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平永胜
北平永胜的这首《白居易》以丰富的笔触描绘了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与个人心境。
诗的开篇“略识之无曰米翻,乐翁堪信草盈原”,“略识之无”巧用典故,暗示白居易自幼聪慧,“曰米翻”或许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乐翁堪信草盈原”则点明他号乐天,且其诗歌流传广泛,如青草满原般深入人心,初步勾勒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钱塘春色沙沙景,南浦西风默默言”,通过“钱塘春色”与“南浦西风”这两个不同地域与季节的意象组合,描绘出自然景色,前者可能暗示白居易在杭州等地为官时所见的江南春景,后者则带有离别与萧瑟之感,也许关联他经历的一些送别或人生转折场景,以景写情,含蓄地传达出他在不同境遇下的心境变化。
“林寺茫茫桃李怒,暮江瑟瑟浪花喧”,“林寺”与“暮江”的对仗,“茫茫桃李怒”描绘出林寺周围桃李盛开的繁茂景象,“暮江瑟瑟浪花喧”化用白居易《暮江吟》中的意境,展现出暮江景色的独特,一静一动,一盛一寂,对比鲜明,既体现出自然之美,又反映出白居易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能力,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也可能与他在不同时期的心境与感悟相关联。
“寒闺荆楚离人蹙,邻女潇湘对镜烦”,从自然景象转入人物描写,“寒闺荆楚”中的女子因离别而忧愁,“邻女潇湘”对着镜子自怜烦恼,刻画了不同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或许是白居易诗歌中所关注的底层妇女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也体现出他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善于捕捉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与状态。
“一别伤怀三十五,千思辗转泪流怨”,直白地表达出离别带来的长久伤痛与无尽思念,情感真挚浓烈,这可能是他自身经历离别后的深切感受,也反映在他许多离别主题的诗作中,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中蕴含的对离别的感慨与不舍。
“霓裳难解胸中愤,长恨因随马上鸳”,提及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曲》与《长恨歌》,“霓裳难解胸中愤”表明他虽创作了优美的《霓裳羽衣曲》相关作品,但内心仍有对社会现实等的愤懑,“长恨因随马上鸳”则强调《长恨歌》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书写,以及其中蕴含的对命运、对历史的复杂情感,这两部作品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通过这两句诗深入挖掘出作品背后作者的心境与创作意图。
“谏议由来图灭武,谪迁总有会批谖”,讲述了白居易在政治生涯中的经历,他作为谏议大夫试图有所作为,“图灭武”可能是指对一些不良政治势力或现象的抗争,然而却遭遇谪迁,“会批谖”表示遭受批评与诬陷,这反映出他在官场中的坎坷与无奈,政治上的失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使其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与自身的愤懑之情。
“琵琶落玉忧商妇,弦瑟珠崩泪看笲”,再次回到他的诗歌创作,以《琵琶行》为例,“琵琶落玉忧商妇”生动地描绘出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景以及她的悲惨身世,“弦瑟珠崩泪看笲”则进一步强调听者(白居易)的感动与同情,通过对诗歌中场景与情感的再现,体现出白居易诗歌强大的感染力与对人物情感刻画的细腻入微。
“刈麦田家余剩愧,清明刺史某留靬”,展现出他在地方为官时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刈麦田家余剩愧”表达出他看到百姓辛勤劳作后收获寥寥而内心的愧疚,“清明刺史某留靬”可能是他在清明时节作为刺史的一些作为或感受,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与为官的责任感,这种经历也成为他创作反映民生诗歌的源泉。
“红泥邀客三杯酒,绿蚁鹦樽八百番”,描绘出他的社交生活,以“红泥”“绿蚁”等富有诗意的意象,展现出他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邀客三杯酒”的闲适与“鹦樽八百番”的豪放,体现出他性格中豁达、洒脱的一面,也反映出他在文学社交圈子中的活跃与热情。
“卖炭冰车行路后,轻肥宝帐品膏掀”,将《卖炭翁》中卖炭老人的艰辛与富贵者“轻肥宝帐品膏掀”的奢华生活进行对比,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这也是白居易诗歌中常常批判的社会现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这种社会不公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忧社稷邪人道,外放余杭万众援”,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社稷的担忧,对朝廷中奸邪之人的不满,另一方面讲述他被外放余杭等地时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体现出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反映出他虽政治失意但在地方上仍有所作为,其民本思想与正直的品格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六井疏泥鲜活饮,八滩护泊引舟垣”,详细描述了他在地方为官时的政绩,如疏浚六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治理八滩便于船只停泊,这些具体事例展现出他的实干能力与对地方建设的贡献,也表明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作为的地方官。
