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石出水上岸,过关斩将,在各大石展争金夺银,不断创造单品雅石高价成交的神话。近年来,大化石几乎成为市场的领跑者,影响着各地市场和各类石种的价格。在冲击石市的过程中,大化石不仅在价值的实现上一枝独秀,并且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赏玩理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在八桂大地,大化石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市场推广与文化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
大化石,这个从红水河怀里走出来的孩子,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对八桂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市场与媒体向外辐射,波及范围之广,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个八桂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化文化。
本期专题从“大化现象”的发祥地出发,全面追踪大化石对八桂物质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溯源大化石掀起市场狂澜的原动力,品味母亲河孕育和沉淀的丰厚的八桂文明。
大化石的打捞不到十年,岩滩大多数人家摆脱了贫困,从家徒四壁,到拥有汽车洋房、衣食无忧,走上了富裕之路。他们当中有的继续开馆卖石,有的则将这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进行了它项投资。岩滩翻天覆地的巨变,与大化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通过对岩滩的实地调查采访,我们感受到这十年,如同弹指一挥间成就的崭新巨变。
覃友焕 ,岩滩镇吉发村人。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13岁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在工程队里从拌灰浆开始做起,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尝过。近几年做大化石发了财,盖起了楼房,买了小轿车,成为村里比较富裕的人。
韦克斌 ,岩滩镇下湟村人,原住距岩滩电站坝首仅二公里,1991年电站下闸蓄水发电,房屋田地被淹,成了移民,每人每月仅靠国家拨给的12公斤粮食过日子。家里穷,又有五姐弟,于是初中毕业就回乡打工,生活一直没什么改善。后来经营石头并以68.8万元卖掉了一块名为《红河魂》的大化石,之后又以80万元卖了一块名为《万水千山》的大化摩尔石,成了卖石致富的新闻人物。
黄宏安 ,吉发村发生屯人,读完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放牛。16岁到镇办冶炼厂打工,月薪90元。四年后又到石材厂打工,每月600元。2003年经营石头,《烛龙》以228万元卖给高津龙后,花23万元买了一栋占地150平方米、外二层内三层的楼房。之后,又成为当地玩石者中第一批买小车的人,许多像他一样因石头而致富的岩滩人,也都买了楼房、买了车,有的甚至还到县城买了房子,开起石头店。
廖克锋 ,岩滩镇常吉村上吉屯人,家有7口人,8亩多地。电站建起后,只余2亩多地,其余被水淹没。按半淹户每人每月得到6公斤粮食补助。他1991年初中毕业后,在岩滩码头打工,不久全家人都做起了石头生意,包括他的爱人、弟、姐、姐夫,合股经营。他现在建起了四层楼房,外墙镶着瓷砖,楼下一层120平方米的面积,开了石店。
岩滩不少人做石头赚了钱,也把亲戚朋友都一起拉了进来。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以吉发村治安状况为例。91年,岩滩电站建起来后,土地淹没了,剩余劳力增多,一些青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是结伙斗殴,便去抓鸡摸狗,有的甚至干起拦路抢劫的勾当。处于公路旁的吉发村,是岩滩至县城的必经之路,每到晚上,车子不敢走夜路,司机怕在路上被抢劫。虽经多次整治,但成效不大。
97年以后,岩滩开始打捞石头,许多“闲人”参与了打捞并做起了石头生意。石头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改变了他们的坏习性,目前全村群众80%靠卖石头建起了楼房,村里现有摩托车200多辆,固定电话600多台,手机2000多部,还有12人买了高级轿车。
在村部二楼厅堂,墙上挂着自治区、市、县颁发的各种奖状匾牌:1997年获“五个好村党支部”、98年获"河池地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3~2005年获大化县治安综合治理奖。
大化石在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
大化彩玉石作为红水河特有的雅石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打造大化石的文化品牌,大化县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开发、保护、研究、鉴赏、经营与有序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纳入了议事议程,并无偿划拨20亩土地由奇石收藏家韦金官投资建设奇石馆。今年(2006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化县观赏石协会成立,成为大化县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此外,大化文化的形成,与柳州、南宁等地政府、媒体、社团和爱石人士的大力推动与深入研究密不可分。
