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课
1、祭。两个读音,读jì时,《说文解字》里称“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表示神明,用手拿着肉献给神明,称祭,即祭祀的意思。这里的肉早期不是指牛羊肉,而是指的人肉,商代人祭一次杀人就达2756人之多。祭的本义是残杀,甲骨文早期的肉是带有血水的肉(即生肉),后来演变成不带血水的熟的福物了。如图:
(祭字的演变)
后来还有一个读音读zhài,是姓。不再多做解说。
2、祀。读sì。《说文解字》称“祭無已也。”如果直译,就是祭祀不停止。有的版本《说文》写作“祭無巳也。”,古时已与巳通。我们看字形演变:
(祀的字形演变)
商代称年为“祀”,所说的“祀”,就是“取四时祭祀一讫也”(孙炎),意思就是一年中四时所有的祭祀进行完一遍为一年。有意思的是,“巳”是十二地支之一,对应的是蛇,造字方面,“巳”字也象形“蛇”,蛇冬眠醒来,代表一年过去了,因此“巳”,既有“已”的终止的意思(所以通“已”),一年到头的意思,也有“蛇”的意思,左边加了个表示神明的示,表示一年的祭祀完成了,《说文》中的解释是祭祀不停止,也大致是这个意思。
逢年过节的祭典上,供奉肉品的特殊祭祀就叫“祭”,而长年不止的祭祀,就叫“祀”。祭、祀本是不同的向神明表达尊敬的形式,一个是特别的日子的敬奉,一个是长期的。有时也特指祭祀天神。有时也指祭神的地方。
台湾地区的语言文字学家,比如廖文豪,解释这个字称“向神献祭以求庇估”,并认为右边的“巳”是幼儿的形状,献祭以祈求神明让这个幼儿长成强壮的勇士。似乎不如《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更好。(这么说,解释并非原意,带有主观、个性色彩)
3、祡。读作chái。《说文解字》称“燒祡燓燎以祭天神。”应该是焚烧木柴以达天听,先民认为向天空飘去的烟是跟神明沟通的方法,于是祭祀时,就焚烧木柴,此举后来演变为点香,总之是向远在天空的神明沟通消息,表达敬意的意思。亦通“柴”。先民称焚烧木柴祭天的方式是“燎祭”,是大典。《释天》称“祭天曰燔柴”。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烧柴祭天,是祭祀神明的一种方式,上面的“此”是从“柴”字转注取来的。祡的小篆字形如图:
(祡的小篆字形)
4、禷。读作lèi。《说文解字》中称“以事類祭天神。”即因为特别的事务、专项的事务、特殊事情祭祀天神。说白了就是专项祭祀。比如求告战争的胜利。字形上是左边一个表示神明的示,右边一个表示类别的“類”(到此字时专讲)。合起来就是有特别的事情祭祀神明。
(禷的小篆写法)
5、这个字现在的GBK汉字字库里没有,只好上图:
(字库里没有的guǐ字)
读作guǐ。《说文解字》称:“祖也”,是祖先的意思,但是哪一种祖先呢,是庙已经被毁的祖先,显然是远祖。连祭祀用的家庙已经毁掉了的祖先称呼为这个字。字形是左边一个表神明的示,右边一个险的“危”,危的字形是一个人站在悬崖上,显然是危险的,组成的字就是危险的神明,这个神明当然是具体存在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祖先。因此这个字表示的是一种对遥远先祖的祭祀。这个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小篆写法)
6、祔。读作fù。《说文解字》称“後死者合食於先祖。”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祭名”,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另一个意义是“合葬”。从字形上说,“付”是以手持物对人,给予的意思,这里加上了一个表示神明的“示”,表示以上两种意义。小篆的写法如图:
(祔的小篆)
我们可以注意到,先民们在对天神祭祀的同时,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类的一种进步。
七课
1、祖。读作zǔ。《说文解字》称“始廟也”, 祖的本字是“且”,祖先崇拜是人类对血亲先辈的敬仰,目的是求祖先保佑自己增进家庭团结和发展。“祖”字从甲骨文字形开始,到金文都像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如图:
(祖字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