“白沙堤柳书公事,罗雀门庭赞洛园”,“白沙堤柳”可能关联他修建白堤等功绩,“书公事”表明这些事迹被记录下来,“罗雀门庭赞洛园”或许是对他在洛阳园林生活或其园林风格受赞誉的描写,体现出他在不同地域的生活与成就,从为官的政绩到私人的园林生活,全面地展现出他的人生经历。
“汴水瓜州留旧处,吴山明月照新轩”,通过“汴水瓜州”“吴山明月”这些地域与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可能暗示他在不同地方的游历或生活变迁,明月依旧而人事已非,带有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小蛮杨柳风流妒,樊素樱桃君子囤”,提及他的姬妾小蛮和樊素,以“小蛮杨柳”“樊素樱桃”形象地描绘出她们的美貌与身姿,“风流妒”“君子囤”则从侧面反映出她们的魅力以及白居易生活中的风流韵事,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
“琴枕互邀提浪步,皮囊任取走酣门”,这两句诗可能是对他生活中某种闲适、洒脱场景的想象性描写,“琴枕互邀”有一种文人雅趣与悠闲之感,“皮囊任取走酣门”则更显豪放不羁,或许是与友人饮酒作乐或在园林中自在生活的情景再现,展现出他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与追求自由的心境。
“醉吟七老参兼济,钓取渔翁赋达坤”,“醉吟七老”体现出他与友人组成的诗社等文化活动,“参兼济”表明他们在诗酒之余仍不忘关心社会民生,“钓取渔翁赋达坤”则可能是他以渔翁等形象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反映出他诗歌创作与生活态度的融合,在闲适生活中仍有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但使诗风宜讽斥,何尝媚佞宠题昏”,强调他诗歌的讽喻风格,他以诗歌为武器,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而不是去迎合权贵、书写昏庸之事,这是他诗歌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他作为诗人的良知与担当的体现,这种诗歌风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云自取南山下,冬景逶迤春地奔”,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意境,“白云自取南山下”有归隐田园的闲适与自在,“冬景逶迤春地奔”则描绘出季节的流转与自然的变化,可能暗示他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感悟,自然景象成为他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遗爱听泉花谢闹,观鱼忘钓饵催盆”,以“遗爱听泉”“观鱼忘钓”等场景,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在自然中享受宁静与美好,忘却世俗的烦恼与功利,这种心境与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空灵、禅意的作品相关联,体现出他在人生后期对内心宁静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青青折柳传心虑,淡淡荷花卷寸温”,“青青折柳”常象征离别,“传心虑”表达出离别时的忧愁与牵挂,“淡淡荷花”则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卷寸温”或许是对荷花所蕴含的温柔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传达出他对情感与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与表达。
“未老斜依聆圣步,韶华不醒任昆仑”,这两句诗可能是对他人生不同阶段状态的一种描绘,“未老斜依聆圣步”也许是他年轻时在宫廷或官场中等待机会、聆听圣意的情景,“韶华不醒任昆仑”则有一种在时光流逝中对青春不再的感慨与一种豁达的放任,体现出他对人生的复杂情感与感悟。
“清风乍过宫门裂,松树常流枯泪存”,“清风乍过宫门裂”可能象征着宫廷或政治环境的某种动荡变化,“松树常流枯泪存”则以松树拟人化,表达出一种沧桑、悲怆之感,也许是他对宫廷斗争、政治风云变幻的一种感受与喟叹。

“樱杏集花烟雨阁,梧桐跃木凤凰村”,通过“樱杏集花”“梧桐跃木”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烟雨阁”带有一种朦胧、诗意的美感,“凤凰村”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祥瑞或美好的向往,这些意象组合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意境美。
“牡丹国色长安逊,黄菊篱藩陶子园”,将牡丹与长安、黄菊与陶渊明的园子相联系,“牡丹国色长安逊”可能是对长安牡丹盛景的一种描述或对比,“黄菊篱藩陶子园”则体现出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与菊花所代表的高洁品格的向往,反映出他在文化审美与生活理想上的多元性。
“鸡鸭常思填饱日,鹤鹅志在道师敦”,以“鸡鸭”与“鹤鹅”的对比,“常思填饱日”与“志在道师敦”的不同追求,可能是一种对世俗平凡与高远志向的形象比喻,也可能是对不同人群或自己内心不同追求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与感悟。
“世途九转寻常事,胜负三分楚汉根”,表达出对人生仕途坎坷的一种超脱看法,“世途九转”形容人生道路的曲折,“寻常事”则有一种看淡的态度,“胜负三分楚汉根”将人生的成败与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相联系,表明成败在历史长河中都是有根源且相对的,体现出他的历史观与人生观的融合。
“息事宁人非我类,针锋相对斗为尊”,这两句诗展现出他性格中刚正不阿的一面,他不是那种懦弱退缩、息事宁人的人,而是敢于在面对不公与邪恶时针锋相对,这种性格在他的政治生涯与诗歌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他以诗歌批判社会、在官场中坚持正义,是他为人与为文的重要品质。
“忽闻悲怆惊寰宇,简简归西唤可魂”,描述了他去世时的情景,“忽闻悲怆惊寰宇”强调他的去世引起的巨大震动与悲痛,“简简归西唤可魂”则有一种对他离去的不舍与呼唤,表达出对他的敬重与缅怀之情,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充满敬意与感慨的句号。
