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星期四  晴

寻访张营水府庙

明清时期,宛郢驿道纵贯新野县境,县城又处白河下游,湍河入汇后水势变大,航运因此兴盛,上达南阳,下抵汉口。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新野港区在今城南张营村上下,时称“水府庙码头”,常停数百只木帆船。民国时期,白河发大水,河水改道,码头转移到北郊解家营。

白河行4车,行者、一帆风顺等人为开路先锋,多久和我紧随其后,第3车为志愿者王总夫妇,理事长颜拥军殿后,首尾车辆备有对讲机。这天第一站是张营水府庙,一大早穿街走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心里纳闷,这领航员怎么不走大道,尽拣小路。后来才知道,行者他们开着导航,又问专家又问村民又问香客,才终于找到史料中寥寥数语的张营水府庙。

庙里简介说,张营水府庙位于新野县汉城街道张营社区,在城南1.5公里,当地百姓饱受洪涝灾害之苦,诸葛亮来到新野辅佐刘备时亲自设计治水方案,并修建深水码头—汉津码头。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百姓在码头东北修建庙观,取名水府庙,后经多次修缮。在庙里转了一圈,香火旺盛,但没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一块田的距离,也有几间外墙刷红的房子,不晓得是谁带头走过去的。庙里立有古碑3通,一通额题“威镇江河  四海安澜”,一通有“杨泗诸神”字样。地上有一截断碑,身首一体,圆首线刻二龙戏珠,额竖书“福缘善庆”,碑身边饰花卉图案,正中有“重修水府”四个大字,立于雍正六年(1728)。断碑旁边还有两块石头,颜拥军立即招呼众人动手,将石头翻起来,拿着扫把,歪着脑袋,一边扫泥土一边认字,“官-老-爷-大-殿-碑-记”,突然提高声音“是一块!”大家细瞧,三截碑石材质、宽度、厚度一样,合起来是完整的碑刻《重修水府官老爷大殿碑记》。水府庙里的人也很惊讶,颜拥军久久握住管事的手,再三嘱咐:一定要立起来,保护好,展示好,我们下次再来!

图片

水府庙访碑

图片

 水府庙断碑

樊集、沙堰与岗头

樊集乡位于白河东岸,是新野县大量汉画砖的主要出土地,有着钢葱之乡、猴艺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前往樊集的主要目标是工字楼,因为有村民提供的资料说旧址最早是会馆。工字楼又叫梦辅楼,是1939年为纪念开明乡绅马良弼办校义举而建的教学楼。网上说工字楼在樊集小学内,导航到学校才知晓早就搬了出来,说在村委会附近。找到村委会,又说在西边一里远的地方。村委会院子里有3块与樊氏家族有关的碑石,由此了解到樊集的过往。樊集是白河沿岸有名的古镇,原名吴家集,明洪武二年(1369)有樊姓先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后因白河河道迁移,街道迁于樊姓住区而更名樊家集,简称樊集。樊姓后人还保有族谱。往西走就是往白河边走,路上看到一个唢呐手正老练地吹奏乐曲,一下子想起了在樊城前街访过一个老艺人,那个老艺人的唢呐就是在新野这边学的,后来还带出俩徒弟。继续往里走,马头墙、铺板房,老房子多起来,有的门楣上有精美雕饰,有的屋檐下有精致斗拱,为了拍出理想效果,摄影师多久双手举起相机,努力掂起脚尖按快门。有的房顶上加有铁皮屋顶,行者解释说,那是无钱修缮又想保护的无奈之举。精美的古建让我们浮想联翩,也让我们充满期待。

图片

寻访工字楼

终于找到工字楼。工字楼修缮已近尾声,楼前一方小堰塘,两只鸭子悠闲嬉戏。大家围着工字楼四下看,看是不是有碑有字。入内,中西合璧的两层楼透着西洋风味,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墙体嵌有不少汉代铭文砖。内有碑刻两通:《梦辅楼奠基碑》、《梦辅楼命名记》,测量、登记、拍照、访谈,时间原因并未现场抄录。后来行者整理碑文,发现梦辅楼与会馆无关。

图片

登记碑刻信息

堰塘前的路叫汉画路,修缮师傅中一老者带我们沿着汉画路往西走。站在土堤上,师傅说,“75·8”那场洪水漫到河堤这里了。河堤内土地已开垦,远处防护林挡住了视线。 

沙堰镇在明清时期即为镇,与樊集乡相邻,相距五六公里,导航过去很顺利。在镇政府大院,有棵1800多年的古桑树,仿汉桑城的样子围着古树砌了个六边形的城墙,正面嵌有一通古碑《汉壮穆侯关公行祠》,底部为赑屃碑座,其他墙面有关羽夜宿桑树下、水淹曹军、徐庶走马荐诸葛等三国故事的图文介绍。

