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ne E. Sykes,Marc Vandevelde
关键点
-
首次描述:1905年,Henri Carré,法国
-
病因:犬瘟热病毒(CDV)(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
-
受影响的宿主:狗及其他犬科动物,如郊狼、狐狸和狼;浣熊科(如浣熊、熊猫);鼬科(如雪貂、水貂、臭鼬、水獭);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型野生猫科动物也可能受影响。
-
地理分布:全球范围
-
传播方式: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进行口鼻接触传播,以及飞沫核和大颗粒气溶胶传播。
-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脱水、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神经症状、脚垫和鼻镜角化过度。
-
鉴别诊断:犬细小病毒感染、其他感染性胃肠炎原因、其他犬类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狂犬病、寄生虫性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疾病、铅和乙二醇等毒素、胃肠道异物、饮食不当、原生动物性脑膜脑炎、隐球菌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伴有肝性脑病的门体分流。
-
对人类健康的意义:犬瘟热病毒被用作研究麻疹病毒感染的模型。脑中的白质病变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模型。有证据表明它可能与帕杰特氏病(Paget’s disease)的发病机制有关,这是一种老年人的慢性局灶性骨骼疾病。在灵长类动物中的犬瘟热爆发引发了对犬瘟热病毒潜在人畜共患可能性的担忧。
病因与流行病学
犬瘟热是一种影响家犬及全球野生动物的重要疾病。其病原体为CDV(犬瘟热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Paramyxoviridae家族)。CDV是一种具包膜、多形性、负链RNA病毒,与人类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密切相关,常用于研究麻疹病毒感染的病理机制。CDV的外包膜上含有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这些蛋白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进入起重要作用(图22.1)。狗感染CDV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多系统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图22.2)。
图22.1 犬瘟热病毒(CDV)的结构。外膜包含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通过基质蛋白(M)与核衣壳相连接,M蛋白是病毒颗粒中最丰富的蛋白。
图22.2 犬瘟热病毒感染的解剖部位。主要包括眼部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肺炎、肠炎、鼻镜和脚垫的角化过度、牙釉质发育不全、不孕和流产、淋巴组织坏死及机会性感染。
CDV的宿主范围异常广泛,包括陆生和水生哺乳动物,涉及食肉目(Carnivora,包括犬科、鼬科、浣熊科和猫科等12个科)、啮齿目、灵长目、偶蹄目及长鼻目等。雪貂对犬瘟热高度易感,但家猫不受影响。野生动物(如浣熊)分泌的病毒可感染家犬,而狗分泌的病毒同样可能对野生动物构成威胁,导致灾难性疾病爆发和高死亡率。在宾夕法尼亚州,美国的郊狼、红狐和灰狐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抗CDV抗体,这引发了人们对家犬和野生犬科动物之间交叉感染的担忧。在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犬窝咳”)的家犬中,犬瘟热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而它也可能伪装成犬细小病毒性肠炎。事实上,CDV与CPV(犬细小病毒)联合感染的情况可能被低估了。尽管遗传变异较小,不同CDV分离株在血清学上是同质的,但其致病性各异,这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范围及临床表现类型。某些分离株(如Snyder Hill、A75/17和R252株)高度致病且神经嗜性强。Snyder Hill株引起脊髓炎,而后两株引起脱髓鞘病变。其他株在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N基因和M基因编码的蛋白性质同样会影响病毒的持久性以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能力。
全球范围内,基于H基因序列分析,CDV的地理谱系(也称为基因型或分支)数量不断增加:包括亚洲1型、亚洲2型、亚洲4型、印度1/亚洲5型、美洲1型、美洲2型、欧洲1/南美1型、欧洲2型(欧洲野生型)、南美2型、南美3型、北极型、Rockborn-like型、非洲1型和非洲2型。在美国,疫苗株属于美洲1型谱系,而大多数野外分离株属于美洲2型谱系。属于欧洲2型和欧洲3型的株也在北美的狗中被检测到。2021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野生动物(加拿大1型)及中国的红熊猫中检测到额外的分支。有观点质疑CDV疫苗中的株是否能充分保护当前流行的所有野生型病毒。例如,最近的病例系列中描述了4只接种过疫苗的狗感染了与南美野生型相关的病毒,并因此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然而,大多数接种疫苗的狗发病可能反映了疫苗接种不足,而非株交叉反应性不足。
新感染的动物(无症状或有症状)之间的接触可维持病毒在种群中的传播,而幼犬的出生则提供了一个易感人群。接种不当的狗在受到应激、免疫抑制或接触感染个体后可能会感染。基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感染率被认为高于发病率,这反映了狗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然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许多易感狗可无症状感染并清除病毒,不表现出疾病症状。虽然大多数康复的狗完全清除了病毒,但部分狗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持续存在病毒。犬瘟热在世界各地的狗群中最常见于3至6个月龄的小狗,这与小狗断奶后母源抗体(MDA)的消失有关。相比之下,在易感且隔离的狗群体中,疾病会表现得更为严重且传播广泛,影响到所有年龄段的狗。虽然怀疑某些犬种可能更易感染犬瘟热,但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临床特征
病理生理与临床症状
