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南城孔家营之形成考析(五)
首发2024-10-16 17:53·田园诗画6
德安支孔氏迁移路线图解
文/孔述
明末清初,德安孔氏始迁祖从兴国州(阳新)历经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德安,从此落地生根开花,形成了今天的随州、安陆、云梦等周边县市的孔氏支系分布。
为什么这一支孔氏始迁祖会选择德安(安陆)?
正如前述(见《家族记忆:孔氏家族之千年传承史话5》),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不外战乱、天灾、瘟疫等政治、经济(商务)、自然灾害原因,明末清初概不例外。
其实,德安孔氏始迁祖最初的目的地并不明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为要“活下来”,而被裹挟进战乱的盲流。显然,最初的行进、移动是被迫和盲目的。
因此,从某本种意义上讲,明末清初那次人口迁移中,德安孔氏始迁祖闻逹公的迁移方向,取决于李自成大顺军之行军路线与军事活动范围。关于始迁祖闻逵(魁)、逹之辨见《湖北安陆孔子后裔世系考》一文。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选择这上述路线?这与湖北地理位置、资源以及李自成大顺军的军事意图与发展规划有关。
1、湖北的战略位置与大顺行军路线
“西扼巫归之天险,东据吴皖之上游荆襄随郧,北临中原自古为用兵之地,南洋之后劲,天下之中枢也,地形四围多山,矿产甚富,马鞍山之煤、兴国大冶之铁其著者也。”
“武昌府即楚之鄂也,武昌当江汉汇流之口,与汉阳府及汉口镇夹江对峙,陆当七省之卫衢,水为大江之锁鍮,自古称险要汉口一埠商务要津,长江上下游第一大口岸也。”湖北地理位置及长江天险之重要可见一斑。
2、大顺军的军事意图与发展规划
李自成大顺军最初的意图:控制鄂皖,继而沿江东下直取南京,统治江浙闽。然而,由于清军很快切断其东下路线,不得不折而西南,由鄂向湘。这里简要介绍下李自成军南下及兵败过程。
1644年5月,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起义军虽然打了几次胜仗,可是一直没有十分稳固的“根据地”安身立脚,往往是仓促应战。战败之后退避三舍,在军事上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得已由河北一直退到山西,再由山西退到关中。
后李自成听信谗言,杀掉了李岩,使起义军内部军心涣散,士兵们无心恋战。这给了清军可乘之机,他们兵分两路追击,李自成在损失大将的情况下腹背受敌,无奈从陕北退至湖北。
《明史纪事本末》记:李自成“大造战舰于荆、襄”,以适应江南作战特点。
《明通鉴》记张鼐抵达承天府是“二月戊寅(二十三日)”,《钟祥县志》又记“乙酉二月闯逆南奔,留伯义侯张鼐殿后”。“一道渡江走随州、枣阳,一道走荆门,一道水路走汉口”,与湖广留守旧部汇合,“拥众数十万,分四十八部,掩有襄阳、德安、承天、荆州四府守之”。
次年5月,在距离江西九江40里处被清军攻入老营,此战中,大顺军大将刘宗敏被俘,军师宋献策、明军降将左光先、李自成的两位叔叔赵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随军将领家属也被清军俘获。此时,大顺朝丞相牛金星认为大势已去,投降了清军。这对大顺政权以及军队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大顺军在湖北阳新(兴国州)、江西九江连续遭受重大挫折后,往东的去路已经被清军截断,掌握的数万艘船只也被清军掠夺一空。清亲王多铎的部队已由河南归德(商丘)、安徽泗州直赴南京。李自成沿江东下、向安徽一带发展的意图已经无法实现,不得不掉头向西南方向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西北转入湖南。
1645年7月26日,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内九宫山下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当时李自成身边随从只有28名亲兵。28名战士先后被杀害,李自成也在激烈的搏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
顺便说明一下,这个杀死李自成的人叫程九伯,当时他根据李自成配剑误作李延。后经证实为李自成,他因此而被授官于德安。程氏的族谱中有对程九伯的记载:“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省督宪军门佟,委德安府经历(处理文书和通信的官职),后选陕西西安府守备,未赴任而逝。”
趋利避害,远离战争旋涡,是普通人对战争的第一反应,何况儒家先祖还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孟子·尽心》之训。 正常情况下,逃离的方向与战乱方向相反、逃离的区域也尽可能不与战区重合。
在上述李闯大军行军线路及活动区域图上可见,兴国州(阳新)是大顺军东向受挫的折返点,而过江即是远离战乱的最隹、最快捷径。然而,逃离只是第一需要,如何生存又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明末清初,江北麻城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不仅是著名的关隘(穆棱关),有险可守,又是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在当时久负盛名。元末明初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陈友谅残部曾从江西逃至麻城。麻城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自然成为许多人梦想(向往)的地方,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还把“做梦”称“回麻城”。因此,逃难人流沿着这条线路上麻城成为可能。
