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古力古勒台村曾经的“铁姑娘”和她的“铁姑娘”突击队
文 红牛
巴林右旗古力古勒台村曾经的“铁姑娘”和
她的“铁姑娘”突击队
红牛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被称为“铁姑娘”的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凤莲风靡全国,无人不晓。在那个年代,我们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公社古力古勒台大队三队也出现了一个郭凤莲式的“铁姑娘”,她就是现已退休的巴林右旗女干部——张翠萍。
【本文主人公和她的姊妹们,后排左四为本文主人公张翠萍】作者红牛提供
张翠萍,1954年9月,出生于巴林右旗古力古勒台大队一个普通的农牧家庭里,父亲祖辈一直种地放牧。60年代初,刚刚小学六年毕业的她,毅然投入到艰苦的农牧业劳动中。也许是在毛泽东主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影响下,也许是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影响下,她决心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长。1973年,她牵头率先在古力古勒台大队三小队组建了全公社第一支“铁姑娘”突击队。那一年,她17岁。
初出茅庐的她,大胆泼辣,敢说敢为。被大队党支部看中,把妇女队长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上。古力古勒台生产队三队,当时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生产队:一是“穷”。整个生产队只有几头瘦牛,几件半旧的农具,账面上就连几十元的钱都没有;二是土地贫瘠,草场退化;三是人心涣散。因为地贫,产量不高,自然劳动工分上不去,一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社员们对大干生产情绪低落。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7岁的张翠萍走马上任了,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永强等党员的支持下,组建起了一个由三队姑娘为主的青年女子突击队。张翠萍担任队长,副队长为龙樘,队员额日德其其格、斯其格玛、牡丹、訾月英、王树云、王素兰、徐桂华、王玉兰10名女青年。队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就是这样一群“杨门女将”挑起了生产队里的突击队这副重担。
组建之初,面对各种困难,她组织姐妹们各抒己见,梳理并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问计于队委会、老农会、部分社员,学习经验统一思想;二是积极开展积肥促产增收运动;三是开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收入;四是搞科技实验,推广新品种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产量支援旗里建设。
她上任伊始,人们对于这样一帮以年轻姑娘为主的“铁姑娘”突击队,支持者有之,观望者有之,等待看笑话瞧热闹的也大有人在。面对眼前的困难,她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让大家失望。那年春天,到了播种的季节,可老天爷就像是要专门跟她们做对似的,就是不下雨,墒情不好无法点种籽,这样下去,全队人的生活如何安排?作为妇女队长,张翠萍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苍天不负有心人,突然有一天老天爷开了恩,下了一场抢墒雨。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本该加班加点抢墒播种,可那时的播种手段就是手握播种葫耧,男把式们依然按照常规播种,一天下来只耩了十几亩地,按照这样的进度,根本完不成播种任务。农时不等人啊!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耩地是个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拿得起来的,但她就是不认输,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为什么做不到?她们认真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并让他们把“籽眼”调好,第二天,她们正副队长每人一支耧,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一天下来,她耩了约七八亩地的垄,副队长耩了约六七亩的垄。虽然劳动一天,累的腰酸腿疼,晚上上不去炕,但却按时点上了种籽,为秋季丰收打下了基础。
为了使庄稼有充足的肥力,长的好产量高,在化肥缺乏的年代,生产队全部以农家肥为主。为此,除了发动社员大搞积肥运动之外,还挨家挨户收集牛羊粪,集中发酵并用双肩挑着担子,与姐妹们一趟一趟的送到地里。
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她们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经过队委会集体商量,决定建立生产队“小菜园”,开辟约50亩地,种植各种蔬菜约30亩,间作试验田种植小麦20多亩。清明时节,天气寒冷,她们就顶凌把小麦种上,到了收获时节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小麦亩产200斤左右,从没有种植过小麦的试验田终于成功了,为农牧区闯出了一条增收的路子。公社暴云峰书记亲自考察,并高度赞扬了“铁姑娘”队的做法。蔬菜种植与园田管理,对她们也是考验,席种茄子、辣椒、黄瓜等种籽也是一门技术,让秧苗出齐,更是一门技术。对于小学学历的姐妹们更是“高、难、新”的技术难关。由于经验少,苗出的不齐,她们就手端水葫芦(瓢)开展了“秧苗移栽”。为保护秧苗更是手提喷壶喷洒杀虫剂。这种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讽刺,说什么“小女孩,不简单,试验田里胡作乱”。她们顶着各种压力坚持做了下去,到了收获时节,种植的蔬菜获得了空前的丰产。同时,她还亲自挑着篓子到供销社前的空旷场地摆摊出售。通过每天一单两单的卖菜,诚信热心的经营态度,每天为队里创造收入七八元,一年下来集体收入大为增加。
