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至鲁公实一大变,顾其书拙重有余,秀丽不足,学之者易趋甜俗……惟钱南园学之得其体,伊墨卿学之得其理,何子贞学之得其意,翁常熟学之得其骨,刘石庵学之得其韵,各有去取,均能避鲁公之失。盖南园、常熟兼参米法,子贞兼用北碑,石庵远溯钟繇,墨卿独用隶体,均鲁公之功臣也。

——(清)郑孝胥

       郑孝胥所论得颜真卿书法的清代书法家,包括了何绍基(字子贞)、刘墉(号石庵)、钱沣(号南园)、翁同龢(即翁常熟)与伊秉绶(即伊墨卿)。而且慧眼如炬,指出他们各家对颜真卿传承的侧重点,避免了“学(颜)之者易趋甜俗”之弊端,并将此五人评为“鲁公之功臣”。那么以下为这几位“鲁公之功臣”的书法作品,  请欣赏!

一、何子贞《楷书六条屏》

何绍基《楷书六屏》
纸本 立轴  100.7×33.2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第一屏)龚遂为勃海太守。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䪥。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母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趣田亩。秋冬课收

(第二屏)敛。益畜果实菱茨。吏民皆富实。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增

(第三屏)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亲爱。信臣号曰召父。

(第四屏)王丹家累千金。好施予周人之急。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孏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

(第五屏)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努力。乃开广田亩三百余顷。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 陂渠相

与颜真卿一脉相传的清代书法家们

(第六屏)注。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黍。积以岁月皆得其用。丁酉(西元一八三七年)夏日何绍基书。 

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贞,别号蝯叟,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先后在山东、湖南、浙江等地讲学,有诗文集流传于世。何氏书学根基深厚,从颜真卿楷书入手,同时临习古文字、汉隶、北碑,日久熟悉各家笔法,写出属于自己的风貌。这幅楷书摘录《农桑辑要》先贤务农治理地方的经验,笔意深得颜体淳厚的气息。

二、钱南园楷书册页《管子·戒篇》

清錢灃楷書冊,一冊:十二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園先生楷書冊子,觀瓶居士題。

譚澤闓、譚伯羽行書題跋

丙辰(1916年)四月初三日。邀同人集瓶齋作南園生日。伯葵我兄攜此及秋風歸牧圖家書冊子并聯幅數種來會。拜觀敬題。澤闓。

後十二年丁卯(1927年)估人忽持來乞售。亟以重直收之。瓶齋記。

壬辰(1952年)元旦又臨一過。時客美京。習齋。

甲寅春(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三月。距前已二十三年矣。再臨一過記。伯羽。

釋文:任之重者莫如身。塗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能之矣。管子戒篇語。灃。

趙藩行書題跋:莊嚴雄健。直如魯公再生。四十二字可當浯溪中興頌初拓觀矣。光緒丙午(1906年)秋趙藩識。

三、伊秉绶《沽酒诵诗七言联》

清代书法大家伊秉绶将颜真卿创造的楷书审美移植到隶书中,创造了清代篆隶书的最高峰。细思量,他成功的奥秘在于字的结构。伊秉绶沿用和发展了颜真卿的审美观,把颜氏楷法结字原理大胆地移植到隶书之中,甚至将颜字笔画藏锋和浑圆之体的特点一并“拿来”,在距颜真卿几百年后又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李木马(《中国书画报》)

四、翁同龢楷书

▲翁同龢《行书垂竿翥鹤五言联》纸本行书 150×39cm×2 常州博物馆藏

翁同龢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五、刘墉楷书《陆贾传及杜诗册》
 刘墉 小楷《陆贾传及杜诗册》
纸本 册(折装‧方幅式)  18.5×11.7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谭泽闿行楷书题跋: 诸城此册小真书陆贾传及杜诗。古澹萧疎。盖八十四五(上二字圈去)有二岁笔也。所云试砚怀惠砚。砚怀为赵谦士侍郎秉冲。追赠光禄寺少卿。璞函主政。文哲子。余友梁众异臧有诸城与砚怀手札三通。顷得见之。因归记于此。丁丑(西元一九三七年)霜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