大化石的出现,对岩滩人来说是一种机遇。最初,许多要抓住这个机遇的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是健康与生命的代价。活生生的事例,鸣唱着一曲曲生命的悲歌。
1997年,大化石的打捞正式开始。虽然当初石价不高,但做石头无论如何都比在家务农或干别的效益高得多,因而也逐步吸引了不少岩滩人。而在2001年以后,大化石“天价”神话开始酝酿,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单品成交并不鲜见,一夜之间脱贫,甚至暴富,都真实地发生在人们身边。搞石头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成为了岩滩人的共识,尽管潜水打捞有很大的危险,为了脱贫致富仍然舍命相搏。
覃荣群,吉发村纳异屯人,初中文化,毕业后替人开小四轮拖拉机,经济拮据。后听人说捞石头赚钱,就去找船主老板,要求做潜水员。
他回忆着“面试”的经历:老板问我会不会游泳,我说会。他捏一下我的手,然后拍拍我的肩膀说,可以。我和老板当场就签了个协议:双方自愿合作,老板出设备,潜水员下水作业,捞到的石头经双方定价,各得50%,潜水员所得50%由老板以现金方式支付。潜水员出事(伤残、死亡),自负其责。
我看着协议,明知这事危险,但既然要做,就搏一搏,听天由命吧。
老板以前也是潜水员。第二天,他向我介绍了一些潜水知识:怎么下潜,找石,怎么用钢钎撬石,用钢丝绳绑石,如何上浮等一些要领。过了一天,老板就叫我下水,我不懂怎么穿潜水服,一个潜水员过来帮我穿。刚潜下两米深,有些怕,不敢继续下潜,又浮上来。帮我穿潜水服的那个潜水员压住我的头就往下按,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往下潜。潜到20米深时,耳朵涨痛、胸闷。因为是第一次,心里慌,在水下到处乱摸,第一天一块石头也没捞着。
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恶梦,被一个呲牙咧嘴的怪兽扯住脚往下拉,急得我一声惊叫,从恶梦中醒来,脑子里乱糟糟的,睁着眼睛到天亮。第二天又下水,带着水下电筒、钢钎、铁铲等工具,戴上潜水镜潜到河底,水下能见度只有两米左右。找到石头后,用铲子把周围的泥沙铲走,像建房子挖基脚一样。因为水流急,能见度低,压力大,感觉头晕、胸闷、耳朵涨痛,脸被水压“压”得非常疼,比在岸上工作更艰辛,但还是得咬紧牙挺住。铲走泥沙后,就用钢钎撬松,再用千斤顶把石头顶起来,捆扎上钢丝绳。我捞起的第一块石头约有100公斤重,老板估价1.6万元,当场给了我8千元。这是我从小到大得钱最多的一回,捧着钱,眼泪差一点掉了下来。
谈及潜水的趣事,他来了兴趣,告诉我们,捞石头胆子小的人做不了,河底漂浮着各种东西,物体好像被放大了几倍,它们好像扑面而来一样,胆量小的会被吓倒。捞石头虽然辛苦,但有时也感觉有趣,周围时常有鱼游来游去,它们常常很好奇地看着人。有一回,一条大约15公斤的鱼,差不多与我一样长,游到我身边,盯了我很久,然后尾巴摆来摆去地游走。
捞石头虽然危险,但容易来钱,趁现在年轻,身体好,做几年看看再说,等找到几颗好石头,卖个好价,攒一些钱后做些其他的事情。覃荣群对未来想得很简单。
一些村民说,“我们村每年都有几个捞石头的得“病”死去,有些成了残疾”。村民说的“病”实际是潜水员的职业病,即“减压病”。当潜水员下潜时,每往下沉10米,就要承受相当于地面两倍的压力,潜到较深的水下时,压力会将肺部中的氮气压迫到血液和身体组织中。当潜水员快速上浮时,周围的压力会迅速降低,导致血液组织中的氮气形成气体气泡,这些气体气泡会因人体内部压强过大而爆裂,轻者出现皮肤发痒、刺痛、红疹、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重者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晕眩、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四肢麻木、言语障碍、视觉模糊、失明、休克甚至死亡。
潜水员都知道,在越深的水下工作,危险性就越大,但为了采到体形大、价钱高的石头,一般也会冒着生命危险下潜到20至50米深的地方寻石。按规定,潜水员每上浮十米,就应停留几分钟休息,待适应后再上浮十米,这样依次上浮,到水面时基本就能减压了。但许多潜水员每天潜水2至4次,每次二个小时以上,体力消耗很大。有的体力透支过度,想快些上来,上浮得太急,不遵守潜水减压的作业要求,结果得上了“减压病”。有的上来时还能讲话,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死了;有的从河底捞上来便没了气息;有的虽经医院抢救,捡回了生命,却成了残疾人。
覃荣群说他也遇到过一回。一次上浮速度快,感觉胸闷头胀,全身发痒,痛得想哭,实在顶不住又再一次下潜,过了十分钟觉得轻松后才浮出水面。
因为减压不当,不少水手在打捞大化石的时候把性命给丢掉了。
岩滩人最初都是在河边、家里卖石头,但外地人是怎样看这些石头的?石头到底有多大的价值空间?“水鬼”们也想知道船主对他们捞上来的石头,估价是不是“够意思”?他们最本能的想法是:在岩滩卖50元的石头,到外面价钱一定能更高一些,只是不知道能高到什么程度。对外面的世界,岩滩人充满了想象。于是,有人扛着大化石到柳州、南宁等地以及各地石展去求证“外面的价格”。覃庆元97年就开始拣石头,拿到柳州、南宁去卖,那时侯,碗口大的石头卖二三十元,三四十斤重的可以卖几百元。