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认为“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中国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人造男性生殖器遗物,其中以陶制为多数,被称为陶且。其他还有石制、玉制、木制和铜制的,足见对其崇拜之情。
“祖”字的字义比较多,列举一下:(1)祖庙。(2)祖先的神主。(3)父亲的上一辈。(4)祖先。(5)开国君主。(6)某种事业或者派别的创始人。(7)世代。(8)初。(9)本,本源。(10)效法,崇尚。(11)熟悉。(12)盘旋而上。(13)为,作。(14)远。(15)祭祀名。(16)饯行、送别。(17)设祭送别死者,(18)阻碍……其实还有,比如姓祖,祖冲之。我们就只先列这么多,汉字一字多义在“祖”字上体现很明显,这也是外国人学汉语时的大难点,非本族语言,这样复杂,确实让外国人学起来觉得绝望。
2、这个字上面一个彭,下面一个示(GBK字库无此字,打不出来)。这个字念bēng。《说文解字》称:“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也”,彷徨的原因是因为伤心或者心神不安,这个字是“祊”的本字,方指旁,门旁,是在门内不远处的祭台设置处。其实这也是祭祀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保留。小篆的写法如图:
(bēng字的小篆)
3、祰。读作gào。《说文解字》称:“告祭也。”左边一个代表神明的示,右边一个告,告的意思是“以口吹牛角”发出声响,这里的牛角其实就是号角,告又引申为通知、宣传。那么这里合在一起就是发出声音向神明祭告,通知神明人在祭祀。因此,所谓的“祰”时,必然是有声音的,它跟祭是不同的。在祭祀时口中发出声音才叫“祰”。也是一种祭祀的形式,称“报祭”,祭祀者报出自己的名号参与祭祀。它的小篆字形如图:
(祰的小篆字形)
4、祏。读作shí。《说文解字》称“宗廟主也”。古人祭奠神主,需要一个牌位,最早选用的代表物就是石头,后来用松木,再后来用柏木,再后来用栗木,到后来,越来越隆重,神主要用一个石匣子装起来,用来装神主牌位的这个石匣子就叫作“祏”。“石“的本义就是从悬崖上掉下来的物体,这种一般就是石头了。这个字有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石头牌位就是”祏“,有的认为是”石匣子“才是”祏“。但都与神主牌位有关,这个争议是学究们的事,对于篆刻用字影响不大。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祏的小篆字形)
5、䃾,读作bǐ。《说文解字》说“以豚祠司命。”就是以小猪祭司命神。说这个字要从“人”和匕“两个字说起,两个字其实都是由”人形“发展而来,只是人站立的方向不同。如图:
(人与匕的字形演变)
因此,我们知道,”匕“其实是人形,而”比“字呢,它的字形是这样的:
(比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
什么意思呢,所谓的“比”就是两个姿势相仿的人,两个相互模仿或竞赛的人,两人姿态几乎一致就叫做“比”,比如、比赛,都是这个意义。“比”又引申为相互较量,亲密,比如:比较,比邻。
那么,加上了一个“示”字之后,就演变成了一种祭祀形式,祭祀谁呢,命神,什么是命神呢?古人认为在神仙世界里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神明,是“比”照自己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神。“䃾”本身已经是一种祭祀了,就是祭祀自己的命神,而《说文解字》又添了“以豚祠司命”这样的解释,大概是许慎认为祭祀其他神明一般用牛用羊,而祭祀自己的命神,相对地位较低的小神,用较低端的猪作为祭品吧,在古代人的食物体系里,猪是较低端的食物,不像现在一样猪肉价格影响CPI。
“䃾”的小篆写作:
(䃾的小篆)
