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2024年09月10日 06:00 四川

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9)

莫高窟内观

在第二章节某家已经交代,参观莫高窟有A票与B票之分,我们拿到的是B票,按理说,只能参观4个洞。但由于一直忙于在外拍照,待排队进入时,却在错乱中有了借蓬使风之妙,无意中跟随的,却是个A票队伍,也就是能看上8个洞窟了。误打误撞,竟有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收获,可谓妙哉。

后来才知道,参观莫高窟,有个是时髦名词叫做“蹭窟”,顾名思义,就是跟别人蹭进票面所不能进入的洞窟。如果想要蹭窟,需要做的是,在参观完第四个窟以后,就偷偷往回走,看到有敞开的窟,便悄悄进去,或跟着任何一队正在走的队伍继续前行。

按理说,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讲解员发现了也会默许,因为毕竟也是为表达对莫高窟的崇敬。由于人流量大,团与团之间由是交叉而行,尤其会在某个窟门前交错进入,所以,此时讲解员也顾不上哪个是自己带的团队,所以这种方法,算是个多参观洞窟的窍门了。

按一般规律,旺季参观的窟,其中两个(16-17藏经洞、96北大佛)是必去的,而剩下的路线,全由讲解员掌握。基本上会根据时间和内容穿插。也就是说,在时间和内容相似的窟里,讲解员有自己选择洞窟讲解的权利。这就给了游客多参观一些洞窟的机会,如果时间允许,你所参观的,绝对可以超过8个洞窟。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假如喜欢哪个普窟,参观之前,可以与讲解员说明,如不是特别情况,她们一般都会尽量满足。对一般游客来说,去哪参观都一样。对于她来说,去哪里当然也可以了,完成了讲解任务,还满足了你的愿望,何乐不为呢?但对一个学者或者喜欢莫高窟的文人来说,却是不一样的。要知道,有具体想参观的窟,说明是有备而来,说明你对莫高窟有所研究,所以,讲解员也会喜欢这种同道的。

据了解,有被参观条件的莫高窟,不过492个。而允许开放的,不过5060个洞窟而已。可惜,有很多经过的洞窟铁门紧锁,不能涉足其内。那些紧锁的洞窟,充满神秘,我总想朝门缝里看一眼。但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也好,人心何必那么贪呢?佛的真身,又岂是我等凡胎肉眼都能看得见的呢。

达到开放条件之北朝洞窟现存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而洞窟中的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3342身,其中塑像2284身,影塑1058身。莫高窟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罕见的。

莫高窟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其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隋唐则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300多个。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没有的高大塑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其中,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出资也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

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了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跟着讲解员的带领,我们逐一走进了黑暗的洞窟,踩着凹凸不平的地面,一束微光照来,仿佛到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飞天的女神;千百年后都依然栩栩如生,尤其是壁画之上的倒斗形洞顶,上面绘满了千佛图像,使图像更有了立体感,也将壁顶的压力分散到四壁,让其千年屹立不倒。

洞里大多塑造的是佛祖和菩萨,也有供养人,供养人一般都被画在千佛的下方。这些佛洞,大多是繁华时代丝绸路上人们的家庙。从它们可以看出,自唐五代以后,这里佛法兴盛的盛况。

每次推开石窟的门,便会有光线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解说员告诉我们:“时间一长,会引起塑像颜色脱落。”可当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我心中还是刹那升腾起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洞窟里的佛像,或坐或立,色彩鲜艳,据导游介绍,这些色彩,都是用宝石磨制的墨汁画上去的,所以才能年代久远经久不衰。红色用的是红宝石,绿色用的是绿松石,蓝色用的是蓝宝石,黑色用的是黑曜石,洞窟里还有许多嵌金的地方,看起来金碧辉煌,无处不是价值连城,更不要说它的历史价值了。

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的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经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恍惚有一种神游古今、与古人相逢的快感。

佛像多有破损,有的残了手臂,有的被强盗盗去头部、胸部。可他们都保存着清晰的年代印记。清代修复的佛像,呆板而且色彩单一。而北周时代的则线条刚硬,色彩明朗。唐代的线条极端流畅,色彩富丽。可惜的是,二氧化碳的氧化,使许多佛像脸部变黑,有的甚至出现了细微裂纹。

细细观摩这些洞窟,好像踏进了历史的长河,轻听着古人低吟浅唱,感受着边关的铁马金戈,看到了一个个朝代的繁荣衰败,观摩了一场横跨千年的游行。我觉得莫高窟始终在活着,它是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第45窟,它属于特窟,虽然不一定比普窟美,但它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研究价值。窟内的塑像原有九身,如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剩余的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在完整主题之内,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局限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9)

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厚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膛,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迦叶俯首直立,面貌清癯,胸部半袒,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而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的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象。

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青年。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

菩萨塑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微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神情恬静慈祥。衣着也非常精美,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

为使菩萨妩媚动人,匠师借助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波浪形态,赋予菩萨一种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

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他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即将出击的拳头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这组塑像形神俱备,仿佛是盛唐不同人物的写照,充分展现出人物性格,生动刻画了佛陀与弟子等不同的身份与性格。使佛陀的庄严、弟子的谦恭、菩萨的柔媚、天王的威严,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

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一致,竭力刻画了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

画面上,七宝池中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

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享受中。

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再一个让我喜爱的,是第96号洞窟、正中央的九层楼了,它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檐角系铃,随风作响。据说该窟初建时,为四层重檐式建筑,塑像曾涂装金彩。公元9世纪之前改为五层,后历经宋代、西夏、清等时代重修,民国又将大殿改为九层,为硬山一面坡式建筑。1924年华尔纳来敦煌时,佛殿上层已经塌毁,从树枝隙间拍得大佛头部照片一张。大佛面形丰圆,眉目舒朗,着波形肉髻,显示出典型的初唐样式。据此可推知,其历代重修只是重新敷彩而已。

 ·(9)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