CDV高度传染,通过气溶胶中的飞沫和大颗粒传播。狗通常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口鼻分泌物而暴露于CDV,这些分泌物可能由无症状或有症状的狗分泌。病毒最初感染上呼吸道和扁桃体的淋巴组织中的单核细胞,随后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扩散至整个网状内皮系统(图22.3)。在感染后24小时内,CDV在组织巨噬细胞中繁殖,并通过局部淋巴管在这些细胞中扩散至扁桃体和支气管淋巴结。在感染后第4至第6天,病毒在脾脏、胃肠道相关的肠道黏膜层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枯否氏细胞中的淋巴滤泡内大量繁殖。病毒的血凝素通过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的一种称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在人类中称为CD150)的分子来进入细胞。SLAM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膜糖蛋白,对于CDV及其他麻疹病毒进入细胞非常重要,是该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SLAM表达于未成熟的胸腺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病毒直接破坏大量淋巴细胞群,尤其是CD4+ T细胞,在血液、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和枯否氏细胞中都能发现。
图22.3 犬瘟热病毒感染的病理机制。A, 犬瘟热病毒通过气溶胶进入呼吸道,并在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中定殖。B, 病毒在扁桃体、咽后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和胃肠道淋巴组织中初次复制。C, 单核细胞相关的病毒血症从这些初次复制部位扩散。D, 病毒通过大脑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沉积在细小血管的血管周围区域。E, 病毒通过脉络丛的血管进入脑脊液和脑室系统。F, 在狗中不常见的情况是,病毒可以从鼻腔通过筛板和嗅神经逆行传播到嗅球和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梨状叶中定位。
淋巴细胞的大规模破坏导致了最初的淋巴细胞减少和短暂的发热,这通常在感染几天后出现。急性CDV感染会导致淋巴细胞凋亡、T细胞减少及长期的免疫抑制。产前和新生儿期感染CDV可能会导致幸存小狗的免疫缺陷,并使其与其他病毒(如细小病毒)、细菌(如柔嫩拟杆菌)或原生动物(如新孢子虫)的共感染变得更加严重。
CDV在感染后8至9天可能通过血行传播进一步扩散至上皮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其强度取决于狗的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状态。感染后14天内,具有足够CDV抗体滴度和细胞介导细胞毒性的动物能尽早清除大多数组织中的病毒,不会表现出疾病症状。恢复后,CDV感染通常会伴随着长期免疫力和病毒脱落的停止。那些中等水平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延迟抗体反应的狗,可能会在感染后9至14天经历病毒传播至上皮组织的现象。随着抗体滴度增加和病毒从大多数体组织中清除,临床症状可能会逐渐消退。
在感染后9至14天内,对于免疫状况差的狗,病毒会扩散到许多组织,包括皮肤、外分泌和内分泌腺,以及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上皮。患有此种情况的狗通常会表现出明显和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常会在它们的组织中持续存在,直到死亡。病毒常见的持续部位为皮肤,尤其是脚掌部位(“硬爪病”),其特征为伴有囊泡、脓疱和包涵体形成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在病毒血症期间进入脚掌上皮的病毒,会导致基底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导致观察到的角化过度;然而,病毒及其核酸并不会无限期地持续存在。在病毒感染的脚掌表皮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这种病毒适应性与病毒H蛋白基因序列的改变有关。
当病毒血症足够强时,会导致神经入侵,这取决于宿主的全身性免疫反应质量。在狗中,自由或与单核细胞相关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并传播至脑室周围及软脑膜下结构,这解释了由此引发的病变的分布情况。在雪貂中,CDV可以通过嗅黏膜通过嗅球和嗅神经传播到大脑。在幼犬中,CDV可能会选择性入侵嗅觉结构(包括梨状叶和颞叶),导致年轻幼犬的选择性脑软化。
所引起的病变类型及CNS内的感染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暴露时宿主的年龄和免疫能力、病毒的神经嗜性和免疫抑制特性,以及感染后检查病变的时间。灰质病变是由神经元感染和坏死引起的,可导致脊髓软化。然而,神经元感染也可能仅伴有最小的细胞溶解和病毒包涵体的积累。在病毒复制活跃的微胶质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白质中会发生脱髓鞘。在产生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中,感染局限于病毒转录而不进行翻译,可能会导致代谢功能障碍和少突胶质细胞的退化,最终导致通过下调髓鞘基因表达引发脱髓鞘。其他研究表明,脱髓鞘可能是轴突损伤的继发现象。
由于免疫抑制,急性病变中缺乏典型的炎症反应,但在急性犬瘟热中,中枢神经系统中CD8+ T细胞的显著增加表明宿主对CDV核衣壳蛋白的反应,并伴随白细胞介素-8的增加活动。在犬瘟热病变中,MHCII的弥散性上调被认为是由IFN-γ升高所致,这在病毒感染中较为常见。除了MHC分子的上调外,犬瘟热中微胶质细胞还表现出反应性氧自由基的分泌增加。犬瘟热病变中促炎细胞因子上调,而抗炎细胞因子保持不变。在CDV脑炎的亚急性至慢性阶段,出现血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因为这些动物从全身的淋巴细胞消耗中恢复过来,并且T和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这些细胞会诱导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内中和病毒的抗体水平升高。针对CDV的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感染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激活它们并释放活性氧自由基。这种活动会进一步破坏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因此,在这一阶段,免疫系统的反应,而非病毒的直接干扰,是脱髓鞘的病理机制。