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脐中部,脐中央。
按法:用手心的劳宫穴按摩神阙穴按摩3分钟
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
关元取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少腹疼痛,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等。
按法:揉3分钟。艾灸15分钟
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中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宁心安神、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等功效,可以改善胃脘疼痛、呕吐、不思饮食、腹胀、泄泻等不适症状。
按法:揉3分钟。艾灸15分钟
1.八卦揉腹
2.按揉腹部
3.推腹部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功效: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失眠,癫狂,头晕。虚劳羸瘦,水肿。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方法:点按3分钟
取穴:足背横纹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按法:左右各揉3分钟(男先左女先右)艾灸15分钟
主治:
1. 头痛,眩晕,癫狂。
2. 腹胀,便秘。
3.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取穴:足底(去趾)前中1/3交界处。
主治: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头痛,头晕;
3.咯血,咽喉肿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热;
6.奔豚气
按法:两个穴,1揉2推3搓,艾灸15分钟。
公孙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公孙穴主治: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2. 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按法:揉3分钟。艾灸15分钟
适合艾灸的人群:
艾灸虽热门,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此项操作,适合艾灸的人群:
· 阳气不足(冬天怕冷、乏力等)
·肺气虚(鼻火火、易感冒、寒痰咳嗷等)
· 月经不调(宫寒痛经、月经量异常等)
·脾胃差(大便不成形、食冷后腹部不适、消化力差、排便差)
·风湿冷痛(颈椎病、关节炎、肩颈肌肉劳损)
艾灸讲究时辰:
艾灸最佳时间通常为08:00-16:00,晚上9点之前完成艾灸,艾灸主生发,9点之后百脉休养,呈收敛状态,长期会伤阴。饭后半小时艾灸,如果空腹可能会晕灸,刚吃饱体内的气血要去消化食物,若此时艾灸,强行调动气血,就容易造成气机紊乱。
艾灸讲究时长:
一个穴位通常施灸15-20分钟左右,灸透即可,时间太长会导致上火。
艾灸讲究频率:
艾灸不可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身体无疼痛时频繁进行艾灸,会出现上火症状,建议每周施灸3次左右即可。
不宜艾灸的人群:
1、外感热病及邪热炽盛的病人属于实热人群,一般不宜施灸。阴虚热证也可使用灸法,但应把握施灸量不宜过大。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大汗淋漓者忌灸,避免太过虚弱导致晕灸;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钢钉植入者应当谨慎艾灸。
3、妊娠期女性不能艾灸,尤其是在腹部及腰骶部,因艾灸的通络活血及其热刺激作用,容易导致孕妇滑元不稳、甚至滑胎。
4、经期妇女不建议艾灸,尤其是月经过多的女性(月经量特别少的可以艾灸)。若艾灸的话应在月经前5-7天艾灸或者经期结束后艾灸。
5、5岁以下儿童慎用艾灸,中医认为小儿生长时尚迅速,生机蓬勃,为“纯阳之体”,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得病后易从热化,临床小儿热性病最多,且传变迅速。因此给孩子艾灸应当慎重。
6、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或在高热、昏迷、抽风期间不能艾灸;情绪不稳定、无自制能力的人,例如醉酒、精神疾病的患者等,也不建议艾灸。
配料:独活、夜交藤、干姜、益母草红花、艾草、伸筋草、川、黄、鸡血藤、丹参、当归、桂枝、桑枝为原料
功效:助眠,祛寒湿,去湿气
每天一节直播课程:(周六休息)
下午3:00—5:00
袁梦老师【学点穴、艾灸、刮痧】公益班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中医的人;让每一位学员不花一分钱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居家进行自我养生保健!欢迎您的加入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