他弄到金坛中学工作,并且还为了自己的事而辞职了,因此心中一直抱愧。如果现在一走了之,岂不辜负了恩师王维克的努力与任信,这种“不义”之事自己做不了;

其二,此时的华罗庚已经成家,一家大小都靠他这一份薪水养家。再说自己若去清华只能一人前去,妻儿就要留在金坛了。

去与不去,就在华罗庚两难之际,王维克得知这一消息,倒是极其高兴。

他鼓励华罗庚放在思想顾虑,前往北京,以期今后在数学上有一番成绩。他说金华太小,如果你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去更大的舞台,才能闯出一番天地。

幸好华罗庚的爱人吴筱元也极力支持他前往北京,让他不必担心家里,她会把家里上下照顾好。

有了恩师王维克的鼓励与爱人的支持,华罗庚打消了所有顾虑,于1930年8月只身来到了清华。

自此,华罗庚开始了他数学事业上无比传奇而辉煌的岁月。(文章上篇完)

——青峰2024年3月8日写于长江之滨

附说明:该文写作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详见此文下篇附注,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