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秦朝灭亡后,大地陷入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其中,以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的争夺最为激烈。

项羽出身贵族,勇猛无敌,但性格刚愎自用,容易因一时之怒而冲动行事。

在楚汉相争的最终决战中,由于连连失误,兵败如山倒,最终他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自己悲壮而又传奇的一生。

刘邦虽出身低微,但善于结交各路英雄豪杰,有着宽广的胸怀和灵活应变的心态。

正是他的杰出才能与长远目光,广泛招揽贤能之士为己所用,最终夺得天下,建立了延续四百年的汉朝基业。

这两位命运各异的风云人物,常常被后世不断提起并加以比较,成为了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而在茶界里,煮茶与闷泡这两种泡茶方式,也总是一同被人提起,探究其中的差别。

同样是茶与水的接触,一个能够带来更加浓郁的风味,另一个却让好茶变得难以下咽。

其实,煮茶与闷泡在本质上有着云泥之别,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与差异。

今日通过以下三点,揭开掩盖在它们头上的神秘面纱。

《2》

区别一:茶水比例不同。

煮茶与泡茶,不仅在使用的容器上有所区别,更在茶水比例的精细调控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110毫升的标准盖碗,投入5克干茶,是冲泡白茶的永恒定律。

哪怕仅仅1克的增减,都会让茶汤偏离最佳状态,或是过于淡薄,或是略显苦涩。

与盖碗泡茶相比,煮茶则是一场茶叶与沸水的热烈舞蹈。

在煮茶的过程中,茶叶随着沸水的不断翻滚,其内含物质在水流的强烈推动下,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

这一过程,好比运动员在比赛时,总是力求轻装上阵,避免任何外在因素干扰到自身实力的发挥。

在沸水的洗礼下,掌握适宜的投茶量,才能让茶叶尽情展现其内在的韵味与魅力。

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白茶内部的各类营养成分,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溶解于水中。

因此,煮茶时的茶水比例相对较低,300-400毫升的注水量,仅需搭配2-2.5克干茶。

掌握恰当的关火时机,一壶热腾腾、香气四溢的茶汤便应运而生。

在秋日的午后,捧着一杯这样的茶汤,不仅温暖了手心,更温暖了心灵,是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温暖佳饮。

《3》

区别二:茶水接触时间不同。

优质白茶在生长时,柔和的光照、充足的雨露与肥沃的土壤,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养分滋养。

这些珍贵的养分,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被精心保留,使得白茶蕴含了充沛的营养物质。

在这些营养物质里,最主要的茶氨酸,为茶汤带来了强烈的鲜爽感。

适量的苦涩物质,如茶多酚与咖啡碱,为口感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与深度。

然而,它们的析出速度,在沸水的刺激作用下相对较快,因而在冲泡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确掌控时间。

倘若没能把握好出汤的时机,茶汤中的物质比例就会失衡,导致苦涩味过重,掩盖了白茶原有的鲜香醇爽。

用盖碗冲泡白茶,倘若一开始就坐杯闷泡,让茶叶长时间与水接触,使得苦涩物质过量析出。

事实上,从注水到出汤,整个冲泡过程应严格控制在8秒以内,以确保茶汤风味的纯正性。

再说到用茶壶煮制,与盖碗冲泡又略有不同。

通常先将水烧开,再将干茶投入其中,等到茶汤再次沸腾时便可关火。

整个过程中,茶叶真正与水接触的时间不超过30秒,与刻意闷泡相比,并不算久。

这种短暂的浸泡,有效减缓了物质的快速释放,使得茶汤的浓度与口感更加均衡和谐。

无论是煮茶还是泡茶,讲究的都是一个“快”。

只有迅速而准确地完成整个过程,才能有效避免茶汤浓度过高,保留住白茶最纯粹的本味与风味。

《4》

区别三:白茶品类不同。

用盖碗逐次冲泡,无论是新茶还是老茶,都能展现每一处细腻变化,不浪费好茶的珍贵价值。

从一开始,冲泡白茶就强调要做到快出水,让物质均匀释放至每一冲茶汤。

在冲泡的过程中,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味逐渐变淡。

此时,再适度延长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采用闷泡的方式,能够激发出茶叶中剩余的香气与滋味。

对于一年内的白茶而言,其内部物质还处于一个较为活跃、不稳定的状态。

其中,苦涩物质含量较高,且易于在高温下快速释放。

因此,煮茶的方式对于新白茶来说并不适宜。

它如同催化剂一般,会加速苦涩物质的析出,从而影响到茶汤的整体口感与平衡。

而老白茶经历了长时间的转化,刺激性物质的含量逐渐减少,内质更加稳定,可以放心投入茶壶煮制。

此外,煮茶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老白茶中的香气与韵味,使得茶汤风味更显成熟沉稳。

在高温的作用下,老白茶的内质不断释放,使得茶汤更为醇厚、丝滑,令人回味无穷。

总结来说,无论是新白茶还是老白茶,都适合用盖碗进行冲泡。

在冲泡过程中,可以根据茶味的浓淡适时调整浸泡时间,茶味变淡时可以适当闷泡以激发剩余香气。

而煮茶的方式则更适合老白茶,它能够与老白茶的醇厚口感相得益彰,呈现出更加浓郁深远的魅力。

《5》

曾经听到别人提起,煮茶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闷泡,只是底下多了一个持续加热的源头。

这样的言论,初听起来似乎颇有几分道理,但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其中的谬误与片面。

想必发表此番言论的人,并未亲自尝试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泡茶方式,也没有深入探究过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

或许,他只是在某个不经意的场合,道听途说了几句关于煮茶和闷泡的只言片语。

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将二者的定义随意地进行了改造和混淆。

还望各位茶友,能够避开这种妄下定论的做法。

万事万物,等到亲自实践过再下定义,也不算太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