6、祠。读作cí。《说文解字》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这是祠的最初意思,就是春祭,因为春天祭祀时,牛羊多未长成,庄稼也正值播种,因此“品物少,多文词”,只是在神明跟前祭告一下,因此较为简省,文词比较多,实际的祭物比较少,称“祠”。后来这个字又引申出来几个意思:如(1)得福谢神,类似于“还愿”,因为规模小于正式的祭祀,也称“祠”。(2)供奉鬼神、祖先或者先贤的庙堂,这个意义现在也常用,如祠堂。(3)有时也通文词的“辞”,本来就是因为“词”多而“牺牲”少,所以,这里用的是本义了。“祠”的小篆写作:
(祠的小篆写法)
八课
1、礿。读作yuè。《说文解字》的解释称:“夏祭也”,就是夏天的祭祀。先民们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祭祀,夏、商两代春祭叫“礿”,到了周代,夏祭叫“礿”,春祭改为“祠”。《礼记.王制》里记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到了周代,春祭就改为“祠”了,所谓的“祠”,我们上节讲过,春祭多是以言词祭祀,几乎没有牺牲或牺牲极少,因为庄稼刚刚播种,牛羊还没有长成。何以夏祭就是“礿”呢?还得从字形来出发解释:
(勺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的“勺”,是一个长柄器具,后来,里面又增添了某种事物的一点,这一点,或者是在勺子里盛了某种东西,或者象征粮食结出了果实,到了金文,又回归成了无物的器具。
回到“礿”,这里的左边表神明的“示”不用解释,配合右边的“勺”则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到了夏天,农作物开始酝酿果实,有了实物;另一种解释是以勺子盛某种汤或酒或者少是指祭物如粮食以祭祀神明,这比春祭已经增添了祭物。因此,这个字是符合季节特征的祭祀形式。礿的小篆是这样的:
(礿的小篆)
2、禘。读作dì。《说文解字》称:“諦祭也。”显然,也是祭祀的一种,但基本没解释禘祭是怎么回事,我们回到上面《礼记》里说的,原来的夏祭叫作“禘”,到了周代,夏季改成了“礿”,那么禘祭呢?取消了吗?没有,禘祭成了重要的祭祀。《周礼》说“五岁一谛,五年一次的大型祭祀,因为帝王要亲自参加,因此规模宏大。字形上,左边的“示”不用解释,右边的“帝”前面已经讲过,是至高无上(也有说是花蒂的“蒂”的本字的)的人。左右结合,构成了一种祭祀类型,叫”禘“。这个字还有两个解释:(1)细察。(2)通”揥“,就是捐弃的意思。在这里出现的是祭名的第一个意思,它的小篆是:
(禘的小篆)
3、祫。读作xiá。虽然意义上有合的意思,但这个字并不念“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就是不管亲疏远近的祖先一起合在一起祭祀的一种祭祀形式。《周礼》说,“三岁一祫”,就是说,这种祭祀是三年举行一次的大合祭。“合”字的意义并不是杨修解释的“一人一口”,而是“合口”的意思,就是“嘴巴闭合”的意思,因此,所谓的“合”是“聚拢,聚集,合并”的意思,因此,这种祭名就是一种大合祭,三年举行一次。它的小篆字形是:
(祫的小篆)
4、祼。读作guàn。这个字跟裸体的“裸”很像,不能搞错。《说文解字》称:“灌祭也”,所谓的灌祭,就是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祖先。虽然这个字不能同裸字混,但却有意义上的联系。有人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是古人持特别的器皿盛酒,进入先王的墓室,将酒浇奠在尸体上,因为是奠,当然这个酒不是喝了,而是洇到土地之中了,像灌溉,因此叫灌祭。后来就发展成把酒浇在地上行灌祭礼,而不再浇酒在尸体之上,现在我们有时候还行灌祭之礼,大部分就是把酒洒到墓地的地上,或者饮酒地的地上,以示祭祀之意。后来“祼”还引申出来一个意思,是指祭祀的时候,酌酒给宾客,也叫“祼”。从字形上说,“祼”字的右边的“果”也是指的“果”的引申义,指果实的皮光溜溜的,用以指先辈的尸体光溜溜或土地上光溜溜的。(有点附会)“祼”的小篆写法是:
(祼的小篆)
5,这个字GBK字库里查不到,是上面一个“毳”,下面一个“示”。读作cuì。《说文解字》称“数祭也”。意思就是重祭,反复祭,屡祭。从字形上来说,上面一个表示“野兽细小的毛发”或者人类“寒毛”的“毳”(这个字也读cuì):
(毳的小篆)
下面一个表“示”神明的“示”,既然是“毳”,当然是细小而又数量众多的,因此这个字表示的就是数量多而不十分隆重的祭祀,也因此次数就多一些。(老百姓的淫祭吧,多而不讲究)小篆的写法是:
(cui的小篆写法)
另外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谢”的意思。
