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警察博物馆。关耳摄

汉口胜利街271号(胜利街与二曜路交会处),有一栋优秀历史建筑——德国工部局巡捕房,今为武汉警察博物馆。2017年以前,武汉大部分史料介绍中,一称这座建筑建于1895年,一称建于1900年。该建筑门前原挂的由武汉市政府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铭牌(全市统一制作的仿黑色大理石铭牌)上,刻为“1895年建成”。


未修改之前的德国工部局巡捕房铭牌

2018年后修改的德国工部局巡捕房铭牌

新设计的建成年代不实的德国工部局巡捕房铭牌

这个建成年代是不准确的。20187月,我撰写了《关于核实更正我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信息不准确的建议》,指出一批历史建筑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包括德国工部局巡捕房,相关部门进行了更正。现在该建筑门前黑色大理石铭牌上已作修改:“1906年,德租界设立工部局,下设巡捕房。1907年动工建设工部局大楼。由德国宝利洋行建筑师马尔克斯设计。1909年建成。”

然而,近年来,相关主管部门又统一设计了一块椭圆形仿花岗岩铭牌,上面仍然刻的是“——1895——”。这一新的设计实属多此一举,因为缺少背景资料介绍,于是,新旧铭牌叠加,无异于架床叠屋。显然,我市有关部门对全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铭牌管理工作有些不走心,较为粗糙,而且缺乏监督机制。


2017年之前,我市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名称、地址、建造年代及碑刻文字等历史信息,不同程度存在错漏,与史实不符,而且,相关史志资料等也有不少漏洞,张冠李戴。2017年以来,有些错误信息被人文武汉民间文史研究者先后发现,有的撰文发表新的观点和证据,有的则向相关管理部门提出意见予以纠正。


关于德国工部局巡捕房建成年代的正误,说来也有一段故事。


大约是20186月,武汉旅英收藏家范榕先生(网名“英伦赤子”)在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上传了一张据称是1910年由一名德国海军拍摄的汉口德国领事馆的老照片,这张照片看上去就是一张普通的德国领事馆早期照片,类似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大家见过很多,但是,这张照片提供了一条线索——德国工部局正在建设中。


人文武汉孙庆力老师从照片细节上发现了照片远景处有一个高高的脚手架,而通过对这一带建筑的高度、方位和透视角度等综合衡量,这个脚手架的位置正好是德国工部局巡捕房的塔楼。这张照片的间接潜台词是:德国巡捕房的建成时间大致是1909年底或1910年初(假设照片拍摄的准确时间是1910年)。

摄于1908年的汉口德国领事馆照片,照片右侧可见正在施工中的工部局巡捕房塔楼。

摄于清末的汉口德国领事馆照片,照片右侧可见已经竣工的工部局巡捕房塔楼。

这张照片的发现,对“1895年”一说,堪称以证“击破”。

与这张照片相同位置拍摄的另一照片,曾出现在武汉档案馆2016年编写的《老房子的述说》一书,书中第200页有一幅插图——清末汉口德国领事馆。照片显示,巡捕房塔楼的顶部已经完工。由于这张照片的时间是“清末”而没有具体年代,所以也就失去参照和研究的意义。不过,照片上塔楼的位置与当年德国海军拍摄的建筑物脚手架的位置一致。可证明孙庆力老师的推测无误。

大约也是20186月,武汉学者(网名广济老古董、资深媒体人)在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发帖:《汉口原德租界内德国巡捕房那栋楼不可能是1895年建成》。他的主要观点是,当年签订租界协议,当年建成的可能性不大。他的推测合情合理,德国在1895年刚签订租界契约,德国领事馆是1905年才竣工,而工部局怎么可能比领事馆建得还早呢?