如果在宿主免疫系统响应病毒时,病毒已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传播,那么就会造成广泛的损伤,最终导致致命的结果。一些动物可以完全清除炎性病变中的病毒而恢复。然而,病毒常常在脑中持续存在并持续激发炎症反应和随后的白质损伤,导致慢性进展性甚至罕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这种持续性与非细胞溶解性、细胞到细胞的病毒核衣壳传播有关。在免疫系统检测到病毒感染并产生相应的炎症反应时,CDV已经传播到远离炎症灶的区域。因此,CDV通过快速传播逃脱了免疫系统的追捕。所谓的“老狗脑炎”是一种极为罕见、研究较少的犬瘟热形式,表现为类似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慢性进展性脱髓鞘性泛脑炎,后者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疾病。“老狗脑炎”这个术语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受影响的狗并不一定年老。在这些狗的大脑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到病毒。
CDV在感染后第5天即可通过所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病毒的排出可能会持续3至4个月,但通常在1至2周后停止。
犬瘟热的临床症状因病毒株、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态以及其他病毒和细菌的共感染情况而有显著差异。许多犬只可能出现亚临床感染,而另一些则可能经历快速进展的感染,随后死亡。潜伏期一般为3至6天。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可能与其他呼吸道或肠道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症状难以区分,有时症状非常轻微,以至于主人无法察觉。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犬只可能会表现出发热、双侧浆液性眼鼻分泌物、结膜炎和干咳。由于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以导致脓性鼻和眼分泌物以及细菌性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有痰、嗜睡和食欲下降。病毒对胃肠道上皮的破坏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和脱水。具有中等或延迟免疫反应的犬只可能从急性疾病中恢复,但无法完全清除病毒,从而导致更多慢性疾病表现,这些表现往往涉及葡萄膜、淋巴器官、脚掌以及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这些犬只还可能发生机会性感染,而那些出现鼻和脚掌角化过度的犬只通常会有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在系统性疾病恢复后的1至3周内出现;然而,无法预测哪些狗会发展出神经障碍。神经系统症状也可能与多系统疾病同时发生,或更少见地在数周到数月后出现。即使在没有或症状轻微的非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神经系统症状通常是进行性的。慢性复发性神经恶化可能伴有间歇性的恢复期,随后是一次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叠加。犬瘟热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影响预后和恢复的重要因素。神经症状因受累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而异。某些狗因脑膜炎可能出现触痛和颈部或脊旁僵硬。常见的症状包括癫痫发作、小脑和前庭症状、感觉性共济失调性截瘫或四肢瘫痪以及肌阵挛。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取决于病毒损伤的前脑区域。肌阵挛是肌肉的无意识抽搐,表现为强烈的同时收缩。虽然在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存在时或睡眠期间更常见,但醒着的狗也可能出现。虽然肌阵挛被认为是犬瘟热感染的特异性表现,但它也可见于其他犬猫类的副黏病毒感染及较罕见的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中。持续性CDV感染的眼部症状包括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干燥性角结膜炎(KCS)、角膜炎和视神经炎,后者可能导致失明。KCS被认为是由CDV对泪腺的损伤引起的。这种情况可能是短暂的或永久性的,并且会导致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病毒本身还可感染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感染CDV的小狗在恒牙萌出前可能会出现牙釉质、牙本质或牙根的严重损伤。牙釉质或牙本质可能表现为不规则外观,伴有部分萌出、牙少或牙齿嵌塞。伴随或不伴随神经系统症状的牙釉质发育不全,可能是年长犬中过去感染CDV的偶然发现,并具有一定的病理诊断意义((图22.7))。皮肤感染可导致水疱性和脓疱性皮炎,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持续感染脚掌和鼻镜上皮会导致这些部位的角化过度(图22.8)。在小狗中偶有心肌炎的报道,尸检发现心肌细胞中有病毒包涵体。
图22.7 犬瘟热病毒感染导致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图22.8 (A) 鼻镜和 (B) 脚垫角化过度,表现为鼻镜干燥开裂,典型的犬瘟热感染症状。图中显示的4个月大的混血边境牧羊犬还伴有结膜炎、黏液脓性鼻分泌物和眼分泌物、肌阵挛以及眼睑痉挛。(C) 1岁德国牧羊犬脚垫组织的组织病理显示显著的角化过度,使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放大40倍。
由于淋巴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坏死和树突状细胞功能障碍,CDV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独立于病毒对淋巴细胞的直接感染。病毒V蛋白使CDV能够在T细胞中迅速复制,这在CDV介导的免疫抑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蛋白几乎完全拮抗了感染急性期的IFN-α、TNF-α、IL-6、IFN-γ和IL-2。最后,麻疹病毒核衣壳(N)蛋白与B细胞上的CD32(Fc-γ)受体结合,导致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受阻。当病毒与树突状细胞上的这一受体结合时,会影响抗原呈递,进而破坏T细胞功能。犬瘟热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为细菌性继发感染,特别是导致支气管肺炎的细菌。博德特氏菌是常见的共同致病菌。狗在犬瘟热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博德特氏菌感染,而基础的CDV感染可能被忽略。其他机会性感染包括弓形虫病、沙门氏菌感染、诺卡氏菌病及广泛性蠕形螨感染。Pneumocystis carinii在犬瘟热感染的貂中也曾被发现,并且曾在一只浣熊中报道过犬瘟热和新孢子虫病共感染的病例。
