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那年,她刚刚16岁,初中毕业,就直接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的本科。“其实我因为不够年龄,是没有报考资格的,但鲁美看到我交的作品以后很重视,还报了文化部特批,现在想起来也很梦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工作,进行一些主题创作,画农民、少数民族。但内心深处,她一直渴望着真实的、自我的表达。 《窗外的大风景》布面油画 150×180 cm 1996年199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刘曼文大胆地送展了一幅非常新锐的作品,《窗外的大风景》。“以前没有人这么画过肖像,人物跟景是两个世界。人物近乎黑白,窗外的绿地却很鲜艳,鸟笼里的鸟也是金碧辉煌的,都是在隐喻我内心的状态。”“我当时觉得哪怕落选,我也要把我的想法画出来,没想到能入选。中国油画界重要的先生们都认识我了,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促使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关于人生的话题。”
而《春去春又来》中,一条根茎蔓延过三张画布,重叠变幻的色块,流淌的颜料笔触,则是刘曼文用自己的“密码”描绘着生命的复苏。 《米开朗基罗出生地》布面丙烯 30X30 cm 2024年
《米开朗基罗出生地》布面丙烯 40X30 cm 2024年
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出生地,又是另一幅光景。厚重的山墙不给阳光留一点缝隙,树枝与藤蔓缠绕,留下斑驳的痕迹。 《园林深处》布面丙烯 80X100 cm 2024年刘曼文选择用大量的黑色去描绘生命之重。这种黑看似简单,实际是她反复涂抹、堆叠后的结果,暗藏着一种厚重的力量。 拉斐尔出生地的粉色光线
《拉斐尔出生地》(布面丙烯,50X40 cm,2024年)(左)
《又见狮子林》(布面油画,80X80 cm,2024年)(右)拉斐尔的出生地,则完全是粉红色的基调,就是文艺复兴最辉煌的颜色。刘曼文给画面罩染上一层金色,去重现那种朦胧透明的感觉,某种穿越时空的神性。“从2008年到现在,其实这个系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开始发现园林给我的精神含量远远超过我视觉上能看到的,还有我看不到的,具体的景物一步步消失掉,进入到更加自由的一个想象。”“最后,当我没有刻意想去画园林的时候,画出来仍然是园林。它成为了我的一个精神家园,我的一个载体。” 《天人合一》布面油画 180x140x2 cm 2022年
《春分》布面油画 200×300 cm 2024年
《秋分》布面油画 200×300 cm 2024年每一幅“园林”,刘曼文都要画很久。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有一点陌生感,她会把画背过去,过一段时间再继续。也有时候,已经出版、展览过的画,时间改变了,状态改变了,她还会继续再画下去。“我现在创作的方式是用排除法,我不想要什么,我是想调动自己的潜意识。”“反反复复画,反反复复叠加,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功。这个过程我是让我把技术都忘掉,让我的心释放出来。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无形是最重要的。”刘曼文在工作室内创作2019年,刘曼文从上海市中心搬到了位于郊区的朱家角,三层的小楼既是工作室也是家,几乎没有做太多的装饰,一切极简。她每天的日常生活随性而松弛,看书,画画,在周边的自然中汲取能量。“朱家角这边有很好的风景,会让我不断地去感悟自然当中的能量和生命力,我也觉得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刘曼文的家兼工作室这些年,刘曼文一直在做减法,从复杂走向简单。“但是这种平淡跟过去的平淡完全是两个境界,现在的平淡我觉得是一种自由呼吸,放下更多就会得到更多。”过去的她热爱时尚,收藏了很多好看的衣服。而如今,整栋楼里只有一间很小的储物室,就容纳下了她的衣服和杂物。“我觉得不太恰当的,哪怕再喜欢我也会放下,选最适合自己现在的。”朋友也在筛选。不费太多精力在应酬、社交上。对自己的要求也在做减法。“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什么,也不要用绝对的好坏去看待什么。我不追求多奢华的生活,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我想做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