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凡是有长寿老人的家庭,会被左邻右舍看作家族兴旺和子孙昌盛。
于是到了老人过寿的日子,必定要好好准备,一家子人热热闹闹地祝福老人生命长久,福运绵长。
但民间关于老人过寿也有很多讲究,有些情况下不宜大肆操办,为此还有一句俗语“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那么,都有什么讲究?三不过具体是哪些?
01
01
六十之前不过寿
《礼记·王制第五》记载:“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这句话的杖指的是老人拄的拐杖,意思是六十岁时,可以拄着拐杖指点乡村中的大事小情;到了七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到处讨论国家大事的权利;八十岁时,则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廷发表意见;活到九十岁后,天子要问候他,就得带上珍贵的礼物上门拜访了。
这句话侧面反映了六十岁时,古代礼制才认为是老人,具有指点别人的权力。
为什么是六十岁呢?
因为六十在古代干支纪年法里,称作一甲子,也就是说六十后是一个新的循环和轮回,所以六十岁被认为是一个吉利的年龄,过了六十岁,一个人才进入老年阶段,才可以过寿。庆祝生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而不到六十岁时,就叫做过生日,而不叫过寿。
02
02
七十三、八十四不过寿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
相传孔子去世时七十三,孟子去世时八十四,中国人深受孔孟思想影响,认为两个“圣人”都没跨过这个年纪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民间就很忌讳在两个年龄过寿。
更有甚者,到了七十三和八十四岁时,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都会直接跳过而说七十四、八十五。
在古代,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不能和现在相比,很少有人能活到古稀之年,活到七十三、八十四的,为了纪念孔孟两个圣人不过生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
03
03
九十之后不过寿
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一般都免疫力低下,身体十分虚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办寿宴,老人出席接受祝福,一整套流程下来非常劳累,很多人过完繁琐的寿宴,身体就垮了下来。
这个年纪的老人,一家人聚在一起,表个孝心,简简单单、开开心心。
老人们活到九十岁,性格也一改之前的爱热闹,更喜欢清净的环境下颐养天年,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可能老人就有很多不便,还会心生郁气,觉得儿孙们不懂事。
儿女若有心,多来陪伴老人就是最重要的生日礼物。
除了三不过,其实民间还有很多说法,比如“逢九不逢十”,意思是不要在整数过生日,可以提前一年过,“九”在古人眼中是最大的阳数,意味着生命的长久。还有“父母在,不过寿”,父母在,自己仍然是个孩子,过寿会抢了父母的“寿气”。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都很发达,人们的平均年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遵守这些规则了,但过生日还是需要考虑好老人的意愿,毕竟让他们开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