少见的情况下,CDV感染与幼犬的干骺端骨病变有关,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引起的。感染的细胞会发生变性和坏死,进而发生干骺端硬化。这可能导致疼痛和跛行。在患有肥大性骨营养不良的狗的骨细胞中也检测到CDV RNA,CDV可能在这种疾病中起一定作用。研究表明,CDV表面蛋白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
最后,经胎盘感染CDV可能与不孕、死胎或流产以及4至6周以下幼犬的神经症状有关。
体检发现
犬瘟热的体检发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慢性程度,包括发热(偶可高达106°F或41.1°C)、结膜炎、浆液性至脓性眼鼻分泌物、眼睑痉挛和畏光、扁桃体肿大和充血、呼吸急促及肺音增强。检查期间可能出现咳嗽。特别是在伴有胃肠道症状和严重神经症状的犬只中,还可能出现脱水。少见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类似麻疹的皮疹或脓疱性皮炎。
患有慢性疾病的狗可能会消瘦或消瘦,表现为鼻镜和脚掌的角化过度。患有角化过度的小狗,也称为“硬爪病”,其脚掌增厚,呈现为类似成年狗的粗糙表面。肌阵挛(局部肌群的非自主性抽搐)常见于这些犬只,当轻微时,在幼犬休息时更容易察觉。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迟钝、癫痫、震颤、反弓、四肢瘫痪、截瘫、延迟定位反应、共济失调及较少见的行为异常、强迫性踱步以及前庭系统症状如头倾、眼球震颤、斜视和转圈。在一只4个月大的狗中,与MRI显示的颈椎脊髓局灶性病变相关,曾描述过进行性下运动神经元症状和痛觉过敏。局部性癫痫可能局限于头部和下颌,伴随泡沫样多涎(“嚼口香糖”样癫痫)。还可能出现声音异常和视力丧失。除了结膜炎和眼部分泌物外,眼科检查还可能发现角膜水肿、角膜溃疡、房水闪光、脉络膜视网膜炎、葡萄膜炎或视神经炎。明显的泪液分泌测试结果减少以及荧光素染色测试阳性可能存在。视神经炎表现为一个大、苍白、蓬松的视盘,无生理凹陷。少见情况下,可能出现跛行。
从犬瘟热感染中恢复的狗可能表现出牙齿异常和牙釉质发育不全;愈合的脉络膜视网膜炎病灶表现为高反射的圆形病灶;干性角结膜炎;或残余的神经症状,尤其是肌阵挛。
诊断
犬瘟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怀疑。对于3至6个月大的未接种疫苗幼犬,如果其病情与犬瘟热相符,那么就可以支持这一诊断。当狗展现出所有的典型临床异常,尤其是出现肌阵挛时,诊断相对容易,因为很少有其他疾病会导致这种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在表现出孤立的呼吸道、胃肠道或神经系统症状的狗中,生前诊断更具挑战性,因为这些症状的特异性较低,实验室诊断检测的灵敏度可能较低,此外减毒活疫苗病毒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确诊犬瘟热可能需要多种实验室检测结合使用,并且单项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能排除犬瘟热的可能。通过检测多个不同解剖部位的样本组合,如血液、尿液、结膜涂片和脑脊液,可以提高CDV检测的灵敏度。在有呼吸道症状的狗中,若同时出现结膜炎、眼睑痉挛及眼分泌物,应引起对犬瘟热的怀疑。犬瘟热应始终作为年轻狗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诊断选项,无论其是否伴随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最后,临床医师应高度怀疑存在共感染,例如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呼吸道病毒共感染或博德特氏菌感染。
实验室异常
全血细胞计数
在急性犬瘟热的狗中,血常规(CBC)最常见的表现是轻度贫血和因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的绝对淋巴细胞减少。这种情况常在伴随迅速进展的系统性或神经系统症状的幼犬中持续存在。在较慢性犬瘟热的狗中,淋巴细胞计数也可能正常。实验性感染的3周以下的幼犬中曾发现血小板减少(低至30,000个细胞/μL)和再生性贫血,但在年长的自发感染狗中不常见。
血清生化检查
犬瘟热的狗在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表现并不特异,主要包括与呕吐和腹泻相关的电解质变化,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低氯血症。常见的还有低蛋白血症及相关的低钙血症。某些狗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肝酶活性增加,这可能反映出缺氧或继发性感染导致的肠道细菌易位。
尿液分析
在犬瘟热的狗中,尿液分析无特异性表现。
脑脊液分析
在表现出神经症状的犬瘟热患者中,可以在脑脊液(CSF)中检测到异常。然而,在急性非炎性脱髓鞘性脑脊髓炎的狗中,脑脊液分析结果可能正常。蛋白质升高(超过25 mg/dL)和细胞计数升高(超过10个细胞/μL,主要为淋巴细胞)是亚急性至慢性CDV脑脊髓炎的特征。在脑脊液中检测到抗CDV抗体增加可以作为诊断犬瘟热脑炎的决定性证据,因为该抗体是在局部产生的。通过计算抗体比值,可以帮助鉴别由于CDV特异性IgG从血清中渗漏进入CSF的非特异性情况。方法是将CSF中的CDV特异性IgG浓度与血清中的IgG浓度相除,并将结果与另一个感染因子的CSF-血清抗体比值进行比较,例如犬腺病毒(CAdV)或犬细小病毒(CPV)。如果CDV的比值高于CAdV或CPV,则表示是CDV在CNS中感染导致CSF抗体的局部产生。另一种方法是将CDV特异性CSF-血清比值与IgG或白蛋白在CSF和血清中的比值进行比较。在急性CNS感染中,某些单核细胞中可能含有大(15至10 μm)、卵圆形、均匀的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更有效的方法是对CSF细胞进行细胞沉淀直接FA检测。
诊断成像
普通放射检查
在患有犬瘟热的狗中,胸部X光检查异常表现可能包括肺部的间质到肺泡浸润和符合支气管肺炎的实变,尤其是在前部和腹侧肺叶中。
磁共振成像(MRI)
患有犬瘟热性脑脊髓炎的狗在MRI检查中可能显示正常。T2加权图像中,脑干和/或小脑的高信号病变和灰质与白质间对比度的丧失,常与组织病理学中的脱髓鞘相对应。在脑中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多灶性T2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高信号病变,并且可能有轻微的脑膜对比增强(图22.10)。
图22.10 犬脱髓鞘性瘟热脑炎的小脑水平横断面。T2序列成像。白质中显示多个高信号区域(箭头所示)。
微生物学检测
用于诊断CD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见表22.3。
