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古为哀牢国所辖,原住民为哀牢夷人(西南各少数民族统称)。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方知哀牢地域广阔、物产丰饶,西汉原封二年(公元109年)汉武帝拓西南夷,“以彰先人之恶”为名,迁秦相吕不韦后裔(南越国宰相吕嘉族人)由岭南入滇至今日保山坝,于金鸡育德古城坡建城定居,置县不韦,此为保山历史上第一批中原移民。在此后的数千年里,因战争、戍边、屯田、发配等原因,陆续有中原军民进入保山定居,繁衍生息,其中规模之大当数明朝初年。
公元1368年,元灭明兴。为戡平边乱,巩固大明政权,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分别为左右副将军,挥军30万进入云南,荡平边乱,就地戍边屯田。据相关统计,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间,明朝廷共计迁江南、江西等地军民、犯官、罪民约300余万进入云南。这些被发配至云南的“罪民”,各有各的辛酸,各有各的故事。其中南京应天府杏花村一本分老实的农民花安礼,因农田灌溉与人争吵,被诬告为“刁民”,遂被充军至云南永昌府(今保山)。花安礼到永昌后在城内小北门街落业成家做小生意,生儿育女,开支散叶,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至明万历二十五年,花家族人花琪(字玉楼)考中举人,花家在乡里名声雀起,此后家族子弟以读圣贤书博取功名为尊,历代均有读书之人。

时至清乾隆年间,花家族人花特锡是县庠生,因厌烦城市喧嚣,故而选金鸡清净之地读书、教学,后索性从城内迁居于金鸡村。花特锡育有花云翰、花云冀二子,后皆为永昌县庠生、县贡生,花家遂成为金鸡村知名的书香世家,家中均以读书、教书为傲。然至其孙花畴(字洪范,号云野),家中虽致力教育走圣贤之道,而花畴秉性如其字号,经常如脱缰野马,穿梭于市井乡里,好结交四方朋友,无心于书案苦读。成人娶妻安家后也是顽劣执拗,秉性难移,终与功名无缘。家中长辈为其谋生计,让他跟随城中族亲学习营商之道。花畴本性开放,性情豁达,在永昌城小北门族亲处如鱼得水,交友更广,掌握了许多经营之道。
数年后,花畴也为人父,自觉责任重大,遂返回金鸡。他在家中支持下,于金鸡四方街开设一土杂店,主要制售咸菜、腌腊,就此养家度日。
花畴经营生意常到东山各寨采购山货。一次到“盐井”采购木瓜时发现路边躺着一受伤昏厥的青年,花畴和家人用骡子将其驮到附近村寨,村民皆不相识,花畴只好将其驮回家中,请来郎中为其治疗。一天后方得知,青年乃随马帮走夷方的四川人,在沧江边掉队,天黑后着急追赶马帮而误走了原来的老路,夜间在林子中听到豺狗嚎叫后拼命奔跑,最后失足。青年摔折了腿,在花家一住便是三个多月,每天治疗、生活,花家待其一如既往,青年感念花家救命之恩,怎奈逃命途中盘资尽失。
青年在花家吃过花家的咸菜,也见过其泡制方法。伤愈后,他向花畴建议用他老家的“酢”(此处读zūo,同“醋”)代替木瓜酸水,味道会更好,并表示以教花畴制酢的方式报答其救命之恩。花畴本就头脑灵活,欣然接受了青年的建议,遂带着青年上山采药,准备原料。准备停当后,青年开始制“酢”, 花畴细心观看青年制曲、沤捂、滤醋、熬制,认真学习,最终掌握了“百草生克”的“药酢”制曲做醋工艺。后来,花家结合本地人的口味好恶,经过数代的传承创新,酿制的“醋酢”形成了闻之酸香、食之酸甜、回味悠长的独有味道,成为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花家甜子”。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现在的花家麸醋工艺更进一筹。虽仍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但制曲草药多达百余种,以糊米煎汤加“五香料”滤醋,醋液清澈酱黄而不染色。同时巧妙搭配益生活菌发酵比例,熬制的醋酸甜适中,味道爽口,可作为菜肴烹制调料,可单独饮用,也可勾兑调制成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罗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