读书看报、参加石展是岩滩了解外界的另一种方式。岩滩韦克斌,初中文化程度,脑子灵,爱思考,很重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他经常找些石头方面的书来看,从《石道》里他琢磨出不少看石头的门道,在岩滩镇做石头生意的人当中,算是比较精明的一个。1999年,他得知柳州举办“奇石节”,于是就带上石头到柳州参展,那次带去的几块石头都卖掉了,其中一块还卖了5000元,这大大增加了他对石展和“外面世界”的兴趣。2002年,柳州举办“第二届国际奇石节”,他又带了几块大化石前往参赛,其中一块《红河魂》夺得了金奖。2003年元月,《红河魂》以68.8万元卖出,成为当时单件大化石成交价最高的一块,让他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
大化石的单品高价纪录在岩滩创下,也在岩滩不断刷新,尽管柳州、南宁以及外省市的众多石商、藏家不断到岩滩购石、进货,然而大化石辉煌的价值依然在岩滩得到充分地体现。
大化石风光地走出岩滩,驰骋石市,开始了荣耀的“主打石种”之旅。
中篇 ·
升华的原动力——“大化文化”的形成
一个石种,升华为一种文化,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石种自身所具备的优良特质;二是市场的认可与检验;三是理念的整合与媒体的推动。大化石从一个石种升华为一种文化,正是在这三方面成熟的条件酝酿下形成的。
当大化石走出岩滩,迈入柳州,也就进入了一个“造星工厂”,踏上了走向世界的征程。在柳州石市的锻造下,大化石变得熠熠生辉。
柳州石市,是一个拥有巨大能量的市场,由多个设施完善的专业奇石市场组成。早在九十年代初,就与海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仅与台湾地区的奇石交易就有数千万人民币之多。而我国北方、西部、江南、沿海等地区每年到柳州进货的石商,更是数不胜数。迄今为止,柳州石市仍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奇石市场。柳州“石市星工厂”欢迎一切新石种,不论来自天南地北,只要品质优良,就会以巨大的激情把这一石种打造成耀眼的明星,使之迅速在全国各地绚烂登场。从这个“星工厂”走红的石种我们可以轻易地列举一大串:天峨石、彩陶石、三江彩、来宾石(来宾纹石、石胆石、古铜石、黑珍珠等)、乌江石等等,通过柳州石市的“造星运动”,引发了全国石市的“追星”行动。
柳州石市“人气指数”高旺,除了经营石头的石商之外,还拥有队伍庞大、层次多样的赏玩群体。买卖石头的不仅有十来岁的娃娃,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也都是石市的常客;既有月收入几百元的工薪阶层,也有动辄能够调动几千万、上亿资金的企业家。在柳州,热爱石头的人遍布企事业各部门,玩石成了一种风尚。而柳州政府,也一直把“奇石”当作城市名片进行打造,将奇石文化作为柳州的特色文化进行扶持和推广。旺盛的市场人气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柳州石市这部“造星机器”有了巨大的“造星”能量。
97年,大化石零星进入柳州石市,人们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个新进石界的“小兄弟”,在来宾石出水正酣、三江彩面市正红、彩陶石余势未了的时节,人们似乎还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兴趣去关注它。
之后两年,大化石出水量日增,大量的闯入柳州。1999年和2002年的柳州石展,一批批精彩的大化石展示在全国石友的面前,而石展鉴评又给予了大化石充分的肯定。2002年配合石展出版的《柳州名石大典》,入选大化石竟有65件之多,其品质之高、数量之丰,居众石种之首。质地温润、皮肤光洁、色彩艳丽的大化石终于引起了更多石友和玩家的注目,并成功登陆柳州石市:50%以上的店家争相引进,部分店家直接深入产地,大部分店家坐等石贩将大化石送到柳州,只要石头品相好,许多店家和玩家并不在意石头是过了二手还是三手,照样重金出击。就这样,大化石迅速占领柳州石市,并成为石市的主打石种。其市价也就年头一个价、年底一个价,一浪叠一浪地掀起了涨价的高潮。至2003年初,“非典”期间高津龙疯狂扫荡石市,重金囊括“经典珍藏”,大化精品的价格一路飙升,精品雅石迈开了价格向价值回归的步伐。柳州市场又一次“造星运动”的程序轰然启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津龙这个名字也成为了柳州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大化石,在柳州石市这部强大的造星机器的锻造下,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市场名品。
市场有十二分的激情为优良石种塑造形象,而适合该石种的新的赏玩理念的研究与形成,是推动市场与“造星运动”真正的原动力。“宝气”理念的提出,不仅竭尽全力地把大化石推向了市场,同时也确定了大化石在过去一个时期的市场“主打石种”地位,为“单一因素赏玩”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中国赏石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了意义深远的补充。
联系实践的理论研究及其丰硕的成果,在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与推动下,终于再次掀起了“造星运动”的高潮。因此,大化石的贡献,不仅是活跃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再次为赏石热潮的掀起,为一种特殊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优秀的物质条件。大化石从一个石种升华为一种文化,蕴含着二个重要的理念内涵。
熟了 | 大化彩玉石