表22.3 犬瘟热的诊断检测方法 |
|||
检测方法 |
样本类型 |
目标 |
性能说明 |
病毒分离 |
结膜和鼻腔拭子、血液、尿液、气管冲洗样本、尸检样本 |
CDV |
在病毒颗粒数量少的样本中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减毒活疫苗病毒也可能被分离。此方法在常规诊断中不常使用。 |
直接免疫染色(如直接荧光抗体) |
从结膜刮片、尿液沉渣、呼吸道冲洗样本、组织印片中获取的涂片 |
CDV抗原 |
如果样本中病毒颗粒数量少,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如果非特异性荧光被误解为阳性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近期使用减毒活疫苗后可能出现假阳性。 |
犬瘟热ELISA抗原检测 |
参见病毒分离 |
CDV抗原 |
价格低廉且快速。在自然感染犬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未充分确立。使用减毒活疫苗后数周内可能出现假阳性。 |
RT-PCR |
参见病毒分离 |
CDV RNA |
敏感性和特异性取决于检测设计。对多个解剖部位的样本进行检测或将PCR与其他诊断测试结合使用可提高敏感性。减毒活疫苗病毒可在接种后几天至数周内检测到。高敏感性可能使得阳性结果的意义难以解释;定量检测可以帮助区分自然感染(病毒载量高)和疫苗接种(病毒载量低)。当病毒水平较低或样本运输过程中病毒核酸降解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
血清学(IgG和IgM ELISA; SN) |
血清和/或脑脊液 |
针对CDV抗原的抗体 |
需要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急性犬瘟热的诊断,因此诊断具有回顾性。近期接种CDV疫苗后可能出现假阳性。 |
组织病理学 |
通常为尸检样本,但也包括皮肤活检(如脚垫活检) |
嗜酸性胞质内和胞核内包涵体;免疫染色检测CDV抗原或原位杂交检测CDV RNA |
如果可用,原位杂交可能是检测组织中病毒的最敏感方法。 |
病毒分离
以前认为在肺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中的生长是毒性CDV分离株的一个关键特征,而在常规细胞培养中,毒性CDV的分离比较困难。目前,常规使用犬淋巴细胞培养、狨猴淋巴细胞系(B95a),以及可能最有效的SLAM转染的Vero细胞系。培养物通过检测合胞体形成这一CDV的特征性细胞病变或通过免疫荧光法进行监测。
由于病毒复制缺陷,慢性或由疫苗诱导的脑炎狗样本可能无法成功培养出病毒。
CDV包涵体的细胞学
在感染的狗中,尤其是早期感染(尽管在慢性感染中也能看到),偶尔可以在循环中的血细胞中看到胞质内病毒包涵体(图22.11)。包涵体还可能在结膜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可见。通过使用局部麻醉制剂对眼部进行表面麻醉后,可以用刮匙从结膜处刮取上皮细胞。将这些细胞涂抹在玻片上,用Romanowsky染色或Wright-Leishman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然而,这种方法对犬瘟热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在疾病早期阶段,通过检查染色的外周血涂片,可以在低数量的循环淋巴细胞中检测到胞质内的犬瘟热包涵体,甚至偶尔能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中发现。用Wright-Leishman染色法染色的淋巴细胞包涵体为大(直径可达3 μm)、单个卵圆形、灰色的结构,而红细胞包涵体(最常见于多染性细胞中)为圆形、偏心位并呈浅蓝色。红细胞包涵体的大小介于幼稚红细胞核和豪-乔利小体之间。使用白细胞涂片和骨髓检查可以提高检测包涵体的几率。电子显微镜证实这些包涵体由类副黏病毒的核衣壳组成。
图22.11 一只4个月大的混种边境牧羊犬感染犬瘟热后,循环白细胞中的胞质内包涵体(箭头所示)。
CDV抗原的免疫染色
对结膜刮取物、CSF或血片中的细胞进行直接免疫染色,在疾病急性期有助于检测。在慢性病例中,由于病毒抗原可能被抗体包裹或消除,结果可能为阴性。相比常规染色法直接识别CDV包涵体,免疫染色法更为灵敏,但在样本中病毒量低时,仍可能产生假阴性。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通常用于检测各种细胞类型中的CDV抗原,包括结膜上皮细胞、涂片中的白细胞、尿沉渣、CSF细胞、骨髓及在尸检中获取的组织。也可以使用酶-抗体标记方法。
在接种过减毒活疫苗的狗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假阳性结果,因此在最近接种疫苗的狗中解释结果时需要谨慎。如果非特异性荧光被错误地解释为阳性结果,尤其是由经验不足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操作时,也可能产生假阳性。在送至实验室前,涂片应在预清洁的玻片上进行,充分自然干燥,并最好用丙酮固定5分钟。在实验室中,将涂片直接或间接染色,用荧光素或酶结合的CDV抗体进行检测。
抗原检测ELISA检测
在一些国家,可以使用检测血清中CDV抗原的ELISA检测作为诊所中的实践工具,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控制研究来验证其效果。早期的检测发现灵敏度较低,并在自然感染犬瘟热的狗中出现假阳性现象。较新的技术如侧流(免疫层析)检测在用于结膜拭子标本时,其灵敏度相当于RT-PCR检测,但当用于血液淋巴细胞和鼻拭子标本时,灵敏度分别为90%和86%。
基于核酸的分子诊断
检测CDV的最灵敏实验室技术是RT-PCR。RT-PCR阳性结果表明存在感染,虽然不一定与临床疾病有关。如果病毒在样本中浓度较低,或由于样本处理不当、病毒RNA降解等原因,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从多只狗(至少5至10只)中采集标本,可以增加检测阳性结果的几率。定量PCR检测非常灵敏,与实验性感染犬的病毒分离结果高度相关。PCR检测还与CDV的免疫组化结果非常吻合。
一些商业兽医诊断实验室提供犬瘟热RT-PCR检测,有时作为包含其他犬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组合测试的一部分。大多数检测靶向N蛋白基因的一部分。RT-PCR可以在全血、白细胞涂片、皮肤活检、结膜刮片、尿液、CSF、气管冲洗液、鼻拭子和咽拭子,以及各种尸检采集的组织(如肺、小肠、胃、肾、脑、膀胱、淋巴组织)中进行。在一项对少量实验性感染犬的研究中,RT-PCR检测发现结膜拭子优于全血、鼻冲洗液和尿液的诊断效果,而另一项针对自然感染犬的研究显示病毒载量最高的样本依次为血液、结膜拭子和尿液。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出几种犬瘟热POC(现场检测)PCR方法。随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改进,这些方法有望在兽医诊所、收容所和其他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实现快速、准确的诊断。
