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人晚年为什么偏爱《枯树赋》?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作品,他以枯树为喻,抒发了身世之慨、故乡之思与羁旅之恨。

庾信,南朝的文学大家,才华横溢,享誉朝野。

公元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庾信出使西魏,恰逢南朝梁国覆灭,他因此被扣留并被迫仕于北朝。

这一变故,对于庾信来说,无疑是生命中的一次巨大打击。使他经历了由南入北、身仕异朝的巨大转折。

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土壤,身处异乡,饱尝思乡之苦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庾信创作了《枯树赋》,

以枯树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奈和对过去的深深怀念

《枯树赋》开篇便描绘了一棵枯树的形象: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这棵枯树,曾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象征,如今却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和枯萎的树皮。

它的形象,如同庾信自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变,变得孤独而无助。

那棵曾经枝繁叶茂的槐树,如今已经失去了生机。

接下来,庾信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各种树木的荣枯变化,从白鹿贞松、青牛文梓的繁茂,到松子、古度等树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树木的荣枯,仿佛是他人生经历的缩影,反映了他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这几句,更是将庾信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推向了高潮。

他将自己比作被拔起的树木,根断泪落,表达了他在离乱中的无助和哀伤。

这种情感,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的情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乡无法归去。沉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庾信在这里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他像是一棵无根的浮萍,在风雨中漂泊无依。

他试图寻找一丝安慰和依靠,却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冷漠和无情。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这句话作为全赋的结尾,将庾信的愁绪推向了极致。

他通过桓大司马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庾信就像那棵枯树一样孤独地站立着,承受着命运的打击和岁月的侵蚀。

伟人在晚年,反复阅读这篇《枯树赋》,

也许,

《枯树赋》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与伟人晚年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等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或许,

晚年的伟人,也觉得自己像一棵枯树,那样的孤独与无奈。

———————

二,《枯树赋》原文注音及译文(供参考)

殷仲文风度翩翩,学识渊博,名扬四海。

然而时世变迁,他被迫离开京城,出任东阳太守。

他常常郁郁寡欢,望着庭院中的槐树叹息道:

“这棵树的枝干分散剥落,看来是毫无生机了!”

——————-

婆娑(suō):本指舞蹈时婉转倾侧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槐树枝干分散剥落。

至于那白鹿塞的贞松,以及青牛相伴的文梓,它们的根基深扎于大地,盘根错节,与山崖相互依存,内外相融。

——————-

白鹿:指白鹿塞,在今甘肃敦煌。

那桂树为何会突然消失?桐树又为何半死不活?

想当年,这些树木从三河地区被移植过来,从九畹的田野中移栽了它们的根。

它们在建始殿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也在睢阳园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它们的声音回荡在嶰谷之间,与《云门》的乐曲相互应和。

凤凰带着雏鸟在此聚集,鸳鸯比翼双飞筑巢其中。

在临风的亭子里,鹤儿高声鸣叫;对着月下的峡谷,猿猴长吟不止。

还有那些树干弯曲、树身臃肿的树木,它们盘根错节地生长在凹地之中,形态各异。

有的像熊彪一样威猛,顾盼生姿;

有的像鱼龙一样灵动,起伏翻腾。

树节竖直排列,像山峰一样连绵不断;

纹理横斜交错,像水波一样紧皱。

匠石看到这样的树木都会惊叹不已,

连公输班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会感到眼花缭乱。

—————–

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

公输:姓公输名班,也称鲁班。

伟人晚年为什么偏爱《枯树赋》?全文带拼音、原文翻译,可打印​

开始雕刻时,就已经显露出精美的轮廓;

再加上精细的雕琢,更是美轮美奂。

平整的鳞片被铲去,突出的棱角被磨平。

层层叠叠的纹理如同碎锦般绚烂多彩,

每一片都像是真正的花朵一样逼真。

树木草丛纷繁披散,烟霞云雾缭绕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至于那些松子、古度、平仲、君迁等树木,

它们茂密地生长着,覆盖了成百上千顷的土地,

枝干交错,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

在秦朝,它们或许被赐予了大夫的职位;

在汉朝,将军们或许曾在它们的树荫下乘凉。

—————-

槎(chá)枿(niè):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斜砍为槎,砍而复生为枿。这句是说这些新芽也会生长千年。

然而,

这些树木都难免遭受到苔藓的覆盖、菌类的侵蚀,

以及鸟儿的啄食和虫子的蛀咬。

有的树木在霜露的侵袭下低垂着头,

有的则在风雨的吹拂中摇摇欲坠。

在东海的地方,有一座用白木建造的庙宇;

而在西河之边,则有一个以枯桑树为标志的土地神庙。

在北方的陆地上,人们用杨树的叶子来标识关隘;

南方的山陵地带,则利用梅树的根系来称呼冶炼的场所。

小山之上,桂树茂密,那浓郁的香气和美丽的景色让人忍不住驻足;

扶风之地,高大的松树挺拔而立,就像是天然的系马桩,方便过往的旅人将马系在上面休息。

这样的美景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就连边塞之地,也有着细柳轻拂的河畔和桃花盛开的林间。

那些被高山大河阻隔,因而不得不飘零离别的树木。

它们被连根拔起时仿佛在垂泪,根系受伤时就像是在流血。

当火焰烧入空心的树干,树脂就会像血流一样从断裂的枝节中流淌出来。

有的树木横倒在洞口旁边,斜斜地卧着;

有的则在山腰处被重重地折断,只剩下半截身子。

那些纹理倾斜的树木,碎裂得就像是被冰块击碎一样,碎块散落一地;

而那些纹理端正的树木,则像是瓦片一样裂开,裂痕深长且明显。

这些树木身上长满了结节,内部藏着穿孔和洞穴,仿佛是木魅在暗中眨眼,山精妖孽在潜藏其中。

(树木如此,)更何况(像我这样)遭遇风云变幻(的人),

现在羁旅在异国,无法归家。

我(不但)未能完成出使北朝的使命‌,还在北朝做了官(苟且偷生)。

———————-

采葛:完成使命。庾信是出使北朝时被迫留下的,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食薇: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草)而食,有人告诉他们薇也属周朝所有,他们便宁肯饿死。这里指在北朝做官。

我蜗居在这穷巷里,院内荒草丛生,显得破败不堪。

看到周围的花草凋零,我感到非常悲伤,更加叹息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变迁与衰败。

《淮南子》中说:“树叶落下,年长的人都会感到悲伤。”

这正是我此刻的心情啊。

于是我作歌唱道:

建章宫的大火熊熊燃烧了三个月,灰烬如木筏般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被焚烧的,若不是金谷园中满园的树木,便是河阳县全县盛开的鲜花。

桓大司马(东晋桓温)听后感叹道:

“当年栽种的柳树,轻柔披拂在汉水以南,是多么繁茂可爱。如今却看到它们凋零摇落,在江水深处显得如此凄婉。树木尚且如此容易衰老和凋零,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岁月的催迫和衰老呢!”

整篇文章最后通过桓大司马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易老的感慨和无奈。

———————

三,关于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

他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文学世家,自幼聪敏,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

庾信十五岁入宫,成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后来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庾信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大的变故:侯景之乱与江陵之乱。

在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这种复杂和分裂的内心,对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文风格从前期的绮丽华艳转变为后期的苍劲沉郁。

《枯树赋》正是庾信这种复杂情感的集中体现。

-(注: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解读,仅供参考)

原文注音完整版+译文+注释,在后台发送 枯树赋  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