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三十万

有一回看陈佩秋的画展,有许多落款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是“摩诘居士”要么是“王摩诘诗意”,直到在敦煌看到维摩诘经变图,才发现天下第一居士的魅力,而“王摩诘”正是诗佛王维对偶像的致敬。

除了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外,诗仙李白自称“维摩转世”,白居易晚年病中也曾作诗自比维摩诘。不仅是唐代的顶流文人喜欢仿效他,到了宋代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在诗中写到“再见涛头涌玉轮,烦君久驻浙江春。年来总作维摩病,堪笑东西二老人。”明清的名流袁宏道、龚自珍也对他顶礼膜拜。

为什么维摩诘能够成为时代偶像们的偶像呢?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走进天下第一居士:精通佛理、家财万贯、居家修行的维摩诘。

1.亦僧亦俗维摩诘

维摩诘居士是佛陀为在家修行者树立的“大乘菩萨”榜样。他修的法门是:不二法门

那么什么是不二法门呢?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

不二法门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最高境界。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维摩诘经》被鲁迅先生誉为文化人必读书,也被南怀谨先生誉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在家修行必读经典。它引领了“佛教世俗化”的潮流,也塑造了一个文化人们都喜欢的形象:维摩诘居士,他有四大特点:

✓ 家财万贯、广行布施

✓ 家庭幸福、红尘修行

✓ 身居高位、政商两通

✓ 精通佛理、辩才无碍

因此,谁也辩论不过他,谁也不敢真得辩过他。他常与三教九流高谈阔论,还代表佛陀指导弟子们修行。

这样的形象《维摩诘所说经》所描绘的维摩诘,具备了儒士的操守,同时又有道家的风范,这与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追求高度符合。

当然,这非常符合名流们的俗世理想:物质享受、世间功名和谈玄求道两不误。很多士人便以“亦官亦隐”“亦僧亦俗”的生活方式,将世间与出世间融为一体,把现实人间社会生活与佛教解脱之道融为一体。

在中国,维摩诘不但是最著名的佛教居士之一,而且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最喜欢比附的佛教人物,其风度卓姿成为士人效仿的对象。

这也是“小马三十万”每次推送佛教艺术相关内容时都喜欢用到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入世之事修出世之心。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小马三十万”,很多文章都会涉及到这一点。

第一居士维摩诘:精通佛理,家财万贯,红尘修行
2.壁画主角维摩诘

《维摩诘所说经》被士人广泛接受,以及士人对维摩诘的效仿,极大促进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也有力推动了早期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我们在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里,都可以看到《维摩诘经变图》,是根据古代三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经》绘制的。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里的北壁壁画非常经典,维摩诘直接就被描绘为一位穿着士人服饰的中国长者。

文殊菩萨坐在高大方形莲台,顶悬华盖,神情安详,正在倾听维摩诘的演讲。文殊身后和莲台周围是来问疾的诸菩萨、天人、佛弟子和帝王群臣。

东侧维摩诘居士坐在高大豪华挂帐帘的胡床中,身披重裘,凭几探身,手执麈尾,胡须上扬,激亢地向文殊陈说争辩。

在文殊的莲台和维摩洁的方帐中间,画观众生品中的“天女散花”故事。“天女散花”的场景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内容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

说的是维摩诘帐中有一天女,当两位大士说法辩论时,天女将鲜花撒到众人身上,花散到诸菩萨身上,便落地了,散到佛弟子身上却不落下。

大弟子舍利弗竭力抖落身上的花,花却牢沾不落。天女问舍利弗:“你为何抖掉鲜花?”舍利弗说:“这花不入法”,天女说:“不是花不入法,而是人没入法”。天女以此嘲弄佛弟子尚无解脱俗世红尘。

那么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又为什么要辩法呢?辩的就是他的红尘修行。

维摩诘是个神通广大,能言善辩的居士。他不出家,却精通佛理。他经常在家称病,人们去探望他时,即向人们宣讲他的大乘佛理。

有一回,佛派弟子去探望他,当然,重点不是探望,是去辩法的。诸弟子都不敢去,只能让“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带着大家一起去。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的方式,基于般若性空的思想,阐扬了大乘菩萨的实践之道,说明在家居士应行的德目。

这里的故事就非常精彩了,不过故事太长,大家有兴趣可以仔细看壁画。结论是:维摩诘“虽为布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维摩诘在家修行的居士形象,既打破了佛教“出家”与“在家”的界限,又打破了出世与入世的界限,使佛教具有融合现实人生倾向。

《维摩诘相》宋·李公麟·绢本

总之,《维摩诘经》里的故事,实在是适合豪门贵族、士大夫们信仰的需要,因为这些人拥有妻子儿女、奴婢、田园宅第、甚或家财万贯。

他们一方面信奉佛教,一方面舍弃不了这些。而《维摩诘经》的内容又符合了这些人的意愿。因此从唐代起《维摩诘经》备受大家的推崇和接受,一直流传至今。

维摩诘逐渐“士人化”的过程,是古代士人阶层与佛教界相互联动,共同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佛教经典在汉译的过程中,注重适应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士人阶层的认知习惯;另一方面,占据当时中国文化主流的士人阶层出于文化上的喜好,对佛教经典进行中国化的改变,并且将其广泛运用于包括文学、绘画等各种直观性的艺术形态中,促进了其思想更加广泛地弘传。

正是佛教界和士人阶层的合力,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最终使来自异域的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部分图源网络


小马三十万发布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和视频资料产权或版权均归属各自的创造者或业主,如果你并不喜欢这样,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