图片

古碑《汉壮穆侯关公行祠》

临近中午,有人专门为我们打开镇文化馆,馆内小院有两通《新野县界》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为汉白玉,立在路边;同治十一年(1872)的为普通青石,卧在草丛里,同行的95后志愿者飞樊突然冒出一句“没钱了”。清后期国家内忧外患,国力日渐衰微,财力自然不济,碑刻除文字信息外,碑石本身也带有历史信息。参观陈列馆,知道沙堰镇曾有山陕会馆和清真寺,了解到沙堰镇的猴艺和槐书很有名,尤其是一手鼓一手锣表演的槐书是沙堰及周边独有的曲艺种类,近年经挖掘保护,才没有绝迹,我们有幸观看了槐书演唱视频。沙堰名人首推召信臣。沙堰始名沙堨,后因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此囊沙成堰兴修水利而更名沙堰。水渠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使沙堰成为白河故道上重要的水陆码头,人们因此尊其为“召父”,并把灌溉水渠称为“召父渠”,现在还有个信臣广场,有为名人被世世代代铭记!馆侧小路两旁文化墙上绘有宛襄古道示意图、沙堰名人和宛襄文化介绍,古镇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纷纷留影纪念。

图片

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野县界》碑

图片

同治十一年(1872)《新野县界》碑

图片

文化墙前合影纪念

出沙堰,奔岗头。岗头在明清时期也是一个繁华的集镇,甚至有着“小樊城”的美名,时称岗头镇,现为歪子镇岗头村。

半小时后我们渡过白河到达西岸的岗头村。村东有一座古建筑“观音阁”,当地人叫“东阁”,墙上嵌有“乾隆四十年(1775)冬公集灯油会”碑石。穿过观音阁,下台阶,走斜坡,恍惚行走在码头上。来到河滩上,眼前的白河像黄河:宽宽的河滩,细细的河流,水边河滩成片崩塌,黄土裸露,对岸钓鱼人好似在悬崖边。堤边种菜村民说,此光景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情。我想当然地以为跟白河采砂有关,请教专业人士,说是主要跟土质地质有关,唐河白河都有这样的地方,一截一截的,过了这一截又好了。

图片

岗头白河

岗头历来有集市,现在也有集市,仅早上半小时光景而已。

图片

 隔着栅栏访谈

界中村与瓦店镇

从岗头向北,就出了新野县境,下一个目的地是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

界中村位于白河东岸,曾经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车马舟船络绎不绝。现在成了垂钓的天堂,岸边停满了车辆。放眼对岸,河堤下也有不少的车辆。界中村码头不存,但还有20多处清代老民居,“裕兴长”“保元堂”等老商铺老作坊保存完好,因此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村子里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我们过去寻访。“读书索理、造烛求明”,“独居守心、群居守口”,门上的对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才有了对屋主人翟敬章老人的访谈。老人1949年出生,记事起白河边就没有码头,今年白河发大水淹没了屋后的花圃。老人家中藏有“淯水锦带”石匾一方,也收集有十来块白河石,施锦华指着其中一块语气肯定地说是太湖石。市保郑东阁老宅是个带天井的四合院,据现居住人郑东阁介绍,这里是界中米醋的发源地,是山西商人发现界中水质甘甜独特,就把山西制醋工艺带到界中,创建了“裕兴长”老字号,前店后厂。后经历公私合营等阶段,现建有规模较大的界中醋厂,天井院里大缸装的就是村子醋厂生产的。揭开盖子,浓郁的醋香很醇正,领队颜拥军虽然不敢肯定妻子会不会用这“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是买了5斤散醋。后来在醋厂销售门店里,看到既有包装正规的瓶装陈醋、香醋及各种风味醋,也有大缸散醋,不断有人拎壶来买。裕兴长字号不存,但米醋制造工艺得到了与时俱进的传承。保元堂老建筑也被我们寻访到,但见大门紧锁,门前有屏风,院内有天井。从村子里另一条路往回走,色泽鲜艳的杮子高挂枝头,成为秋日乡村一景。

图片

界中访谈

图片

界中米醋

瓦店镇也在白河东岸,是宛南重镇,《新修南阳县志》这样记载:“集镇其著者,惟赊旗店、石桥、瓦店。”瓦店曾建有山陕会馆,在原瓦店街北寨墙里边,会馆连同老街毁于1953年的那场洪水。

瓦店镇和英庄镇隔河相望,傍晚时分,车过瓦英白河大桥,转到白河边滩上。遥望对岸,是石砌护坡和防护林。这边河滩不小,休闲的人们不少,有人河边垂钓,有人滩上聊天,也有孩童在水边嬉戏。夕阳映照下,静谧而安详,人水和谐的画面很美。

图片

白河两岸

继续北上,沿着103省道进入南阳市区,夜幕已降临,宿卧龙区未来时尚快捷酒店,120元一晚。志愿者飞樊负责联系酒店,既要便宜又要方便出行,辛苦小帅哥了。

河南是文物大省,南阳也活跃着一群民间文保志愿者,领队颜拥军是拾穗者理事长,说到了人家的地盘,我们行程再紧,也要打个招呼,哪怕简短交流也好。理事长在酒店大堂等候,我们已入梦乡。

图片
图片

编辑徐倩

终审|颜拥军

出品|襄阳拾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