广济老古董的帖子引起网友热烈讨论。一位网名叫“楚老汉”(据称为武汉某高校工作者)的网友提供了他所关注到的相关资料:“尼尔德著《中国境内的外国领地》(香港大学出版社,2015年)的有关记述佐证了这个推断。据载,1895年德租界签订契约后,直到1899年由时德皇王子海因里希在划定领地奠下第一块租界基石,而于1903年方才完成平整土地等奠基工程(103页)。1909年最终建成由租界市政厅和警察局合用的这幢大楼(104页)。”


楚老汉还提供了一份参考资料,《环境与艺术学刊》第9期(2011年3月)李江《兴盛期汉口租界的都市与建筑》一文的摘录:


“德国工部局(1909年竣工)采用了德国式文艺复兴样式。德国本国的文艺复兴样式特征,高耸的塔楼、陡峭的屋顶和巴洛克装饰。这栋二层楼的建筑比起本国样式的装饰较少,同时考虑汉口的气候,将立面的窗户改换设置殖民地样式的外廊。建筑师是1904年在汉口开设的德国系建筑师事务所宝利公司(Lothar Marcks & Busdh),创办者是德国建筑师罗莎·马克思(Lothar.Marcks)。采用德国风格表现的’汉口俄国工部局’也是宝利公司作品。”


文章还介绍:“1904年德国租界1号地的领事馆开始建设,翌年11月竣工。1906年设立了德租界工部局,租界的日常行政管理从领事馆移交给了工部局。1907年3月在租界24号地开工的工部局新大楼也于1909年1月举行了竣工仪式。”


从这份资料分析,范榕先生上传的那张德国海军拍摄的照片,就有可能不是1910年拍摄的,应是1908年拍的,当时塔楼还在建设中。可能是当年这张照片的收藏者在1910年收藏并记录的。


此前,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网站公布的资料是“武汉市公安局某处,原名德国工部局、巡捕房,位于江岸区胜利街271号,建于1895年……建成时间:1900年”、《汉口租界志》所称“1900年建造”,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且依据不足。


前不久,范榕先生在英国收藏到一本德国柏林技术科学与建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书中分别用德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字描述了百年前德国人在中国建的房子,包括每一栋房子的图片、地址、建筑师、工程指导、施工、业主、建造日期、现状等信息。其中也介绍了汉口的德国领事馆和德国工部局巡捕房等四座代表性建筑。


书中详细记有:德国领事馆的地址是武汉市沿江大道(一元路口);原亨利王子大道(奥古斯塔街);建筑师是W·沃茨勒尔,萨尔贝克和施兰特尔,柏林、青岛;工程指导是G·L·亨姆普尔;建筑造价为十六万金马克;建造日期是一九零四年二月至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德国租界工部局(行政署)的地址是武汉胜利路(二曜路口)原老墓地对面的威廉大街;建筑师是沙天拉特、宝利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合伙人;施工是宝利建筑事务所;业主是汉口德国租界工部局;建造期是一九零七年三月至一九零九年一月。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中对汉口德国租界工部局(行政署)建成时间的描述

由于此前史志资料不详及错误,造成许多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撰写文章和论文时,常常不加思索地引用了错误信息,以讹传讹。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尚筱婷于2016年5月撰写的《汉口租界历史街区调研报告——以德租界为例》一文中,就引用了德国工部局“1900年建造”一说,而尚筱婷的授课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名副教授,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其他指导老师也均并未察觉这一疑点。这种历史建筑建造年代的失实如不及时纠正,将对学术界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此外,我市优秀历史建筑主管单位在铭牌上所刻写的“由德国宝利洋行建筑师马尔克斯设计。”也应进一步核实其资料来源。当年宝利公司的创办者是德国建筑师罗莎·马克思,与马尔克斯译名相似,但德国租界工部局的建筑师是沙天拉特,是宝利公司的合伙人,其设计师应是沙天拉特。因此,在现有资料佐证的情况下,该建筑铭牌信息上不应张冠李戴,而且,椭圆形铭牌上的“——1895——”字样也应及早更正。


武汉市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都应当建立翔实可靠的“身份证”,明确基本要素,尽可能保证其“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未能确认具体建造年份的,可用年代表示,留有一定余地。已经确认的,必须及时更正错误信息。这是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31年汉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