6、祝。读作zhù。这是个常用字,《说文解字》称:“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兌省。”什么意思呢?就是掌管祭祀的那个人,三部分组成,示、人、口。这个人站在祭台上,口中念念有词。从兑省的意思就是省去了兑字头部的那个象征人微笑时的法令纹的两笔成了现有的字形。从字形上看:
(祝字的字形演变)
“祝”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在神明跟前跪着,然后大张着嘴在念叨;到了金文里,其中一种演变成了一个人挥舞着双手或大张着嘴在说话,另一种则保留了原有的字形,一个人跪在神明面前口中念念有词。
这个字也是个多义字,它既可以表示祭主这个人,也可以表示祭词,祝祷词,此外还可以表示用言语向神明祈祷求福的这个动作。除了这三个意义之外,祝字还至少有以下意义:(1)嘱咐;(2)大;(3)始;(4)唤鸡声;(5)断,断绝;(6)编织;(7)通“注”;(8)古乐器名;(9)一种树木;(10)姓……意义好多,我们要先从本义开始记,其他的意义慢慢理解记忆即可。另外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还有其他的两个读音,读作zhòu时,表示诅咒的意思,读作chù时是专用名词,指“祝栗”,一个古国名。
9课
1、礻留,这个字在GBK字库里没有,所以打不出来,读作liú。《说文解字》解释也极简单:“祝礻留也”,这其实有点奇怪,许慎这样的大神,怎么会拿本字来解释本字,如图:
(《说文解字》这个字的解释以及《说文解字注》的解释)
大概原因就是这个字可能就是专有名词,没办法再做更好的解释。《说文解字注》给了较清楚的解释,其实就是“祝由”,这个概念来自《黄帝内经》里《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祝由,也称:祝由术、祝由科、咒禁科、书禁科、祝由十三科、中医十三科、天医等其实就是一种用符咒治病的方法,古人治病,除了中医中药之外,还需要神明的力量,因此有了祝由科。字形上,左边一个示,不用多说,右边一个留,是停止,静止的意思,当其它治疗方法没有作用时,就要静止下来,静等神明的裁定,因此祝由就有了另一个说法,就是祝礻留。礻留字的小篆写法是这样的:
(礻留的小篆写法)
2、祓。读作f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除惡祭也。”很明显,这又是一种祭祀求告神明的方法, 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亦泛指扫除。字形上,左边的示不用说,就是神明,右边的“犮”,是犬跑开的样子,会意祈祷神明让恶犬离开。“祓”字小篆的写法是这样的:
(祓的小篆)
3、祈。读作q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求福也。”在字形上,“斤”的原义是斧头,甲骨文里,斤的字形并没有画一把斧头,而是表示持斧头之类的工具劈砍之意,箭头方向就是劈砍方向。如图:
(斤与祈的演变)
后来“斤”被引申为斧头或者兵器,祈字的金文里由“方、单、斤”三个符号组成,表示是以兵器(斤)对抗(单)邻国人(方)。而其实祈后来用于作人名时,有一个名人,叫“祈父”,祈父是周朝掌管军事的统帅。显然,“祈”字是跟军事和神明有关的一个汉字,那么,“祈”的意思就是古人在征战前举行祭祀以求胜利,后来引申为向神明求告。如祈求、祈祷。
4、祷。读作dǎo。《说文解字》释作“告事求福也。”求福,当然长寿是最重要的福气,因此用了“寿”字,寿字的演变如图:
(寿字的演变:寿的金文)
其实“寿”字的字形有很多种,过去我们说写“百寿图”就至少有100种写法,这里只是选用了金文的一种造型来作图释,那么“祷”字,就是一个表示神明的“示”再加一个寿,表示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以及祈祷长寿的愿望或者某种仪式。祷的小篆写法是这样的:
(祷的小篆)
5、禜。读作yíng。《说文解字》释读为“設緜蕝爲營,以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其实就是拿茅草扎出围栏,四周扎上火把的一种祭祀仪式,这个字上部是两个火,一个秃宝盖,这是“熒”的本字,字形演变如图:
(熒、禜字的演变及关联)
