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知识点

VOL.5

”’

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演变

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乌鸦,一种全身漆黑、双目炯炯的鸟类。乌鸦的形象宛如一块神奇的画布,随着时代的流转,不断被涂上新的色彩。
它曾经是神鸟、是先知、是忠诚与智慧的象征,也曾经是离愁、是厄运、是死亡的预告,今天我们在朝代的缝隙里来探索乌鸦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地位演变。


今天来说一下这种鸟
商朝:乌鸦的“神”起
商朝时期,乌鸦(又称“玄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传说中,商的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吞下玄鸟蛋而生下的。这只神通广大的玄鸟,不仅是祖先的象征,更是沟通人神、预知未来的神秘使者。那时的乌鸦,简直就是拥有VIP通行证的预言家,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因此那时的人们深信,乌鸦能够预言未来,它的啼鸣是上天传达的讯息。它们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吉祥的征兆。此外,乌鸦因其反哺行为被儒家视为“孝鸟”,这一形象在《本草纲目》中得到强调,体现了乌鸦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汉代:乌鸦的“神”转
春秋战国,乌鸦开始悄然转变角色。虽然在某些文献中仍能捕捉到乌鸦作为吉兆的痕迹,但它逐渐与死亡和不祥产生了联系。乌鸦的叫声变得凄凉而哀婉,它的形象也由神圣的光环中慢慢走入了凡尘,化为一种让人心生敬畏的存在。人们开始忌讳乌鸦的鸣叫,生怕它预示着不幸的降临。汉代时因为其纯黑的羽毛,开始与“玄”(指代神秘、深邃)关联起来,也因为它的啼声和喜好腐肉的习性,开始与死亡挂钩。
但乌鸦因其反哺行为又被儒家视为“孝鸟”,体现了乌鸦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地位。比如晋代成公绥在《乌赋》序中写道:“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易为而至哉?……若乃三足德灵,国有道则见,国无道则隐。斯乃凤鸟之德,何以加焉?’”在成公绥眼中,乌鸦既是神鸟,又是孝鸟,地位堪比凤凰,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祥禽。

汉唐宋:乌鸦形象的“神”落
进入唐宋时期,乌鸦的形象进一步世俗化。隋唐时期,乌鸦依然保有一席之地。
虽然在主流意识中还是一种祥瑞之鸟,但它们已不再是昔日那个能够左右王朝命运的神秘使者。在民间传说和一些文献记载中,乌鸦更多地成为了不祥之兆的化身,甚至与死亡紧密相连。人们看到乌鸦,往往会联想到不幸的事件,它的形象变得更加阴郁。比如唐代诗人喜欢以乌鸦作为寂寞、离愁的象征,比如李白的诗:“乌啼隐杨花,君醉倒谁家”,描绘了一种别离的伤感情绪。杜甫的诗:“乌鸦衔肉呼群狐,碧桐无声子规哭。”将乌鸦与凄凉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宋代的文人画家则尝试从不同角度描绘乌鸦,既表现其孤独悲凉,也展现其坚韧顽强的一面。乌鸦不再是单一的不祥之鸟,而是成为了文人抒发情感的载体。

明清:乌鸦形象的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乌鸦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它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不祥之鸟,另一方面,它也开始以更为生活化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乌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观察和描绘的对象。
如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间流行饲养乌鸦,视其为忠诚与智慧的代表。同时,在民间传说中,乌鸦的啼叫也被赋予了更多寓意,比如预示天气变化等,这使得乌鸦在民间文化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清朝时期,乌鸦被满族人视为神鸟,源于传说中的“乌鸦救祖”故事。当时,皇族在故宫内设置了许多“索伦杆”,专门用来喂食乌鸦,这也是使得故宫成为乌鸦重要聚集地的原因之一。

从神秘的神鸟到不祥的预兆,再到文学艺术中的常客,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演变,就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史诗巨著。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读和想象,也寄托了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乌鸦的嬗变之旅,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解释,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如今,当我们再次仰望天空中飞翔的乌鸦时,或许能够感受到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