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上好”是教师的立根之本
所谓“立根之本”,这个成语意指:
一个事物或个体存在的根基或基础,是确保其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用来形容一个事物或个体在发展或存在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稳固、坚实的根基作为支撑,才能确保其稳定和持久的发展。
“立根之本”中的“根”指的是根基、基础,“本”则强调根本、核心。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具体可以追溯到《礼记·中庸》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基和根本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元素,无论是个人的修身齐家,还是国家的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建立在稳固的根基之上。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教师还有许多尊称和别称,如“先生”、“老师”、“园丁”、“蜡烛”等,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社会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敬仰,也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特点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应该说,教师,是一个职责岗位,更是一种崇高使命,故此——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它的“立根之本”。

“把课上好”正是教师的立根之本
任何一位老师,都应该切记自己职责身份的“立根之本”,正就是“把课上好”。
“上好课,大过于天”——应当也必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座右铭及日课,这种观念必须镌刻在每位老师的灵魂深处、心田内外。
就教育理论而言,“把课上好”的定义,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准备、积极投入、充分统筹、有效组织、灵活调整、激情表达、构建讲义、落实目标;全面系统与高质量地完成课前准备、课中执行、课后发展等职责,从而使自己在一节课堂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就教学实操而言,“把课上好”一般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教职授课基础能力,透彻熟悉专业课程学科教材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的学情氛围动态,懂得实时与合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力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质量地促进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真切建构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

“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课堂是老师的舞台,一方天地,演绎万千智慧。课堂,是老师的天地,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憧憬。课堂是老师职业生涯的起点与终点,是老师人生劳动意义与社会价值创造的体现。
一位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课上好”。
“把课上好,上得一手好课”——应该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最现实的教学成功行为追求,也是最实在最接地气的教育教学成功可为。
它是“可为”,而不是“可能”!“可为”代表着朴素的、普遍的、现实的、生活的、日常的、感受能动的、主观意志的……
一节好课如春雨,滋润学子心田;一节好课如明灯,照亮求知之路;一节好课如航标,指引未来方向。每一堂好课,都是学科智慧的播种,都是学生成长的阶梯,都是学习梦想的启航。每一堂好课,都意味着每一次精心完备的教学,都应该是老师积极心灵的倾注,都应该是素养智慧的启迪,都应该是科学精神的播种。

当代教育学领域杰出学者、华南师范大学博导郭思乐教授在讲座中系统阐述: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全心贯注于——把课上好,它太重要了!我们的中小学生依然是渴望一节节好学、乐学的课堂;因为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课堂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更说明:我们中小学老师,最核心且最重要的任务或能力——还是需要衷心关注并关键提升自己’如何把课上好’。”
“致力于研究如何把课上好,最需要明确是中小学一节好课的教学标准,它应该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
“把课上好的核心准则,应当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系统限制学生能动。好课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舞台。
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其最终极、最直观的日常教学可见形态,一句话言之:学生爱上课,学生爱学科;也即爱你上的课堂,爱你教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