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经由中央军委批准,秦基伟将军亲率志愿军15军前往朝鲜参战,负责驻守三八线以北的战略要地五圣山及其附属地区。起初,五圣山一直风平浪静,从来没有爆发过任何冲突、战争,直到1952年,联合国军为了打破朝鲜战场的僵局,重新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决定集结六万大军,进攻五圣山,打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志愿军通过朝鲜特工提供的情报,已经猜到联合国军最近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却没想到对方的目标是五圣山,结果等到联合国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我方几乎毫无防备,仅仅半天的功夫,便丢失了数十个前沿阵地,情况不容乐观!
好在秦基伟的临场应变能力比较强,他很快便指挥15军全面转入守势,依托坚固的工事体系,挡住了联合国军如潮水一般的攻击。与此同时,志愿军司令部也进入紧急状态,彭老总急调王近山将军的12军增援五圣山,与秦基伟的部队并肩作战、一起御敌。当天晚上,秦基伟为了夺回丢失的阵地,动员八个连队,分为十几个战斗小组,在炮火的掩护下,向联合国军发动了凶猛反扑。
联合国军白天是“猛老虎”,可到了晚上就成了“病大虫”,面对志愿军的攻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只得狼狈逃走。整个五圣山战斗最为激烈的地区正是上甘岭,此地处于敌我交战的核心地带,面临着极其强大的军事压力,志愿军几乎每天都要打退敌人数次进攻。
而联合国军为了打垮上甘岭的志愿军,竟昼夜不间断地对上甘岭进行狂轰滥炸,上甘岭的物资补给通道因此被切断,志愿军随即陷入到缺衣少食的绝境之中。可即便如此,志愿军战士们也没有丝毫放弃、退缩,他们众志成城,抱着必死的决心继续战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革命长歌。著名的红色歌曲《英雄儿女》正是以上甘岭战役为北京创作的,至今仍脍炙人口。
一个多月后,联合国军的士气即将耗尽,官兵们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不愿再继续和志愿军作战,而且志愿军的后援也陆续到达,随时都能投入五圣山战场。联合国军指挥官李奇微因此认为,再继续打下去毫无意义,联合国军不可能击败志愿军,于是他便下令撤军,志愿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1953年,15军返回国内轮休,秦基伟也被召回北京,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设下的庆功宴,席间,主席问秦基伟:美国人厉不厉害?秦基伟稍加思索,点头回应道:美国人不是孬种,打起仗来非常凶悍。但美国人也并非不可战胜,秦基伟在长期的实战中,总结出了三条美国人的缺点。
其一便是惧怕夜战;其二便是惧怕近战,只要志愿军冲进美国人的阵地,亮出刺刀发起白刃战,那美国人很快便会溃散下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人普遍畏惧死亡,在他们传统的观念中,不存在“死战”这一原则,一旦陷入绝境,或者弹药、粮食消耗完毕,他们的作战意志便迅速消沉,进而撤走或者成建制向志愿军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将上甘岭战役列入了军校教材,供广大军校生学习、讨论,西方有很多军事家后来也发表了不少分析上甘岭的论文,他们认为,联合国军在此战中错失了很多“战机”,比如没有彻底切断志愿军的后勤,没有在夜战中做好防守等等。但有一点他们并没有分析到,那便是志愿军的意志和战斗精神,我们的战士为了胜利,可以做出巨大牺牲,甚至敢于放弃生命,这是美国人完全无法想象的!
再说秦基伟将军,他后来被委派到昆明军区担任高干,负责驻守中国西南边境,1975年,他转往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1981年,他亲自组织了著名的华北大演习,充分展示了解放军的雄壮威武,震慑了不怀好意的境外势力。1993年,秦将军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身申请退出部队,晚年他定居北京,一直过着低调、平淡的生活;1997年,他因为严重的心脏病溘然长逝。秦将军的长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战员,他曾长期在南京军区服役,后来一度官至中将副司令员,2019年,他退出现役,转往全国政协挂职,至今仍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