整首诗通过对白居易生平事迹、文学创作、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经历等多方面的描绘与解读,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出白居易这位伟大诗人与官员的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好地领略白居易的魅力与他所处时代的风貌。
★《白居易》(三十二韵)对仗赏析
北平永胜的《白居易》一诗在对仗上展现出多样的手法与丰富的内涵,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工稳的对仗形式
1. “钱塘春色沙沙景,南浦西风默默言”
– 结构上,“钱塘春色”与“南浦西风”对仗极为工整,均为地名加季节景象的组合。“沙沙景”与“默默言”,叠词相对,前者描绘出钱塘春色中某种细微的动态或声响,后者则赋予南浦西风以拟人化的默默倾诉之感,使诗句富有画面感与情感张力。这种对仗将不同地域的景色与氛围鲜明地对比呈现,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捕捉。
2. “林寺茫茫桃李怒,暮江瑟瑟浪花喧”
– 从形式看,“林寺茫茫”与“暮江瑟瑟”,名词加叠词的结构相互映衬,“桃李怒”与“浪花喧”,植物与水景,一“怒”一“喧”,将林寺中桃李盛开的蓬勃生机与暮江浪花的喧闹活跃精准地刻画出来。对仗不仅在形式上整齐,更在内容上通过不同自然场景的对照,展现出大自然的多元与活力,也暗示出白居易诗歌对自然之美的广泛描绘与生动呈现。
3. “寒闺荆楚离人蹙,邻女潇湘对镜烦”
– 此联中,“寒闺荆楚”与“邻女潇湘”,地点与人物身份的对仗,明确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地域背景。“离人蹙”与“对镜烦”,人物的神态与心境相对,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女性形象因不同缘由而产生的忧愁与烦恼,对仗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体现出诗人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与关注,也反映出白居易诗歌题材中对各类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
二、宽对的巧妙运用
1. “一别伤怀三十五,千思辗转泪流怨”
– 结构上,“一别伤怀”与“千思辗转”并非严格的对仗形式,“一别”是数量词加动词,“千思”是数量词加名词,但语义上都表达了情感的触发与程度。“三十五”与“泪流怨”也不对称,不过“三十五”可能指代某种时间或经历的数量,“泪流怨”则直白地表述情感结果,通过这种宽对,强烈地传达出离别带来的长久伤痛与无尽思念,以情感的真挚浓烈弥补了形式上的不完全对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戚。
2. “霓裳难解胸中愤,长恨因随马上鸳”
– 形式方面,“霓裳难解”与“长恨因随”结构不同,“难解”是动词加形容词,“因随”是介词加动词,但在语义上都围绕着白居易的两部著名诗作《霓裳羽衣曲》与《长恨歌》展开,表达出作品与作者情感的关联。“胸中愤”与“马上鸳”,一个是内心的情绪,一个是与爱情相关的意象,宽对之下,将诗歌创作与作者的愤懑、对爱情悲剧的描绘紧密相连,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底蕴与创作意图。
三、内容丰富的对仗组合
1. “卖炭冰车行路后,轻肥宝帐品膏掀”
– 结构上,“卖炭冰车”与“轻肥宝帐”,前者是贫苦百姓卖炭的工具,后者是富贵者奢华的场景,形成鲜明的贫富对比对仗。“行路后”与“品膏掀”,一个是卖炭翁辛苦劳作后的状态,一个是富贵者享受奢华的动作描写,通过对仗,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阶级差异与矛盾,这与白居易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相契合,以对仗的形式强化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呈现,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
2. “内忧社稷邪人道,外放余杭万众援”
– 从结构看,“内忧社稷”与“外放余杭”,一内一外,一忧一放,对比鲜明。“邪人道”与“万众援”,前者是对朝廷中不良现象的忧虑,后者是在地方得到百姓支持的写照,对仗组合将白居易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同境遇与作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反映出他在朝廷与地方的不同角色与经历,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在地方治理上的积极影响。
四、时空交错的对仗
1. “汴水瓜州留旧处,吴山明月照新轩”
– 结构上,“汴水瓜州”与“吴山明月”,地域与自然景象对仗,“留旧处”与“照新轩”,一动一静,一“旧”一“新”,对仗中蕴含着时空的转换。汴水瓜州是过往的经历或记忆的留存之处,吴山明月则是当下新的环境或心境的映照,通过这种对仗,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人事变迁的感慨氛围,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在不同时空的游历与心境变化,如同白居易在其人生历程中的辗转与感悟。
2. “未老斜依聆圣步,韶华不醒任昆仑”
– 形式上,“未老斜依”与“韶华不醒”,时间与人物状态对仗,“聆圣步”与“任昆仑”,一个是在宫廷或官场中的行为,一个是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境遇的一种放任态度,对仗呈现出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与感悟。从年轻时在宫廷或官场的有所期待到后来对韶华逝去的豁达或无奈,时空在诗句中悄然转换,展现出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复杂的情感世界,也反映出白居易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与人生思考。
(以上内容源自豆包,注释内容基本符合原作者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