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俗称坤草。《易·说卦》中说“坤为地,为母。”益母草之本义,生来与母性相关。益于母性,功莫大焉。

早些年在嵊州,曾听闻老百姓口碑相传的有个“南庄草药”,大抵是以益母草为主药,善治妇科等疾患。如今“南庄草药”,已被列入嵊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岩竞秀的会稽山脉蜿蜒于古越地南北,至嵊州长乐一带为西白山,下南庄即位于西白山南麓、剡溪畔,自古以来以盛产“南庄草药”而闻名遐迩。


  

一、南庄草药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晨,太祖母正坐在织布机前纺纱,突然发现一只受伤的鹿跑进屋内,见它很可怜,后面赶来一个猎人,心地善良的太祖母立即抱起小鹿,让它躺在自己的布裙下,纺起棉花线猎人走后,太祖母把鹿的伤口涂上药,包扎,并在鹿头上扎了一根红丝绒的记号,把它放走了。几个月后,媳妇做产了,孩子生不下来,生命垂危,在这紧急关头,发现门口站着那只鹿,口里衔着益母草,向太祖母频频点头,太祖母领会其意思,立即把这草药煎起来,让媳妇喝下,没过多久,媳妇转危为安,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从此,南庄草药的药方代代相传。

南庄草药被公认为妇科良药,尤其善治难产,名声远扬。该药以益母草为主,随症加配红花、通草、当归、白术等药。益母草很多地方都有,其他药物也是一般中药铺常备之物,据传说,必须到南庄配伍后才最具效验,人们谓之地灵

村内至今仍保留着育龄堂、鹤延堂、益春堂贻厥堂等售卖草药的店堂招牌,全村仍有20多户村民从事南庄草药”的相关经营

  

二、益母草的本草渊源

益母草原名茺蔚,《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于草部隰草类,全草与果实同供药用,并释其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

隰草,即低湿地方所生长的草,简要提示了益母草的生长环境。益母草通常生长于原野路旁、山坡林缘、草地及溪边,产全国各地。

益母草,古称。按《诗经·王风》云“中谷有”,《尔雅》萑蓷,郭璞云:“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 陆玑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思。

李时珍指出:“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种,茎、叶、子、穗皆一样。但白者能入气分,红者能入血分,别而用之可也。”也就是说,益母草(茺蔚)在早期的中医典籍中仅指白花的种类,至明清时期逐渐转为紫花者,即今之唇形科益母草。

白花者有多个近似种,可能是唇形科白花益母草,也有可能是夏至草或錾菜,甚或野芝麻等,形态均近似,历来存在异议,难以确定。

益母草性味为苦、辛、微寒,具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症。

《太平圣惠方》:“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干品捣粉或鲜品捣烂,外涂以治乳痈。

寇宗奭《本草衍义》谓之:“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益母草除了水煎,也可煎膏服用。

  

三、益母草与茺蔚子

益母草植株的全草入药,药名为益母草,其果实入药则名为茺蔚子。

按《中国药典》,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别名茺蔚、坤草。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釆割,晒干,或切段晒干。

干品益母草的大致性状:茎呈方柱状,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两面均有细毛茸。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炮制要领:取原药,除去杂质及直径5mm以上的老茎,抢水洗净,略润,切段干燥。


  

益母草的鉴别要点:轮伞花序腋生,摸之扎手(每个轮伞花序由 815个花萼挤在一起,成圆球状,直径22.5 cm,每个花萼5齿,先端刺尖,花萼下小苞片刺状,向上伸出)。

益母草饮片,通常以茎细、叶多、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枯茎黄叶者,则不堪药用;果序偏老、转黄棕色者,果实已成熟(含茺蔚子)则也不能收。

茺蔚子,别名三角胡麻、小胡麻,其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釆割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茺蔚子为小坚果,外观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

按药材的品质而言,茺蔚子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益母草的全草与子均为妇科常用的活血调经药,平时经期顺畅者用益母草,不畅者用茺蔚子,盖因茺蔚子力较大而偏于通经,全草则力较缓。

益母草临床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滞、腹痛及崩漏下血等症,无毒。而茺蔚子与清肝明目药配伍用,且能治疗肝热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等症。李时珍云:“血滞病目则宜之,故曰明目。”

