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第一天时值霜降节气,霜降,降霜降福,是秋天的结束,更是美好的开始。
深夜抵达的时候,到处是属于南国的璀璨和热烈,北京已是深秋,这里却“很夏天”。
旅途奔波的好处就是一夜无梦。早上,被一群叽叽喳喳的鸟儿唤醒,酒店位于深南大道旁,临窗而立,能看到不远处的大海,以及大海另一侧的香港。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早晨,大海的那一边,不知是否也有一个“我”望着远处的波光粼粼。
在深第一天时值霜降节气,霜降,降霜降福,是秋天的结束,更是美好的开始。
第一所学校,处于闹市。
还没走进校园,便被学校门口的景致所吸引,金色的校名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校园里色彩搭配和谐,电子屏上轮番滚动来自学生的“名言警句”,走廊里,电梯旁,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作品,课堂上孩子们“恣情”绽放,还有火出圈的校园“英歌舞”团……这是一所“看得见”学生的学校。
课后交流时段,第一位发言的是刚刚参加工作不足三个月的年轻老师,她谈自己的听课感受,直白而又谦逊,每位老师的发言中肯而又客观,没有虚情和客套,这是一所看得见教师成长的学校。
风雨兼程四十载,这所学校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和变化,行走于校园,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上林秋色映朝霞,步履轻盈踏翠微,两句藏头诗表达我的祝福。
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抬头见山,这是一所建在大自然中的学校。
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安静地坐在录播室,陪着孩子们一起听年轻的梁老师讲述“秋天的故事”。
优秀的学生,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团队,成就学校的光彩。
十年前的初秋时节,我来过这所学校。十年后,还是那所学校,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一样,又不一样。
上课的萍萍老师因为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由同事代为展示,上课改为说课,《“淡而有味”的艺术——汪曾祺组文赏析》
汪曾祺在昆明度过了人生极为重要的时光,他在《昆明的雨》中将40多年前的景象和事物写得那么细腻、那么深情,但是却不好讲,因为它看起来似乎太普通,就像街心的口袋公园,没有艳、奇、险的风景。
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篇文章进而能够走近汪曾祺的语言和文学世界,关键点在于理解他“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和人生旨趣。散文是一种极其具有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文体,要让学生能够欣赏汪曾祺的语言风格,进而产生共鸣。鉴于此,萍萍老师设计了这节课。
让人惊艳的“雨”,很有设计感的“雨”,与众不同的”雨“,设计有心、用心,帮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这节课有语文的厚度和广度,将一组文章打通、揉碎,走进去又走出来,体现了整合的最高境界。团队的助力,浓厚的教研氛围,彰显了优秀共生的组织文化……
面对这样为课堂而生的年轻的才华横溢的老师,我没有吝啬我的肯定和赞美。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更是中国文学里的一座高山。在汪曾祺的所有作品中,见不到抱怨和凄艾,见不到灰暗和阴沉,尽管他的生活中有坎坷和困难,但他笔下几乎都是美好的人、事、景。
在萍萍老师的课堂上,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淡而有味”的人生态度,那将是这节课学生最珍贵的收获。
景色如画映日边,秀木葱茏绕校前,这两句诗是我此刻的心情,也是我对这所学校以及老师们的祝福。
第四所学校,一所长在住宅社区里有着浓浓烟火气息的学校。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教学楼上的这句话,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不大,却很有序,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奔跑,阳光下,跃动着别样的青春与朝气。
时光荏苒,回忆填满,八年级的教室里,老师带着孩子们“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临终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再看一眼儿子朱德,可是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朱德同志身负重任,不能回乡看望86岁的老母,这成了母亲最后的遗憾,也成了朱德同志最大的遗憾。
这节课也很有设计感,整合了宗璞《花朝节的纪念》,“为母亲立传,为作者发声,为母爱画像”,三个活动分别侧重于典型事件、细节品读和挚爱真情三个方面。
谈到整合,我和老师们打趣到,你要讲《回忆我的母亲》,就不能只回忆朱德同志的“母亲”,还要读老舍先生的“母亲”,读邹韬奋先生的“母亲”,读宗璞先生的“母亲”,读天下的“母亲”;你要讲《昆明的雨》,就不能只读《昆明的雨》,你要读《七载云烟》读《觅我游踪五十年》读汪曾祺;你要讲《望岳》,就不能只读《望岳》,你要读《蜀相》读《春夜喜雨》读《茅屋》读杜甫读大唐王朝的由盛到衰……
在这里,感受最深的除了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呈现,还有老师们的好学,教师的状态决定了学生的状态,我很为这个学校的孩子们感到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