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像其他朝代刚建立时一般,改走“休养生息”的道路。从其彻底消灭南宋到元朝灭亡的89年里,元朝真正处于和平状态的时间,还不超过三年。
正是因为这种横征暴敛,1351年,不少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徐寿辉以及大夏朝的创立者明玉珍等人。
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徐寿辉带领的队伍。徐寿辉以湖北东部作为根据地,从圻州(今圻春)和黄州,一路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他与明玉珍的交集,也正是此时产生的。
彼时,明玉珍集结千余乡兵屯居青陵山,结栅自固。战争打响后,他审时度势,依靠百姓对元政府的痛恨,借力打力,屡战屡胜。徐寿辉攻至湖北时,得知此人的事迹,对其很是欣赏,故而特意派人给明玉珍带了一句话:“要么跟随我,与我一起共享荣华富贵,要么我派兵灭了你”。
明玉珍自知兵力粮草不足,如果与徐寿辉正面应战,无疑是死路一条。再三犹豫后,明玉珍最终还是在1353年的冬天,选择了归顺。他带着千余乡兵投靠徐寿辉后,徐寿辉封其为统兵征虏大元帅,让其驻守沔阳。
虽说是归顺,但明玉珍念及徐寿辉的知遇之恩,和徐寿辉亲如兄弟,这也为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后,大夏朝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二、继承遗志,一统天下
徐寿辉称帝后的第5年,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徐寿辉决定迁都汉阳。徐寿辉虽然在军事上年少有为,但却不擅于政治,加上迁都一事事务繁忙,很快,政权就下交到宰相倪文俊手里,而徐寿辉空有一个帝君的头衔。
1357年9月,倪文俊试图杀死徐寿辉,将整个大夏据为己有,可惜刚动手,就被发现,刺杀行动也因此失败。此时,陈友谅已经是倪文俊手下的兵马大元帅,见领袖无能,陈友谅决定以“清君侧”为由,杀死倪文俊。
此时的徐寿辉依旧没有意识到权力下移的后果,为表感激,他将倪文俊手上的权力尽数交给了陈友谅。他压根没想到,这种做法居然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1360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夺取帝位。远在四川的明玉珍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加上他与陈友谅本就不对付,索性跟陈友谅断绝来往,带着刘祯等人在重庆一带自立为王。
1362年,在刘祯等人的建议下,明玉珍登基称帝,在定国号为大夏、追尊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的同时,改元天统,意为继承徐寿辉意志,一统天下。至此,大夏朝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三、昙花一现,英年早逝
对于明玉珍以及他建立的大夏朝,张廷玉曾如此评价:“明玉珍虽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但是生性节俭,很是好学,对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极为尊重。他登基之后,专门设立了国子监,只为教育公卿子弟。”
由此可见,明玉珍自己虽然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但是他和徐寿辉、陈友谅等人不同的是,他愿意培养人才、接纳别人的意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会仿照周超的制度,做出了设立六卿,置办翰林院,重新订立赋税制度等行为。
在他的努力下,大夏朝仅仅花了几年时间,就将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巴蜀一带,治理成了“小康社会”。解决完内部事宜后,明玉珍将目光放到了外部。
当时的天下,主要由明玉珍的大夏朝、朱元璋的西吴,以及中原地区元朝的残留势力组成。 明玉珍即位后,第一时间就断绝了与元朝的关系,在整理完内部后,又主动与朱元璋交好,双方商量后决定,一致讨伐元朝。
虽然讨伐元朝的战争大部分都发生在朱元璋率领的西吴的边境上,但明玉珍长期生活在马背上,加上登基后,事务繁忙,忧思过多,导致积劳成疾,最终于1366年病逝,年仅37岁。
明玉珍去世后,太子明升(即明玉珍的独子)继位。明升年幼,虽说是皇帝,但真正掌权的人,是明升的母亲彭氏。彭氏性格温柔软糯,遇到需要决断的事情时,压根拿不定主意。很快,朝廷就变得动荡不安。
1371年,朱元璋下令征讨大夏,明升和彭氏无力阻挡,大夏朝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距离其上台时间,仅仅过去了4年。大夏朝的存在,就犹如昙花一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历史学家不愿意,却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