需要注意的是,因茺蔚子辛温主散,故肝血不足瞳子散大及孕妇忌服。茺蔚子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单日用量510g为宜。若一次口服茺蔚子30g以上,可出现中毒反应,症状为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重者汗多呈虚脱状态等。

益母草的幼株,童子益母草,功用与益母草相同,并有补血作用。益母草花,治贫血体弱。


  

四、植物之益母草

益母草属植物,在浙江分布主要有两种,即益母草及其变种白花益母草。

益母草的拉丁名有多个,如在原《中国植物志》为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在1990版及以前的《中国药典》均为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但在2010版以后的《中国药典》已改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怎么带些日本味了,隐约感觉有点儿怪怪的。

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微具槽,单一或分枝,高40100cm,有倒向糙伏毛。叶对生;叶形多种,一年根生叶有长柄,叶片略呈圆形,直径48cm,叶缘59浅裂,每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的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终裂片近线形,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最上部的叶常不分裂,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


  

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径22.5cm,多数远离而组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向上伸出呈轮伞状;花萼钟形,先端有5长尖齿;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上下唇几等长,上唇长圆形,全缘,下唇3裂,花冠外被长绒毛,尤以上唇为甚。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约2mm,顶端平截,淡褐色,光滑。

益母草的花期57月,果期8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目前药用多来自栽培,益母草喜温暖湿润气候,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区者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据现代药理研究,益母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益母碱、益母草素等。益母草素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胎动不安等症。

益母草,不愧为妇科类草药的一种“神草”。


百草篇——关于益母草与夏至草及近似种

  

五、益母草之近似种

前文中曾提及,益母草(茺蔚)在早期的中医典籍中仅指白花的种类,至明清时期逐渐转为紫花者,即今之唇形科益母草。基源之变化延续,或与紫花者分布更广、更易得有关。

益母草开花为红紫色,其变种白花益母草开花为白色。白花者有多个近似种,可能是唇形科白花益母草,也有可能是夏至草或錾菜,甚或野芝麻等,形态均近似,历来存在异议,难以确定。

按《闺阁事宜》云:“白花者为益母;紫花者为野天麻。”又,《本草纲目》提及茺蔚:“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茎方”符合唇形科的形态特征,夏至后即枯亦符合夏至草和益母草的特征。

《植物名实图考》:“今南方湿地,春时生一种野脂麻,其叶与红花益母叶如艾叶有树杈者不类,俗名谓之白益母草,殆即《尔雅注》所谓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本草拾遗》:錾菜生阴地,似益母者耶?”文中的錾菜,或指今之夏至草。至于野脂麻,即野芝麻,开白色花,叶片卵状心形以至卵状披针形,形态特征与夏至草(或益母草)对比,其实差别还是较为显著的。


  

1白花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var. albiflorus,别名野毛草、油麻松,本白花变种与(益母草)原种不同处在于花白色,用途与原种同。

白花益母草,主要产于江苏、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2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Steph.) Ik. -Gal. ex Knorr.,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别名小益母草、白花夏枯、灯笼棵,多年生矮小草本,具圆锥形的主根。茎自基部多分枝,披散或上升,高1535cm,四棱形,具槽,密被微柔毛,叶片圆形、卵圆形或心形,3深裂或浅裂,裂片有少数钝齿或缺刻,先端圆形,基部心形,上面微柔毛,下面沿脉有毛,并有淡黄色腺点,基生的较大,直径1.52cm,具长23里面的柄,上部叶较小,具短柄。

轮伞花序腋生,直径约1cm,小苞片短于萼,弯曲,刺状,花萼管状钟形,外密被微柔毛,齿5,先端刺尖;花冠白色,稀粉红色,稍伸出于萼筒,外面被绵状长柔毛,冠筒长35mm,上唇直伸,比下唇长,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长11.5mm微具3棱,褐色,有鳞粃。

花期35月,果期57月。生手低山区或水边、路旁,分布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地。

夏至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和《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有收载,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夏至前盛花期采收,晒干或鲜用。具养血调经、解郁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和颈淋巴结核等症。

据《江苏植药志》:“灯笼棵(夏至草),为妇科药。邳县民间认为效力超过益母草。”


  

