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人物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各种群体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要找到各自的出路,包括这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毫无交流交集的隔离,也需要找到沟通的途径。”导演郑琼认为,这正是这部纪录片《出路》的意义。
而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部纪录片,可以从中有自己的启发,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帮助那些大山里的“马百娟”,可以让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有一个彩色的童年,非常感谢郑琼导演拍出这样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1
三个孩子的不同命运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出·路》。
导演郑琼,从2009年到2015年,花了近7年时间,跟拍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讲述了三段寻找人生出路的历程。
在现实的社会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资源”:包括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思想观念、资金基础等等。
纪录片的三个主人公分别是马百娟、徐佳和袁晗寒(从左至右)↓↓↓
马百娟,生长在甘肃农村,父亲60岁,身体衰弱,母亲有智力障碍,家里还有一个14岁的哥哥,早早便辍学外出打工。
2008年,这个家庭的年花销不超过50块钱。
马百娟居住在窑洞,所在的学校只有7个人,12岁的她,跟山沟里的很多孩子一样,拥有同样的梦想——长大了去北京上大学。
每日一大早,她起来吃完馍馍泡水就去上学,放学回家后,要喂猪、做饭,还要走很长的路,干很多农活。
她说:“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因为面不够吃,还要挖水窖,因为没水吃。”
然而,这只是她“美好”的愿景而已!
现实情况是,当导演三年后,回去继续拍摄时,马百娟已经辍学。
她的父亲表示:“我的想法是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
后来,15岁的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父亲的思想,无形中断了她的出路。似乎,女孩生来注定是别人的,最终要靠丈夫,就是她的出路。
她的命运,注定和父母一样,一辈子走不出那座山,为生存而忙碌。
第二个孩子,19岁的徐佳,是湖北咸宁的一名高考复读生,09年接受拍摄的时候,他正在准备自己的第三次复读。
他的父母是农民工,打工受了很多苦,所以拼命工作也要让徐佳读书。
父亲意外去世后,他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誓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
然而,前两次高考的失利,让他对考试充满了恐惧,经常在答题的时候双手颤栗,冷汗直流。最严重时,他甚至想过轻生。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最终,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第三个拍摄对象,是17岁的女孩袁晗寒,她的出身与前两个孩子截然不同。
她的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小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高中上的是美院附中。
爸爸从事房地产、妈妈在电视台上班,家境优渥的她,从小就学习钢琴、舞蹈、美术。
然而,她却在高考前选择了辍学。
但即使这样,她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她窝在家中无所事事,靠电影和阅读打发时光。无聊之际,她在南锣鼓巷租了一间店面,开了个小酒吧。
后来,父母把她送到欧洲。回国后,她从事着艺术相关工作。
七年后再拍她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在她的眼中,人生“不会被饿死就行了,没有人会被饿死”,而她要对抗的,只有孤独。
在前两位孩子都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寻找出路时,袁晗寒,唯一遇到的困扰就是如何战胜孤独。
她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出路,和更好的选择。
不得不说,社会阶层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出路”。
纪录片播出后,在网络引起了热议↓↓
有人说,这部片子突出的是“阶层”之间的差距,突破“阶层”是很困难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而有的人却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起点不同,但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和后代的生活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不需要因为“出身”问题而妄自菲薄。
对于后者的观点,深表赞同。
其实,对于马百娟的出路,与其哀其不幸,不如怒其父母不争。
出身不好不可怕,家里没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命运悲惨而不自知,出身卑微还与世无争,固守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拼命努力地去提升自己。
父母如此,在父母影响下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就在父母那里。
父母,就是孩子的出路。

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父母越不拼命改变命运,受苦的不仅是自己,更可能是未来的几代人。
2
努力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承
之前,网上曾流传着一个近十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的统计表:
这样一份针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29名省级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显示,来自教师家庭的状元最多,占比35.09%,其次是公务员,农民和工人家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高考状元的家庭,并不都是家财万贯,物质条件丰富,他们更多的,还是普通家庭,并没有比其他家庭特殊多少。
那他们为什么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呢?
原因,还是在于父母的思维,和一个家庭的格局。
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你给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
是的,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富不过三代”,和一夜暴富后一地鸡毛的事例了↓↓↓
“以前爸妈都没正式工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就想着努力学习,将来帮家里改善条件;家里一夜暴富后,我连这点动力都没了。”
这是一位18岁的高中生小李说的话。
高二那年,小李家里拆迁,拿到了一大笔补偿款…原本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实现的目标,如今却唾手可得,一夜暴富间,他失去了刻苦学习的动力。
他开始热衷穿戴名牌,在同学面前炫富,结果曾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的他,高考只考了两百多分。
他通过中介想出国留学,但因为成绩太差,中介都不敢接。
昔日成绩名列前茅的寒门学子,一夜暴富之后却连大学的门槛都迈不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在于,这个家庭,从根本上就没有努力的气质。
他的父辈,没有努力地改变命运;轮到他这一辈,有钱了凭什么还要努力?
也许,在贫穷状态下的努力,只是迫于生活的不得已之举。
但是,在富足状态下还能保持自律,上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
努力的品质,真的是会遗传的!
那些优秀的父母,即使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通过努力,也会让孩子不至于太差;而那些物质条件不好,又无知平庸的家长,留给孩子的,就只能是贫穷与苦难。
作家艾小羊曾写道:
他们明白奋斗的艰难,人生的不容易,能将自己受过的苦,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学习、思考习惯,传承给孩子。
越是努力拼搏过的父母,越知道努力的重要,他们会努力帮孩子插上羽翼,让他去更广的世界飞翔。
3
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全家努力的结果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的见闻↓↓↓
朋友家的女儿今年高考。
从他女儿高三开始到前段时间高考结束,朋友戒了整整一年的饭局,自律到偏执。
起的比孩子早,睡的比孩子晚,没事就把孩子的教科书、错题本拿出来翻看,自己对着答案步骤一遍遍理解。
父女俩有话聊,有时候还能就文言文的句法问题讨论几十分钟,平时还和女儿比谁背的化学公式多。
高考成绩一出,她女儿打电话报喜,班级第二,985、211稳稳的。
要知道,高三伊始,他女儿在班上仅是中游水平。
这其中的改变,和朋友的努力密不可分。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
一切看起来手到擒来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砥砺前行。
朋友说,父母都是助推器。
生活里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幸运,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苦尽甘来。
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以上的事迹表明:为人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真的是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东西。
一个只会口头应承,不会实际行动的人,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精髓,很难养育出一个有更广阔“出路”的孩子。
失败的父母,将期许加诸于孩子身上,却从不以身作则,优秀的父母求诸于己,来感染子女。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教育意义的东西。”
父母不努力,如何苛责孩子去努力?
优秀的家庭背景,外在于物质条件,内在于家庭氛围,二者缺一不可。
是的,孩子的前途,不仅拼自己,还要拼父母,更是全家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拼搏的结果!
扫码观看
《出·路 A Way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