对,这是一种较隆重的仪式,需要布置祭祀现场,这么繁复的仪式是表示对神明的尊重,用于祈祷风调雨顺,祈祷自然界力量顺遂人意。
6、禳。读作ráng。《说文解字》的释读是:“”磔禳祀,除癘殃也。意思是祈祷消除灾殃。字义的来源我们要看字形:左边的示字不再解释,右边的“襄”字的字形,金文的经典字型是换上工作装帮忙用手搬土,引申义就是开垦土地、移除、帮助。比如襄助、襄办、襄理等,左右结合组成的“禳”字,有帮助的意思,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为了移山整日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士将山移走,禳的本义不是求神将土运走,引申为求神除去不好的事物,平常我们所谓的“禳灾”,就是祭神求消解灾祸。《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禳星”也是想借助神明的力量延长自己的寿命。襄与禳的字形如图:
(襄与禳的字形)
10课 1、禬。读作guì。《说文解字》释为“會福祭也。”这是一种祭祀的类型,一种解释是“会福祭”,一种解释是“消灾除病之祭”。字型上,“會”的本义就是聚集、聚合食物或者财物在一起。因此,添加“示”字之后的“禬”的本义就是把财物或者食物聚合在一起向神明表达某种祈福。后来,它也用来指诸侯聚合财物接济盟国的一种礼节。(与祫类,一是合祖,一是合物)“禬”的小篆写法是:
(禬的小篆) 2、禅。这个字有三个读音,第一种读chán,第二种读作shàn,第三种读tán。老办法,先了解一下“单”的意思,“单”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单的演变,甲骨文、金文)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单”字的本义就是最原始的武器,这种武器或者是一根分叉的木头,在两个分叉处绑上石头,或者是把一根竹子分成两半来做最原始的弹弓,在金文里,又在下面的结合部加上了捆扎的符号,构成了“单”字的字形。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中,人们最早在没有橡皮筋时,用来制作弹弓的方法是利用竹子的弹性弹发石块来攻击野兽或鸟类的。“单”字后来也跟武器相关,只不过这个武器非常简陋,非常单一,因此”单“字后来又引申为“单一、单薄、薄弱”。 回来说“禅”,“禅”由一个“示”和一个“单”组成,一个人或者一个部落,当他们觉得薄弱或单薄时(单),他们向神明(示)祈求力量,有了“禅”。当一个人觉得孤单、单一、单薄时,他需要参“禅”,以使自己强大起来。当“禅”读作chán时,是一个佛教用语,通常指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一个人孤单地“坐禅”,“修禅”,静静地思考;当“禅”读作shàn时,有三个意思,(1)因为自己的单一弱小,向神明祭祀以获得神明的护佑或让上天派强大的力量来支持自己,比如“封禅”,所封的对象一般是庞大,稳定的,如泰山;(2)因为自己的弱小或薄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人、其他姓的人,如“禅位,禅让”等;(3)因为某个事物弱小、单薄,因此以其他事物代替,这个意思已不常用。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tán,指的则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的名字,当然这个国家也不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是弱小的,单薄的“禅国”。它的小篆写法是:
(禅的小篆写法) 3、禦。读作yù。就是“御”。《说文解字》给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祀也”,那么,要了解这个字,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字形出发,这个字可以分解成两部分,就是上部的“御”与下部的“示”,“示”字好说,重点在于“御”,在甲骨文、金文里,“御”的字形意思是表示一个跪坐在马背上的人手持驭马的绳索在路上行进,后来,又加上了“止”表示可以控制马的行走。关于“御”,《说文》的解释是“御,使马也”。后来御的意思就引申为控制,统治、防备,比如统御、防御。