然而,随着大量的难民涌入,麻城资源利用达到饱和而难以承载,这些难民不得不寻找新的目标继续行进。
麻城东进西出的交通历来为官府所重视,尤其到孝感的交通自古就十分便利。历史上,孝感曾为“湖广填四川”大量人口迁移的中转站和交通站。其中,相当部分人口即从麻城转载而来。以至今天川渝一带还有人称祖上来自“麻城”、“孝感”之说(麻城还有个孝感乡);孝感县当时已属德安府的管辖范围,但是,离汉口太近,仍然不足以形成与战争旋涡的安全距离。为拉大这一安全距离,难民潮自然与战乱“反其道而行之”,一路向西北,尽可能再度前行。
德安府历来民风淳朴,素有“民淳词讼少”、“江上无事州”美誉,交通也相对便利。很快,难民们在这里见到了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的德安府西乡庙会——自然成为相对理想的落脚点!孔氏始迁祖在历经长途辗转跋涉的艰辛后,终于完成了家族的迁移和血脉的衍续——
顺便说明下,在当时,孝感已有阳新孔裔来此居住,与德安支属同一源头,但比德安支早100多年(56代希字辈)。
阳新——孝感——安陆
从实际地形图上看,大顺军南下、东向,而逃难人群恰好是北上、西进。
从今天的交通图来看,虽然高速和高铁已然成为人们交通出行之首选,但古时,人们交通出行却主要依靠陆路(步行、车马)和水路。今天,如果仔细辨析,依稀可以看到原始的国道(公路)与古时陆路有着重合的地方,而高速和高铁走向与古时大体一致。
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会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德安府:境内二次迁移
德安府治所在地安陆,得益于水运交通的便利,城北紫金台烟波浩渺,城南凤凰山与三洲构成如画山水;而城东,书院书坊书声朗朗,书香气息浓郁。而城西,自西下河运码头,向来集市贸易颇为发达。街面商贾渔樵云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片繁华景象。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古时一直有“金西”和“西街富”的说法。在城西三十里白兆山之麓,更有闻名于世的李白题桃花岩处。
这里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俨然是一处宜居的隹处。商业的繁华为谋生提供了可能,低庙会的土地、河堰(后称孔家大堰)又为农耕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保障。
“本始迁祖闻达公,系功熙公玄孙,明末任江西兴国州教谕,李闯之乱,国破家亡、妣孺人死于乱军中,(余不详)公携二子贞圣、贞贤既義仆子臣、子愚,辗转逃来安陆,定居于县西烟墩店附近塆垱,即孔家大堰。”
为了后裔繁衍昌盛,始迁祖(62代闻达公)作了更加稳妥的安排:“六十三代贞圣公成年后,妣陈孺人,公偕義仆子愚,经商于应城。妣棣籍应城。陈家河,遂定居焉”。谱载:“贞圣公子二,一住应城、一在孝感。现应孝两县子孫共约七百户,均公之後裔也。”此二支为德安支再分支,与早一百年前来孝感的孔氏同属56代希忠公后裔。
西乡低庙会
在今天,关于安陆支家谱查寻,有许多流传的版本,如果不冠以西乡低庙会或难以查证。因为孔氏德安分枝的最初记忆从此而始。
“六十二代闻达公,落籍后,置产业孔家大堰,殁后葬于大堰上之阳。”
可见,低庙会成就了孔氏德安支的首次置产,为后期的开枝散叶奠定了基础。而63 代始,再次暂时分枝向围山。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以为暂避流寇,过后再返回祖业。这一分就是几代人,尔后竟真成分枝(见后详述)。
“六十三代贞贤公妣潘孺人,公清初迁居围山小岭㙀,创业于此,子尚硕。公暨妣墓俱在围山東麓大㙀厂。
六十四代尚硕公,妣郭孺人。子衍俊、墓在大㙀厂。
六十五代衍俊公,(述注:清雍正八年(1730年),六十五代祖考衍俊公赴曲阜请谱,获颁家谱十本字派二十字)妣汪徐凌三孺人。汪徐孺人无出,凌孺人子興哲、公墓在大㙀厂(计六塚)。“
围山会与德郡
德安孔氏发展到第64代时,再次分枝。原因是“鼎革之际流寇侵扰乡里。”不得已,
“长子尚硕奉公避兵围山会”,次子尚进公留守大坟场。
这一次分支,开始以为只是短暂的分离,哪知,直至贞贤公去世时都“寇氛未已,不能返”。竟就此形成了后期孔氏后裔随州、安陆分枝的雏形。也为后期安陆支从农村走向城市奠定了基础。
围山在哪里呢?“治西八十五里”、“……起平原左为茅景冲、右为小岭冲.”从当时地图看,基本上沿着山的走向前进。、大概先祖认为”宅近冲途“、愈是深山愈安全。
64代尚硕生子衍俊(65代)、衍俊生子興哲(66代子2,毓尧、毓舜即67代)长支一直生活在围山会,乃至向随州方向发展。而次子支则一直生活于低庙会大坟场,直至67代毓洙始迁德安郡(开始于城中考棚街授武,因当时流寇袭扰乡里,毓洙公从事武行。后移居城北七里河一带),这里为最早的屯垦区,相当于今天的开发区,不同的是,古时只有农业,而没有今天的工业)。此支即为安陆支源头。
随着城北垦区的城功,清政府历经康、乾、雍三帝对屯垦制度的大力推行,城南开垦条件也日益成熟,遂整编入军垦旗(孔兴旗),后扩大为上、下旗。原留城北孔姓仍散居城北、城西等地。上、下旗孔氏不断繁衍壮大,后有迁入云梦,形成了再迁支“汤孔”孔氏聚居支。
由此可见,孔氏德安分枝后裔现已分布于孝感、应城、随州、安陆、云梦以及周边其他县市。
军屯形成南城孔家营(孔兴——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