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年仅23岁的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东方的魅力”的向往,挎着一个旧柯达相机,来到了中国上海,他原本的打算是在中国待上六周……
在上海,他任职于《密勒氏评论报》,经历和报道了“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热河抗战”、“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以及“七七事变”等重大事件,对日本的残酷、国民党的腐败以及旧中国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十分了解,他痛恨日本人的杀戮,反感国民党的贪腐,也深深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
他对自己目睹的“东方的魔力”失望透顶,差一点提前离开中国。就在这时,鲁迅先生走进了他的视野,“成了他了解中国的钥匙”。他也认识了宋庆龄女士,正是他们,让他知道了在中国的陕甘宁边区,有一群被蒋介石称为“匪”的中国人,正在奋力拯救中国于水火,而这群人,才是真正的“东方的魅力!”
斯诺的好奇心一下被点燃了,他想去了解他们,尽管他知道由于蒋介石的层层封锁,去那里的路山重水复!
最后,在宋庆龄的帮助下,1936年6月,斯诺终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进入了陕北苏区那片红土地,见到了他一直苦苦寻觅的真正的“东方魅力”!
一、生活极简的共产党领导人
在那里,斯诺见到了世界上生活最俭朴的共产党领导人:
毛泽东: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
周恩来:睡的是土炕
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敌人的降落伞做的
林伯渠:戴的是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用一根线固定在耳朵上
朱德:用马尾做牙刷
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
二、良好的干群关系
蒋介石做事通常喜欢下三滥,在白区,斯诺清晰地记得,蒋介石可是开出了25万大洋的天价,悬赏要毛主席的人头。可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斯诺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在乎蒋介石的悬赏,包括毛主席本人。斯诺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见主席的情节,毛泽东对斯诺说:
“你先熟悉一下周围环境,同别人谈谈话,待认清方位后,再来见我。”
说完他就一个人走到大街上散步去了,还不时停下来跟人说说话!
还有一次,主席请斯诺吃饭,恰巧有战士送情报进来,主席竟然问小战士吃了没有,说如果没有吃,就一起吃!

三、人人都是主人公
在这里,不分老幼,人人都是主人公。斯诺曾经去过一个老乡家,那女主人家有几个孩子,日子过得很紧吧。但她一定要杀一只鸡招待斯诺,她这么对斯诺说:“我不能让洋鬼子说我们红军不懂得待人接物的规矩!”
这里的孩子也有事做,他们负责把守各个路口,查看过往行人路条,凭路条通行,否则就会遭盘查,连彭老总也不例外,彭老总就被拦下来一次过!
四、老乡尊敬红军,喜欢红军
斯诺曾见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乡,他就很喜欢红军,感激红军。他说他活六十多岁了,以前没人教他识字。是红军教他写自己的名字,教他识字,他已学会了二百多个字。
五、对未来抱定必胜的信心
这里的人都对未来抱定必胜的信心,无论你问任何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未来一定会胜利,虽然我不一定看得到!
六、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主义
斯诺曾多次采访过毛主席和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每每谈到一个决策或政策的形成时,他们通常用到的词是“党中央…”“军委…”而不是“我…”
离别:
斯诺刚到保安时,周恩来总理本来给他安排的采访时间是92天。1936年10月,这时的斯诺已在那里采访了整整4个月,已大大超出了预期,他做了16本笔记和24卷胶卷,真实地记录了革命老区许多感人至深的场面。
他即将回家,但他却觉得他这是离家呢。看来,“东方的魔力”吸引力够大!
1937年10月,斯诺把他的笔记和照片整理成书,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以《红星照耀中国》的名称第一次出版,然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到11月就发行了五版。
是斯诺,将红色中国呈现给了西方世界,让西方世界了解了一个跟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完全不同的政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西方于是掀起了一股支援中国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的新浪潮。白求恩、柯棣华以及东南亚许多爱国华侨,就是看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才怀着满腔的热忱来到延安,来支援中国革命!
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阻止该书在中国的发行,它在中国被换了一个名字:《西行漫记》(游记体,审查较松)。该书在中国发行后,在有志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纷纷奔赴延安这片热土,支援革命!
是斯诺,让世界知道了延安,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并向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人民应该记住斯诺—这个中国人民的朋友!
1939年,时隔三年后,斯诺再次来到延安,把一本装订精美的《红星照耀中国》呈给主席,幽默的主席在扉页上题了这几个字:
三克肉喂你的马吃(英文:thank you very much)
写在最后:
一、1972年2月,斯诺病逝于瑞士日内瓦,按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于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墓上写着:
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二、2009年,斯诺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