RT-PCR比直接FA检测更灵敏,但在使用减毒活疫苗(非重组疫苗)后,更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因为目前常用于常规诊断的RT-PCR检测大多无法区分疫苗株和野生型病毒株。虽然已有方法能够区分野外和疫苗株CDV,但这些方法尚未在商业上推广。通过对RT-PCR结果的定量分析,可以将减毒疫苗病毒的低病毒载量排出与自然感染的高病毒载量区分开来(例如,Canine Distemper Quant RealPCR Test,IDEXX Laboratories,波特兰,缅因州)。使用重组CDV疫苗后不应出现假阳性。通过对嵌套RT-PCR的Msp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步骤,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能够区分CDV野生型和疫苗株。还需进一步研究疫苗接种对RT-PCR检测犬瘟热的影响。当RT-PCR检测阳性结果与其他检测方法如直接IFA检测阳性结果结合时,可增强诊断的可靠性。
血清学诊断
针对CDV膜蛋白(H和F)的中和抗体在感染后10至20天出现,并可在康复动物体内维持终生。这些抗体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血清中和(SN)检测测量,SN检测是其他技术的金标准。间接FA检测也曾用于测量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滴度,其结果与SN检测一致。ELISA检测较为简单,可以更快地完成,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与SN检测相当。尽管有时特异性较低,但全病毒ELISA已经被用于检测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通过使用重组N蛋白开发的ELISA检测,特异性得到提高。在感染后6至8天,通过ELISA可以检测到N和P蛋白抗体。基于CDV-H的ELISA检测已经开发,或许在评估免疫保护方面更为相关。由于疫苗接种的干扰,血清学诊断犬瘟热较为复杂,特别是在收容所环境中所有犬只都会接种疫苗的情况下。高滴度的IgG可能表明过去或当前感染CDV,或者曾接种过CDV疫苗。然而,如果抗体滴度在2至4周内增加四倍以上,则支持近期感染。急性和康复期血清应送至同一实验室检测,以避免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变异。在延迟发作的CDV脑脊髓炎病例中,CSF中的抗体水平远高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但这类结果仍需谨慎解释。
急性期感染存活的狗的血清中通常可以检测到IgM中和抗体,其水平通常在3个月内消失。如果感染后没有出现显著的IgM或IgG滴度,狗最终会因病情严重而死亡或不得不被安乐死。与慢性进行性炎性脑炎相比,高血清IgM滴度更能准确检测急性临床犬瘟热病例(准确率81% vs. 60%)。在首次接种CDV疫苗后的3周内,可以观察到CDV NP抗体的短暂IgM增加,但在第二次接种后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血清学检测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用于确定哪些狗受到了保护,从而在疫情爆发时,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在血清中和试验(SN)中,滴度至少达到1:16到1:20的狗在接种疫苗后会获得保护。在接受母源抗体的幼犬中,滴度达到1:100或以上时能够获得保护。在一项对97只健康成年犬的研究中,使用SN检测获得了95%的高滴度抗体阳性(≥10),而在接种疫苗后未观察到滴度显著增加。研究发现,年龄小于2岁与疫苗接种前抗体缺失相关。因此,作者建议,对成年犬进行常规检测比定期接种疫苗更合适。由于存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CMI),血清学检测结果呈阴性并不意味着缺乏保护性免疫。在一些国家,还提供了用于犬瘟热抗体半定量测定的POC ELISA试剂盒。某个试剂盒(Synbiotics TiterCHEK CDV/CPV,现由Zoetis提供)在现场检测中与SN检测相比,灵敏度为76%,特异性为92%。这种较低的灵敏度可能会导致对接种需求的高估,这种结果优于特异性低的检测,因为后者可能会导致易感犬与感染犬接触的不必要风险。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对欧洲市场上可用的4种POC试剂盒(ImmunoComb Canine VacciCheck, Biogal; TiterCHEK CDV-CPV, Zoetis; FASTest CDV-CPV Ab, Megacor; CanTi Check, Fassis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评估,使用SN检测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在40只SPF犬中,这些试剂盒的特异性较高,但在176只急性或慢性病犬中,所有试剂盒的特异性均较差。灵敏度则在40%到100%之间。
病理发现
大体病理发现
除了之前描述的体检异常之外,犬瘟热的大体病理发现还包括胸腺萎缩、肺充血和实变、肠内容物呈液体状、以及淋巴结充血和肿大。少见的发现包括轻微的胸膜、心包和/或腹腔积液,偶尔伴有内脏充血、瘀斑样出血和脑膜充血。在一些狗中,尸检时可见的异常极少。可能还会发现同时存在的外部和肠道寄生虫感染。
组织病理发现
多灶性脱髓鞘病变是CDV感染的病理特征。急性非炎性病变包括广泛的灰质病变,表现为神经元感染和变性,以及白质中的脱髓鞘伴有海绵状空泡形成和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在幸存的动物中,白质中的病变区域逐渐被肥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吞噬髓鞘的巨噬细胞替代。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严重的白质变化通常可见于小脑脚外侧、第四脑室附近的延髓背外侧、深层小脑白质、视神经和视束以及脊髓。在一项对17只尸检狗的研究中,发现13只在腰骶部,11只在胸腰部,9只在颈部,9只在颈胸部出现了病变。在侧索和背侧索中病变最为常见,白质病变包括脱髓鞘(17只狗)、星形胶质细胞增生(17只)、微胶质增生(17只)、胶质小结(11只)及非化脓性炎症(10只)。灰质病变包括胶质细胞增生(8只)、非化脓性炎症(7只)和软化(5只)。包涵体可以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发现。慢性病变表现为广泛的血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特别是在脱髓鞘区域。慢性脑炎的脱髓鞘病变可能比急性脑炎中的病变更为广泛和严重。疫苗诱导的犬瘟热病变通常表现为在脑干尾侧的坏死性脊髓灰质炎,优先侵袭脑桥腹侧核团。包涵体可见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胞核或胞质中。肺部感染表现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性间质性肺炎,伴有肺泡上皮增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常见的还有所有网状内皮系统的淋巴组织消耗和坏死,但在慢性犬瘟热的狗中可能观察到淋巴组织增生。上皮细胞坏死可出现在牙齿成釉细胞层、气管和膀胱黏膜中。
