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最有趣味的活动是秋游,而秋游最火热的场面是登山观赏红叶。这在古人早就这样做了,杜牧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有人可能说欣赏菊花、桂花,这个才是秋天的闲情逸致。当然欣赏花草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比起走到大自然里去,比起在崇山峻岭的红叶中穿行,那还是要逊色一点。

大自然太广阔了,登上群山,枫叶如丹,层林尽染。这种博大和浪漫的气势,宜于扩大眼界视野。人们投身在如丹似火的丛林中,无形中忘记了生活中的压力和疲惫,紧张得到放松。

古人是非常喜欢红叶的,特别是诗人们把红叶当作春花来欣赏。他们写诗吟咏红叶,用红叶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和杜录事题红叶》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上面这首诗就是大诗人白居易吟咏红叶的。题目写奉和杜录事,就是写给杜牧的唱和诗。因为杜牧在扬州担任过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相当于录事参军。

也许杜牧的《山行》写得太好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居易读后深受感动,于是写了这首诗来回应。白居易大杜牧三十岁,不一定真的一同去登山欣赏过红叶。

诗歌首联“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交代写作的时间背景。

深秋十月的清晨,山中退去暑热,已经打下霜露,气温变得寒凉。树叶禁受不住寒冷,因此都由黄转红了。和从前的翠绿相比,那颜色好像是焕然一新。

诗句中一个“旦”字,指早晨,天亮时分山林更其寒冷。一个“新”字,写出气候的转换和山中草木色彩的变化。

颔联“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用比喻手法写红叶的颜色。

枫叶,还有黄栌叶,乌桕叶,乌桕在有些地方又叫作木梓树,这些叶子经霜以后,颜色发红,远远看去,就像燃烧的火焰,在风中闪烁跳动。

它们颜色鲜艳,姹紫嫣红,就像春天灿烂的花朵。有一个成语叫作如火如荼,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但是这只是一种比喻,秋天的红叶不会真的燃烧,也不是真的春天的花朵。这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样,是一种诗歌修辞。

颈联“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突出群山红叶的浩大气势。

那枫树、乌桕树等,一行行排列整齐,看上去就像拉起的红色帷幕。树叶在风中飘落起舞,就像被剪碎坠落的丝绸头巾。

这里不仅继续渲染它们的红色,更写出了秋色的广阔无垠。“连行”和“乱落”,让我们看到了秋天的蓬勃气势。

杜甫写悲秋,气魄宏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这句诗写红叶,与老杜名句相比,也毫不逊色。

尾联“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结束全诗,抒发自己高雅的志趣。

诗人被眼前一望无际的红叶打动了,他们叫停了轿夫,亲自走到山坡上来观赏风景。秋风萧瑟,吹得他们两人衣襟飘飘。

诗中“篮舆”指竹木制作的轿子。白居易和杜牧都是官宦兼诗人,他们既有这种坐轿的条件,更有观赏红叶即兴赋诗的兴趣。

仔细想想,这里白居易的解驻篮舆看,是不是又和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如出一辙呢?白居易的和诗虽然是五律,与杜牧的七绝不同,但内容还是很接近的。

诗中一个“唯”字,就是舍我其谁的意思。人们都在为生计而忙碌,唯有作者他们两个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寄情山水,正在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上面我们欣赏了白居易的红叶诗。至于白居易是否和杜牧一起登过山,正如白居易是否遇见琵琶女一样,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