本文主人公和她的姊妹们,作者红牛提供
“铁姑娘”们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铁汉子”的“铁”。可谓“铁”骨柔情。她们虽是小学六年级文化水准,但在当时她们也是有文化的一代女青年。平日在队里办板报,做宣传,组建文艺宣传队,积极参加旗里组织的文艺汇演。代表公社与乌兰海青年点文艺宣传队一起参加旗里调选汇演。在乌兰牧骑巴达玛老师、文化馆董文义老师的指导下,编制了对口词、四连唱等形式的歌舞。“铁姑娘”10人全部登台表演。高唱“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手捧金杯把赞歌唱,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就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姑娘们,在张翠萍的带领下,改变了生产队的落后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她们早晨四点半起来与“汉子”们一同干活,晚上加班扒玉米皮,还不计工分报酬。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能干,她们学会了犁地、耙地、撒磙、耩种、上肥、浇水、扬场等各种农活。如在牧业生产打草的劳动中,始终处于“领镰”的位置,连一般的小伙子都跟不上这群“铁姑娘”们。由于工作出色,连续两年被公社评为“学大寨”先进积极分子。在修建草原水库及灌渠的过程中,“铁姑娘”们身先士卒,拉石块装卸车磨破了双手却一声不吭,不仅和男社员一起劳动,还吃住在工地帐篷中,一住就是半个月。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党支部和群众们的支持下,“铁姑娘”突击队的引领示范下,全队由原来的吃返销粮的“贫困队”,变成了向国家缴公粮的“富裕队”。张翠萍和她的突击队得到了公社党委的充分肯定,公社暴云峰书记、旗委组织部马尔斯嘠部长亲自到大队“小菜园”视察,并接见了“铁姑娘”突击队的全体人员,鼓励和推广了“铁姑娘”突击队的一系列做法。由此,全公社各个大队都成立了“铁姑娘”突击队。
付出就有回报。在张翠萍的辛勤劳作下,1974年双喜临门。一是这年3月份,她以“五四”干部的身份借调到公社担任妇联主任。二是同年10月份,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4年3月,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找张翠萍谈话,要她接任公社妇联的担子。由一个妇女生产队长,管理一个“铁姑娘”突击队,到接任公社妇联主任岗位,管理一个公社的妇女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既然领导信任自己,就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她勇敢地承担起了这副重担。这一年,她刚刚18岁,成为全社乃至全旗最年轻的女干部。
1976年3月,她她被组织提拔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9月,中共巴彦塔拉公社第八届党代会张翠萍被选举为党委委员。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建功立业,施展才能。那一年,她20岁。
本文主人公和她的姊妹们,作者红牛提供
岁月匆匆,往事悠悠。眨眼就是半个世纪,时间消蚀着人们的记忆,那一段历史早已被人们逐渐淡忘。有些当事人已谢幕人生,健在的也年逾古稀。
“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作为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时代名词,留给历史评说。但那个时代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走过的艰难岁月里,确实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宝贵精神,不仅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干部,使之成为以后几十年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也必然给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每每想起,恍若昨日。因此,也就有了上述这段文字——寄希望巴林草原上的“铁姑娘”和她的“铁姑娘突击队”精神 永不消失。
结语:
“铁姑娘”精神的内涵:
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铁姑娘”精神对个人的启示:
培养坚韧的意志;树立奉献精神;责任担当的品格。
“铁姑娘”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对提升工作效率、团队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激励人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铁姑娘”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作
者
简
介
作者红牛——巴林右旗一名退休干部,愿用自己的笔记录真实的——巴林草原——生活奋斗和永远热爱的家乡。本文照片也均是作者提供。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