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轩小编 文玩轩文玩 2024年11月01日 00:00 黑龙江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为管控广大地域,实行诸侯分封制度,这使得王室和贵族阶层内部等级尊卑进一步划分。宗法制以嫡长子为宗子、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地位,成为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而在这一制度中,组佩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玉组佩   山西博物院藏。精致的纹饰、繁杂的构成、奢华的组合,这件长约170厘米的玉组佩,是山西博物院的“明星文物”。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已佩戴组玉佩,其用于表示身份兼作装饰。到西周,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有礼玉性质,又具装饰功能,随着发展结构日趋复杂和制度化,渐成权贵身份象征,直至明代仍未绝迹。

(左)五联璜玉组佩。(右)四联璜玉组佩

西周贵族组佩多为墓主生前佩带之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越复杂越长,这背后与贵族间标榜的步态相关,身份高者步子小,更显气派地位。当时贵族盛行由多件块玉串联的佩饰,即玉组佩,“君子必佩玉”,玉成为礼制象征,只有有身份之人方可佩戴。

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组佩。组佩使用多种材质和形制的构件穿缀而成,包括梯形玉牌、玉柄形饰、玉棒、玉珠、玉竹节形管、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管和蓝色费昂斯管,后由于费昂斯管腐朽难存,展示时被去掉。中间的四龙首纹梯形牌作为挈领;玉牌两侧有柄形饰、玉棒等串联;玉牌下端悬垂四列珠串,材质和色彩搭配有序,典雅庄严。

西周贵族组佩

西周是中国玉器发展高峰,此时中国玉文化已长达 6000 年,西周承前启后,对研究玉器礼制、工艺等至关重要。西周玉组佩多挂于脖子,春秋则流行系于腰带且趋向简单化,大型玉组佩在西周流行后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周礼》和《礼记正义》复原的组佩。这种搭配方式与西周的出土资料中的组佩形式不符,推测文献记载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规定,又因为《周礼》的最后成书时间晚于西周,最晚可至战国,所以也有人认为文献记载是战国人据当时的组佩形式对前朝的推想,现今出土的战国鉏佩证明了这点。不管怎样,文献记戴的这种组佩形式都影响了后来的皇家装怖。图中A为清代学者根据《大戴礼》等文献复原的组佩。B为清代学者根据《毛诗》等复原的组佩。C为郭沫若根据古代文献复原的组佩。D为考古学家郭宝钓复原的组佩。

从考古发现看,西周玉组佩制度与社会等级有一定关联。出土的玉组佩多为高等级贵族使用,男女皆有,女性居多,以璜为主,有不同数量,但璜数与等级对应关系暂未明确。周人赋予玉器特殊道德内涵,使其成为礼制载体,既是礼制活动媒介,又是各等级特定场合身份象征。文献及考古材料显示,周人用玉观念和制度分多个层面,祭祀用玉、封赏用玉、问聘用玉、佩戴用玉、日常用玉、丧葬用玉等各有其用。

以山西曲沃天马一一曲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组佩。这套组佩应为腰部挂件,主题是件作为擎领的梯形玉牌,上有阴刻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细致精湛。玉牌下端悬垂多列珠串,使用了多种材质和形制的构件,有玉贝、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管和绿松石珠等。这种腰部挂佩一直是古代中国具有特色的装饰品,西周可能是这种饰件的成熟期。战国时期,作为项饰的组佩衰落,腰上的挂佩却十分器流行,并兴起水晶、玻璃等多种材质。汉代延续了腰部挂佩的传统,装饰形式大为改观;直至明清,腰部悬挂各种材质和功能的佩饰一直都很流行。北京大学赛特勒博物馆藏。

当我们走进博物院,看到展厅中的玉组佩,惊叹其精美复杂之余,若了解其背后故事,更能感受到那厚重的历史感。西周贵族组佩,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礼仪文化的见证者。它见证了那个时代贵族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探西周时期的辉煌与神秘。它是历史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那段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时期。通过对西周贵族组佩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受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