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商范蠡》

心不死,则道不生;欲不灭,则道不存。凡不得道者,皆有妄心、妄念。

人一生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除去天灾人祸,几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内心的执念和欲望。

所谓修行,就是修一颗道心,一颗清净自然、无求无欲的心。人一旦被种种欲望占据了内心,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陷入欲求不满的痛苦轮回中。

修心二字,读似简单,行实在难,因为心一直动。

于是,道家的修,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先把自己摘出来;儒家的修,是“立大志,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的修,则是四大皆空、缘起性空。

再到后来苏东坡“物我两忘”的儒释道,还有王阳明的“致良知,心无外物”,无不在提醒世人:先出世,后入世;以出世心,修入世行。

01 老子:无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心不死,道不生
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它自然而然,源于“无为”,无需人为的创造或干预。如果一切追求“有为”,则心不静、意不定,“道”就无法实现。

修道之人,唯有减少私欲和杂念,以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02 庄子:无所待

庄子在第一篇的《逍遥游》里,就提出:真正的逍遥,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无所待”的。

什么是“无所待”?就是完全不在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不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某种外在的事物上。

即使是鲲鹏展翅,如果也要御风而行,凡是要依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逍遥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

“无所待”,如同虚空,能容万物,也不主宰万物,也不选择万物,也不舍弃万物,也不积极也不消极,也不因相有,也不因空来,不生不灭,不动不静,本来如如。

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如何凭借和依托《道德经》及道商智慧,上富其国,下富其家?

为更好传播道商精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清舟自渡将与黑面郎君共同打造一个“商”群~“蠡想之光”和一个“道”群~“与蠡同行”。商群主要探讨商业文化、分享商业知识和案例为主;道群则以个人成长为主,主要以《道德经》、《传习录》、《了凡四训》、《心经》和《黄帝内经》为主,辅以正念、正言、正行训练。

有意者转发此文,然后联系作者本人免费加入。

文字 | 清舟自渡
片 | 肖云军摄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