3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俗名白花益母草、山玉米膏,多年生草本,有于其上密生须根的圆锥形主根。植株各部被长硬毛或糙伏小硬毛,茎中部的叶通常不裂,轮廓为长圆形,边缘疏生45对齿。叶具皱纹,坚硬。萼齿长35mm;花冠长1.52.1cm,通常白色,略具紫纹。

花期89月,果期910月。产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等地。錾菜在浙江,未见分布。

陕西用全草入药,治产后腹痛。

  

4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iebold & Zucc.,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别名野油麻、山麦胡、地蚤,多年生草本,茎具四棱,叶片卵状心形以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粗牙齿,两面有伏毛。轮伞花序生于上部叶腋间;苞片线形,花萼5裂,裂片锥形或针形,比萼筒稍长;花冠白色,长23cm,花冠筒稍上部呈囊状膨大,2唇,有长毛,上唇弓状内曲。小坚果楔状倒卵形,具3棱,长约3mm,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坡路旁、林下及溪旁。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北各地。西北的陕西、甘肃的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之。

野芝麻在《中药大辞典》有收录,其花或全草入药,可用于治疗肺热咳血、血淋、白带、月经不调、小儿虚热、跌打损伤、肿毒等症。

《黑龙江中药》:“(野芝麻)花,清血止血,治月经不调和月经前后腹痛。”在东北民间,野芝麻通常以花入药的情况更为多见。

野芝麻根也可入药,如《杭州药物志》治习惯性流产,并治白带。”野芝麻根能止血安胎,治疗习惯性流产,有类似苎麻根的功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野芝麻提取物可使动脉及子宫收缩,可用于子宫出血。


  

六、益母草膏

益母草膏,是以益母草为原料制成的经典剂型,为服用简便的煎膏,能活血调经。《本草纲目》谓之:“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

《外台秘要》介绍了益母草膏的制作流程,曰“三月采益母草,连根叶茎花洗择令净,于箔上摊曝水干,以竹刀切长五寸,勿用铁刀,置于大锅中,以水浸过二、三寸,煎煮,候草烂水减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约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绵滤去浊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状,瓷瓶封收。”

益母草膏也可进一步制成丸剂,方便远行时携带。文中又提及:“其药无忌。又能治风,益心力。”适用范围较广。

在现代,益母草尚做成颗粒剂,一次1袋,开水冲服,甚为便利。益母草膏益母草颗粒,对于月经不调、经少、行经腹痛等症,服之有效。

  

七、其它

《植物名实图考》雩娄农曰:“益母草,乡人皆识之,而诸书多异同。紫花、白花、陆生、泽生,夏枯、夏花,彼此是非,各执其说。”

现代药用之基源,应以药典为准绳。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概而言之,益母草及上述几个近似种的共同点:均为唇形科植物,茎方形轮伞花序腋生,摸之扎手(每个花萼5齿,先端刺尖,花萼下小苞片刺状)。

几者间的不同点,大抵为:益母草的叶形多种,茎中部的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上部的叶常不分裂,线形,两面均被短柔毛,开红紫色花。白花益母草,与原种不同处在于花白色。夏至草,多年生矮小草本,高1535cm,花白色,小坚果有鳞粃。錾菜的植株各部被长硬毛或糙伏小硬毛,花冠通常白色,略具紫纹。野芝麻的叶片卵状心形至卵状披针形,萼齿软,通常不扎手,花白色。

益母草与几个近似种特征的简要区别,如下图:

 

  

此几种中,外观形态均相似,但錾菜的花期较晚,八九月份开花,不符合古之益母草“夏至后即枯”的特征。其余几种,花期相近,均能活血调经,善治妇科疾患,历史上各地也曾有作为益母草相互混用的情况。物尽其用,侧重有别,益母草之近似种或可为各地习用的草药吧。

野芝麻与益母草的嫩苗可作为野菜食用,野芝麻入药能使动脉及子宫收缩,也有类似益母草的作用。夏至草作为妇科药,民间有人认为其效力超过益母草

异物同名、地方习用,加上古今变迁,由来已久。尝试条分缕析期许于明便可行。心底里暗自冒出一个念头,待何日回嵊州时,不妨去趟下南庄村,走一走街头巷尾,闻一闻那“南庄草药”的药香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