(御及禦的字形演变,金文) 理解了“御”,加上了一个“示”的“禦”字的意思就明确了,“禦”在做为一种祭祀名的时候,意义就是祭祀以祈免灾祸。同时,它还有如下引申义:(1)禁止,防止;,这其实就是御的意思;(2)抗拒,抵挡;(3)匹敌,相当;(4)护卫;(5)强暴、暴虐;(6)大臣,侍卫;(7)挂在车前面的竹帘(其实也是防御的意思)。等等。如果理解了字源,这些意义都容易理解了。 4、“礻舌”。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只能这样拼出来。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huó,一个是huàn。《说文解字》的解释又是很简单,称“祀也”,显然,又是一种祭祀类型,可是这种祭祀是什么类型的呢?要理解,还是要先理解示字以外的这个“舌”,就是舌头的舌。
(“礻舌”的字形来源于“舌”) 如果你是造字者,你会如何描绘舌头呢?古人造字时,认为“舌”自口而出,它可以自由的上下左右摆动,摆动的时候还会有口水喷溅,于是,有了甲骨文的“舌”,舌头是灵活的,因此有“活”,舌头可以舔干净碗里的饭食,像刀刮一样的干净,因此有了“刮”。那么,“礻舌”的意思就容易明白了。它是一种除邪消灾的祭祀类型,就像舌头刮干净碗里的饭食一样,刮去灾祸,朱骏声《通训定声》称:“刮除灾祸之意也。”要向神明祈求刮除灾祸,用“礻舌”这个字。在这时,它读huó,另外还有一种祭祀方式,是“酬神之祭”,读作huàn,大致的意思是为了向神明表示敬意,要不停更换代表神明的石匣。 5、禖。读作méi。《说文解字》释作“祭也”,显然,又是一种祭祀类型。要理解这个字,又需要先理解“某”字。“某”的字型在金文里是通过别人的口来描述一种植物,这种植物有某种特征,却不知名称,《说文解字》对“某”的解释是“酸果也”。也并不详细,据徐灏注笺称:“某”即今酸果“梅”字,因假借为“谁某”而为借义所专,称“某”。什么意思呢,其实看字形就是:一个人发现了一种酸酸甜甜的果子,就是现在的梅子,他向别人描述这种果子:“就是那种树木,它结有酸甜的果子”,因为这棵树没有名字,就称“某”树,“口中所言的某种树木”,后来,“某”被广泛代表不知道名称的人或物,比如某甲,张某等。也用来指某个失传的人名或时间,比如某人,某年某月某日。
(某与禖的关联) 因此篆刻用字时,刻梅花的“梅”,可以刻成“某”,比如陈巨来的“梅景书屋”,“梅”与“某”两个字是通的,为了保证章法效果(“梅”是左右结构的,而“某”是上下结构的)陈巨来先生刻成了“某”字,以保证章法上的协调。
(陈巨来刻梅景书屋) 可是,“禖”呢?《说文解字》只说是一种祭名,显然不明确。说文解字注》给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称:春分玄鸟降,汤之先族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谋而生契。故本其为天所命,以玄鸟而至生焉。在这里称,商的祖先跟玄鸟有关的。《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这就更清楚了,简狄是吃了玄鸟卵而生了契,这才有了商代。这里有个概念,去郊外祭祀求子叫“郊禖”,而这个“禖”字的来源大概就是借助了某种神秘力量而获得子嗣的意思,因为玄鸟不可考,只能以“某”来指代,所以称“郊禖”。至此,禖的意思明白了,就是一种祭祀类型,即求子之祭。 6、“礻胥”,同样,这个字,GBK字库里也没有,所以打不出来,就是左边一个示,右边一个胥。读作xǔ。《说文解字》释作:“祭具也”。徐锴注解称“礻胥,祭神之精米也。”仅看这个注解,显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字字形上的意思,老办法,拆开来读。“示”字不用解释了,右边的“胥”呢?据《说文解字》称:“胥,蟹醢[hǎi ]也。”由“足”和“肉”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在刻“胥”字入印时,下面的那一部分不能刻成月亮的“月”,它属于肉部。),意思就是将螃蟹连骨带肉解成肉酱,这当然是精致的美食,先民们拿它来供奉给神明,就叫“礻胥”,后来,用精米替代了蟹醢,精米显然也是美食,但“礻胥”字右边的“胥”并没有换成米字,这个字也就保留了下来。它的小篆写法是:
(礻胥字的小篆写法) 看了这么多合体字,除了一边表意,一边表声外,表声部分还有特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