相对曾经统治柳州石市的来宾水冲石来说,大化石形体变化不大,许多人都说它“无形”,而“无形”的石头在当时以“赏形”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石市中,难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头一两年进入市场的大化石并没有引起大多数资深石友的重视,这与它的“无形”与赏玩定位不明确有着莫大的干系。
1999年的柳州奇石节,是大化石在全国石友面前的一次正式亮相,其亮丽富贵的质色品质,引起了全国石友的普遍关注,而雅石理论研究者与主流媒体的及时跟进,对大化石赏玩理念的研究与总结,全面掀起了大化石的赏玩热潮。在五年前一篇首次提出“宝气”的文章里这样写到:“自红水河奇石开发以来,以富有宝气的质地、皮肤、色彩等各方面因素而言,大化石可称之为目前为止最优秀的顶级石种……大化石的宝气,是水底石家族的骄傲,它艳丽中透出沉稳的青光,宝气中携着远古的老意,一种高贵的气质不卑不亢地跃然而出。它的坦然与沉着,明丽与洒脱,令人肃然起敬,在这种高贵气质的面前,“形”的影响力退到了次要位置”。因此,“对于大化石的要求,已不再是过去的重形观念,只要质坚、皮润、色艳、形饱满,即入赏玩之列,刻意求形求变,是大化石赏玩的误区,宝光四射已足使满堂生辉,赏心悦目,又何在乎形体的变化呢?”同时作者进一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宝气十足的大化石,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打石种。”。两个月之后,一篇重要文章进一步阐明:“形成“宝气'的基本条件取决于石头的质地、色彩和皮肤,“宝气'与石头的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总之,宝气“需要具备质贵、色艳、皮润、形饱满的基本要件”。“大化石质地坚硬、细腻、玉化且表里如一,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大化石的色彩有金黄、碧绿、枣红等强烈的富贵色调,在众多的色彩变化中,尤以金黄间草花纹为贵,形成高贵的主流色调;大化石的皮肤更是引人注目,细腻油润光亮,有瓷器釉面的厚重质感。大化石无论从质、色、皮肤等方面均表现出高贵富丽的气质。”这些论段,是透过对大化石优良特质及其赏玩的细致观察、深入研究的精辟总结。
游 | 大化彩玉石
“宝气”的赏玩理念,并不只是对大化石质、肤、色、纹等自然因素的表征总结,同时还触摸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富裕生活热切向往的社会心理,是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宝气”理念的提出,是雅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表明了我们对雅石赏玩理论的研究已超越了雅石本身,延伸到了石头以外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性审美取向。
“宝气”的理念虽源自于对原石具体的质地、色彩、皮肤的研究,却不是用以考核这些自然因素的标准,而是从这些自然因素中抽象出来的审美意味,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传统的“形赏”理念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大化石的“无形”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石友认可,并占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从形、质、色、纹的综合条件对大化石进行考核,它显然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等生,理论考核与市场反应出现严重错位,我们在重新审视原有的“考核标准”时,发现芸芸众石中有很多“偏科”的优等生,大化石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通过对“宝气”理念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大化石赏玩形式的分析,人们终于发现雅石的质地、色彩等单一因素,都可以成为独立的赏玩要件,于是“形赏”、“质赏”、“色赏”、“纹赏”的概念随之形成。除大化石外,玛瑙石、黄蜡石、来宾纹石等在质、色、纹等方面有突出亮点的石种,虽然在形态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也都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赏玩的方式进一步丰富,赏玩的空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在市场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化石赏玩理念,不仅为大化石的赏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它在质、色、纹等方面有突出亮点的石种的赏玩,提供了新的赏玩思路。大化现象,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石种现象,而是一个理念发展的现象,是一个关于艺术、文化、思维与社会的现象。在雅石艺术的创作、欣赏与研究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大化现象无可辩驳的具有了深远的文化历史意义。