CDV感染的诊断支持依据包括多灶性脱髓鞘病变及嗜酸性胞质内或胞核内包涵体,这些包涵体直径为1至5 μm,见于多种细胞类型,尤其是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微胶质细胞、结膜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脚掌上皮细胞,有时还见于淋巴细胞。少见情况下,还可能看到合胞体,例如在淋巴结、肺和脑中。可以通过免疫染色、原位杂交或RT-PCR确认组织中CDV的存在。
治疗
治疗CDV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支持治疗,目前尚无针对CDV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研究发现,利巴韦林、5-乙炔基-1-β-D-核糖呋喃甲基咪唑-4-羧酰胺(EICAR)、6-甲基巯基嘌呤核苷、咖啡酸、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等均具有抗CDV活性,但这些仅限于体外实验研究。鉴于膜融合在CDV致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融合抑制剂有望成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了高效性,但尚未进行体内测试。同样,用1型干扰素治疗犬瘟热的方案大多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传统的高免疫血清治疗犬瘟热的概念通过一种抗CDV的猪免疫疗法得到了重振,该疗法能降低自然感染CDV的幼犬的死亡率。但根本问题仍然是,CDV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而免疫球蛋白无法穿透血脑屏障。
患有轻度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的狗可能无需治疗而自行恢复。那些有严重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狗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针对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氧气补充、雾化治疗和胸部扣击。这些狗应尽可能隔离,但在许多兽医院,隔离条件可能无法支持氧气治疗和充分监测。在这种情况下,狗应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并尽可能提供氧气和重症监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于患有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的狗,应收集呼吸道冲洗液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当无法进行培养时,建议使用可能对博德特氏菌(如多西环素)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严重支气管肺炎的狗,可以考虑使用注射的广谱抗菌药组合,如氨苄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他支持治疗包括为患有KCS的狗提供肠内营养、人工泪液和止吐药。仅在绝对必要时才使用肠外营养,因为CDV感染会引起免疫抑制,增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风险。维生素A补充在实验性感染前用于治疗水貂CDV感染时,减少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其作为犬瘟热治疗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给小于2岁的麻疹患儿口服维生素A可降低死亡率和因肺炎导致的死亡率,且由于患有严重麻疹的儿童血清视黄醇水平通常较低,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此类儿童使用维生素A治疗。抗坏血酸(维生素C)也被推荐用于犬瘟热治疗,但其效果尚无确凿证据。
在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发作后的数周甚至数月内,狗仍有可能发展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狗主人应提前警惕。不幸的是,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无法预测。一旦出现神经症状,症状通常难以消退且可能会加重。癫痫发作、肌阵挛或视神经炎是狗的三种神经表现,这些病症通常对许多狗主人来说可被忍受。与人类的肌阵挛相似,治疗可以减轻肌肉痉挛的严重程度,但很难完全消除。在一个犬瘟热临床病例中,肉毒杆菌毒素对肌阵挛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有人建议在系统性疾病发作后但癫痫发作前给狗使用抗癫痫药物。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抗癫痫药物可以阻止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它们能够抑制易感区域引发的癫痫发作,从而可能阻止癫痫回路的形成。有关狗癫痫治疗的信息可以参阅其他文献。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由疫苗诱导的脑炎或慢性炎症引起的视力障碍和瞳孔扩张的神经症状,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或水肿,效果因病情而异。考虑到犬瘟热的神经病理机制,任何其他氧自由基清除剂在理论上都可能有益。
预后
犬瘟热的预后取决于病程的严重程度和系统性或神经系统症状的存在。一些患有轻度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的狗可能会完全恢复,而其他狗则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多系统疾病。幼犬通常比成年狗的病情严重,而年龄小于4个月的幼犬预后最差。曾有报道显示,呼吸道症状发作后超过3个月的狗仍然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在最初感染发作6个月后仍可能观察到。因此,所有从急性犬瘟热恢复的狗都应被视为患有潜在的慢性病,并应避免因疫苗接种而导致的免疫刺激。