大化石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市场的全力打造、业内专业人士与媒体的总结推动密不可分。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自然特点,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而人类的创造力,也赋予在同样条件下产生各种不同文明的可能,故每一条河流都有丰富多彩的文明。红水河,广西的母亲河,自然也不例外。
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水洞,流经贵州省望谟县与北盘江汇合,经罗甸县流入天峨县下老乡,由此进入广西境内,始称红水河。红水河全长1200多公里,流经广西境内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马山、合山、来宾等11个县市,在武宣与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古时航运相当发达,上通贵州,下可沟通广东。其长度虽不如黄河,但水量却是黄河的二倍,年平均水量达1330亿立方米,被列入中国大江大河的行列,是中国第三大能源大河。
红水河流域广大,有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独特的地理及生态环境使红水河流域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铜鼓文化、长寿文化和歌圩文化。
铜鼓,是一种重器,约在春秋晚期出现。在古代,它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一面铜鼓便可称王,故一面铜鼓可换上百头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所以保存下来的铜鼓较多。而广西发现的铜鼓类型之多,又为全国之最: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铜鼓2000多面,广西就有1400多面。其中东兰县又是世界铜鼓之乡,登记在册的就有550多面。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140面来自红水河畔东兰、大化、南丹的铜鼓,敲出铿锵的声音,传送着红水河悠远的文化,展示了八桂人的壮丽风采。
三月三,人们穿上最好的服饰,精心打扮一番,背着铜鼓,带上五色糯饭粽粑,到约定地点欢庆蚂拐节。
人们相信,铜鼓是有感情的器物,无论婚丧嫁娶,当地民族都用铜鼓来宣泄强烈的感情。居住在红水河畔天峨县、南丹县、东兰三县的壮族人民,崇尚青蛙(当地叫蚂拐),有过蚂拐节、跳蚂拐舞的风俗。每年正月末,二月子日(属鼠日)这天,方圆百里的群众便会穿上最好的服饰,精心打扮一番,背着铜鼓,带上五色糯饭、粽粑,到约定地点欢庆蚂拐节。当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时,先进行埋蚂拐的祭祀活动,接着敲起铜鼓,唱蚂拐歌,跳蚂拐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征战舞,耙田舞,插秧舞,薅秧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跳舞者头戴各种鬼神兽面具,半裸着身子,面部、胳膊、大腿用蓝、黑、白三色染料,画出道道痕迹,舞姿古朴、豪放、粗犷、刚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果说蚂拐节是用铜鼓表达五谷丰登欢乐的情绪,那么,南丹白裤瑶民族的砍牛习俗则是用铜鼓表达悲情的方式。
欢庆蚂拐节时,人们敲起铜鼓,唱蚂拐歌,跳蚂拐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等各种舞蹈,舞姿古朴、豪放、粗犷、刚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南丹瑶族村寨,有威望的老人辞世,要敲铜鼓、砍牛来送葬。如果这户人家家底厚实,子女多,亲戚朋友多,来的铜鼓就多,砍的牛也多。有的丧礼铜鼓多达36面,砍牛8头,仪式特别隆重,砍牛时,架起铜鼓,鼓声低沉、悲壮。砍牛有几个环节:喂牛,哭牛,鞭牛,砍牛;敲铜鼓也有几个程序:祭铜鼓,哭铜鼓,送魂鼓,回路鼓。
居住在红水河沿岸的壮、瑶民族喜欢铜鼓,也爱收藏铜鼓。每当仪式结束,他们就将铜鼓封存藏起来,有的藏于地下,有的藏于山洞中,到有活动时再拿出来,平时秘不示人。故千百年来,铜鼓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红水河铜鼓文化源远流长,为弘扬铜鼓传统文化,河池市从1999开始举办铜鼓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办了七届,成为河池市的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铜鼓 | 大化石
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河,人称长寿之源,这里奇峰林立,秀竹傍岸,碧水长流,风景秀丽。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学会第13次会议上,国际自然医学学会会长、苏联医学博士、世界著名的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先生向世界宣布:继苏联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斑巴,中国的新疆之后,中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正式确认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巴马县,人活百岁不稀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巴马23万人口中,90岁以上老人有530位,其中100岁以上有74位,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又增加了5位百岁老人,相当于每一万人中就有3.1位百岁寿星。
巴马人长寿的奥秘,主要有以下原因: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坚持劳动等。但最重要的是无污染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据有关研究资料,在不受外界破坏性影响下,一般动物的寿命应该是其生长期的5倍。而人类的生长期一般是20~25年,那么,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在一百多岁。也就是说,如果人类达到了“正常寿命”,就说明人与环境达到了相当理想的和谐程度。巴马人的普遍长寿,正是体现了一种天人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构成了红水河流域的“长寿文化”现象。
八桂之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歌圩,但以壮族歌圩最为知名。壮族歌圩每年春秋二季最盛。春季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四、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初五等时间举行;秋季歌圩多在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时间举行。此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歌圩,各地区不尽相同,但均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三月三”又被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壮族人民对歌、赛歌的盛大集会,也是广西最著名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三月三这天,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去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则达数千人或上万人,一时间,人山人海,嘹亮的歌声几天几夜不绝于耳。
关于歌圩的起源,民间有祈祝丰年、唱歌求偶、纪念歌仙刘三姐等各种传说;学术界主要有祭祀乐神和对偶求婚二说。现在的“歌圩”逐步发展成为群众的自娱歌会,其主要内容有:①以歌交情,即男女青年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②赛歌赏歌,歌手们比智慧赛歌艺,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丰富。按照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等等。如按表现形式分,则不下数十种。少数民族民歌品种繁杂,有长歌也有短歌,有乐器伴奏的,也有无乐器伴奏的。有单声部的,也有二声部、多声部的。壮族的嘹歌、排歌、欢歌,瑶族的盘王歌,侗族的大歌等等,都是广西少数民族很有特色的民间音乐。
在某种意义上,民歌是一定民族和地域的风尚习俗的艺术缩影。这些都是礼俗歌,是集中反映特定习俗的民歌。这些民俗之歌经久不衰,它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丰富,在习俗的承传和演变中发展、兴盛。每个民俗活动又都不会仅限于其本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会随之演化出许多相关的项目,更多的反映人民的娱乐或其它功能的要求,也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从大化石“宝气”理念的形成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方面,奇石固有的形态、质地、色彩、纹样等因素是研究和赏玩的对象。而这些因素所引起的视觉愉悦、社会心理和其他审美感受,将单一的物质赏玩引入到深刻而丰富的精神领域,更值得深入探究–物质条件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却没有边际。大化文化的形成,红水河的儿女们除了通过八桂大鼓、壮乡山歌来传情达意,情感寄托又多了一项别样的物质载体。
穷山僻壤,母亲河无法直接改变儿女们的艰辛生活,却慷慨地赐与他们丰富的物质资源。艰辛的生活环境一旦出现某种转机,便激起了人们渴望改变现状的强烈的冒险精神。从大化石的开采史上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悖论,一个解不开的环:冒险是为了幸福、健康的生活,而为了“幸福、健康的生活”却需要冒险,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这一现象非大化独有,但大化所展现出来的却极为典型。我们在伤叹夕日的时候,欣喜地看到大化石毕竟给母亲河的儿女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重新标明了新生活的起点。而源于那丽质玉肌的大化石文化,闪耀着美丽的光芒,映衬着人们灿烂的笑颜,托起人们美好的梦想。
大化石,无谓地走出红水河,闯荡天下。大化石文化,荣归故里,偎依在母亲河宽厚的胸怀。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