患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狗的预后通常较差。肌阵挛症状表明病毒已经到达了中枢神经系统,并且通常会伴随着广泛的脑炎。大部分表现出这一症状的狗的病情会恶化,最终因严重的癫痫发作或失去协调性而被安乐死。肌阵挛是一种较难治疗的症状,即使是通过肌肉松弛剂治疗,也难以完全消除。即使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了治疗,也可能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尽管如此,一些狗仍然可能具有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疾病的影响相对轻微或早期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犬瘟热最有效的方式。由于CDV疫苗的广泛应用,犬瘟热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然而,世界各地的疫情仍时有发生,表明持续的疫苗接种至关重要。
CDV疫苗的种类
CDV疫苗主要有两种:减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减毒活疫苗(MLV)是全球最常使用的疫苗类型。这种疫苗使用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并可以诱导强效的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大多数市售的MLV疫苗含有Rockborn毒株或Snyder Hill毒株,但这两种毒株在最近几年已经被改良成具有低神经毒性的毒株。Rockborn株疫苗与欧洲大陆上的部分犬瘟热疫情有关,但大部分病例都与疫苗接种程序不当或接种时间过早有关。疫苗相关的临床犬瘟热现象极为罕见,但已知会在免疫缺陷犬(如免疫抑制治疗或犬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犬)中发生。
重组CDV疫苗是一种基于鸟类痘病毒的疫苗。通过将CDV H和F蛋白基因插入鸟痘病毒的基因组中制成。这种疫苗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安全地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幼犬,并且不会引发由于MLV引起的可能性较低但依然存在的神经症状。在幼犬的实验研究中,重组疫苗接种后即使在4到6小时内接触CDV也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此外,重组疫苗也可用于黄鼠狼、雪貂、非人灵长类和水貂等物种。
目前大多数免疫程序建议在6至8周龄的幼犬开始接种疫苗,每3至4周进行一次注射,直到16周龄,并在1岁时加强一次。如果感染的风险较高,可以考虑从更早的4周龄开始接种疫苗。在中高风险环境中,如犬类收容所和繁殖场,通常建议在5至6周龄时开始接种疫苗。在美国,大部分重组疫苗的使用限制在12周龄以上幼犬和成年犬,但目前的实验数据表明其可以安全用于更年轻的犬只。成年犬应每3年接种一次加强针剂。
通过在适当的年龄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对已知感染的犬只进行隔离,可以大大减少犬瘟热的传播。由于CDV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因此应限制犬只之间的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
环境控制
CDV在环境中极不稳定,易受热、干燥和消毒剂的破坏。通常的清洁和消毒措施即可有效灭活病毒。所有感染犬瘟热的狗应在至少1到2周内被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未接种疫苗的狗群体。
犬瘟热在其他物种中的表现
CDV感染不仅限于家犬,还会影响其他食肉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其症状因物种而异,并且在不同物种中疾病表现和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除了犬类,还常见于黄鼠狼、雪貂、水貂、非洲鼬类和其他食肉动物科(如浣熊科、鼬科、犬科)物种中。
雪貂和水貂
CDV对雪貂和水貂极为致命,感染后通常会迅速发展为全身性疾病,并在1到2周内死亡。疾病表现通常类似于家犬,伴有发热、结膜炎、鼻分泌物、呼吸道症状及皮肤变化,包括皮肤变色和水疱性皮炎。在水貂中,CDV感染可以表现为“硬爪病”,以及与CDV肺炎和胃肠道病变相关的典型症状。
灵长类动物
CDV在灵长类动物中较为罕见,但已报道在猴类和大猩猩中爆发过。灵长类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犬类的急性系统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变化。
海洋哺乳动物
多年来,CDV已多次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爆发,特别是在海豹和海狮群体中。CDV感染通常与显著的呼吸道症状、肺炎和脑炎有关,类似于在犬类中看到的症状。这种病毒被认为通过犬类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间接接触传播,特别是在海岸线附近。
其他食肉动物
在野生食肉动物中,CDV的爆发会对种群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例如,CDV爆发曾导致非洲野犬和阿穆尔豹的数量大幅下降,此外在北极熊、猞猁、狐狸和狼中也有记录。在这些物种中,临床表现与家犬类似,包括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但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对CDV疫苗的交叉保护
虽然犬瘟热疫苗在狗中有效,但其对野生动物和其他受感染物种的保护效果可能不尽相同。研究表明,狗疫苗可以对一些非犬科动物产生交叉保护,但免疫效果和保护期可能有所不同。研究和保护工作仍在努力开发更广泛有效的疫苗,以保护各种易感野生动物物种。
公共卫生意义
尽管CDV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直接感染人类,但它仍然对公共卫生有重要意义。CDV爆发可能影响到动物园、保护区及野生动物种群,导致生态系统中食肉动物群体数量的显著减少。养犬人的责任不仅是保护自己宠物的健康,还包括防止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的传播。
结论
犬瘟热是一种高度传染的多系统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犬和其他食肉动物。尽管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家犬中的犬瘟热爆发显著减少,但未接种疫苗的狗和野生动物仍然容易受到感染。由于CDV感染的多样化表现和免疫逃逸机制,有效的疾病控制不仅仅依赖于疫苗接种,还需要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和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传播到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和其他物种。
对CDV的进一步研究,包括疫苗开发、病毒传播机制、跨种传播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宠物和野生动物群体免受这一致命病毒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