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如雷贯耳的评剧,中国北方地区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也没有不喜欢的。2006年5月,评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一百年前,它可没有这么大的名声,不过是个地方小戏,也不叫评剧,河北人管它叫“唐山落子”,北京人和天津人则管它叫“蹦蹦戏”。名称虽不够雅致,历史却也悠久,形成于1910年左右的河北唐山一带。这种戏曲形式开始仅在华北、东北一些地区流行,深受中小城市人民及广大乡村农民所喜爱。究其原因,首先说评剧的剧目题材,大多是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的大事小情,看得见摸得着,让观众感到亲切。再说评剧的唱腔,虽说唱似口诉,但也有滋有味,跟着哼唱两句比较容易,表演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因此在城市及乡村都非常受欢迎。
图片
王冠丽评剧《娇阳》剧照
评剧的男声和女声,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最初女腔由月明珠、男腔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由于诞生年代较近,评剧大概只有300多出传统剧目,其中一些是逢年过节的生活小戏,如《小借年》《王大妈看病》《王二姐思夫》等。但其中也不乏宣传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及兄弟团结等伦理戏,如《打狗劝夫》《小姑贤》等。也有抨击恶婆婆虐待儿媳的《锔碗丁》《孔雀东南飞》等。但也有一些不太健康的剧目,如《黄爱玉上坟》等。总之,不管什么样的剧目,都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活泼、通俗、鲜明、自由,所以特别适合表现当代老百姓的生活,因此评剧拥有了农村和城市男女老少的广大观众。
早期的评剧也就是蹦蹦戏时,以女演员为主,挑班的清一色都是女演员,当初最著名的是李金顺、刘翠霞等。李金顺是天津籍的女艺人,她声音高亢嘹亮,又婉转细腻,刚柔相济,高低音皆好,她还是评剧唱腔音乐的大改革家,有许多新的创作,丰富了评剧音乐语汇的表现力,所擅演剧目甚多,如《王少安赶船》《珍珠衫》及新戏《爱国娇》等。
图片
王冠丽《珍珠衫》
另一著名评剧艺术家刘翠霞,她是继李金顺后最有成绩的评剧艺术家,她有一条金嗓子,调门非常高,而且能够连续翻高,且节奏铿锵,顿挫有力,会戏的甚多,《劝爱宝》是她的代表作。可惜英年早逝,30岁就告别了人世。受这二位艺术家的影响,紧接着评剧就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等艺术家。白玉霜是评剧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她唱念做演皆佳,特别是她创造了以抒情寄意,低沉婉转的评剧唱腔,尤其是她演唱的“反调”,韵味浓郁、哀婉动人,既新颖又感人,是为一绝,在上海演唱她的代表作《海棠红》时,轰动浦江,当时被人誉为“评剧皇后”,创立了“白派”评剧;喜彩莲嗓音高亢流畅,吐字清楚有力,表演既稳健大方,又轻快玲珑,悲喜剧均擅长,特别是她能将许多优秀的京剧剧目如《玉堂春》《凤还巢》《十三妹》《孔雀东南飞》等成功地移植成评剧,由于喜彩莲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都演得非常好,所以获得了“时代伶人”之美誉,并创立了“喜派”评剧。
成兆才(1874~1929),评剧的诞生地唐山滦县人。他为评剧的发展和赓续,奋斗了一生,留下了100多部改编和创作的评剧剧本。他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并编成剧本。他的剧本间架结构非常适于搬上舞台,有强烈的戏剧性,语言明白如话、雅俗共赏,如写喜剧,会令人捧腹大笑;如写悲剧,则令观众一洒同情之泪。评剧这朵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有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发展,是与成剧的大量诞生分不开的。他的代表作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杜十娘》《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刘伶醉酒》《黑猫告状》《枪毙驼龙》《枪毙驼虎》等,都是产生很大影响的经典剧目。解放以后,国家为他出版了《成兆才剧本选》。
图片
新凤霞《刘巧儿》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产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评剧艺术家。如北京的小白玉霜、新凤霞、鸿巧兰、李如茵、邢韶英、张淑桂;天津的鲜灵霞、新翠霞;东北的花淑兰、韩少云等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主演的剧目大多流传甚广,有口皆碑。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闹严府》《李双双》;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祥林嫂》《花为媒》《乾坤带》《三看御妹》及与小白玉霜合作演出的《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以生旦为主的《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更反映出评剧表现当代生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片
喜彩莲《小女婿》
解放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剧目方面和过去有很大不同,再不是女角独霸舞台,再不是所有剧目全是以女角为第一号人物,这主要归功于评剧男声的改革和创立自己的声腔体系。老实说,评剧在解放前,因为行当不全,男声的唱腔非常贫乏,没有净角,更没有净角的唱腔,评剧老生的唱腔也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的文艺工作者,音乐家马可首先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参加评剧音乐的革新,改革了评剧伴奏方法,努力发展评剧男腔。接着还有许多青年音乐工作者,也参加到这个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评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反调”“二八板”“慢流水板”“A调慢板”“快流水”“顶七板”等男声越调音乐形式,涌现出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等著名男演员。
魏荣元过去在荣春社科班,学京剧出身,他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又很自然地融入了他过去所学的京剧唱腔,因此创造了介于京剧花脸和老生之间的评剧大面(花脸)腔和老生腔两种唱腔,为评剧大面(净)腔和老生腔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魏派”唱腔,在著名的评剧《秦香莲》中,成功地扮演了以评剧大面唱腔饰演的包拯。另外,他在评剧《夺印》与《向阳商店》中扮演的陈有才和王永祥,是以评剧老生唱腔塑造人物的,新颖悦耳的唱腔,时至今日还在人们之间流传。著名的男演员还有马泰,他虽然不是京剧演员,但也是资深的京剧票友,所以在他扮演的角色中,也吸收了京剧的唱腔,形成了昂扬嘹亮,雄浑挺拔的评剧男声唱腔。在与魏荣元合作的《夺印》《向阳商店》以及后来的《评剧皇后》等剧目中,节奏鲜明,干净刚劲,气力充沛,一气呵成的特点,形成了“马派”。小生演员张德福动作潇洒灵活,唱腔高低自由,也形成了“张派”小生唱腔流派。
一时间,在评剧舞台上生旦并重,反映民间的现代戏和古装戏如《钟离剑》《孙庞斗智》等,百花齐放,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1966年六七月份,中国评剧院两位当家旦角艺术家,白派创始人小白玉霜和新派创始人新凤霞,以及许多优秀男演员,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戏,优秀剧目一出接着一出,观众日日客满,真可谓火红一片。但是随着特殊年代的到来,两位旦角艺术家都受到了冲击,或付出了生命,或残疾终生,直到这个特殊年代过去。我与新凤霞阿姨和当下白派的年轻继承人,天津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过从甚密,友谊深厚,因此对于当下这一阶段中国评剧的发展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图片

小白玉霜《秦香莲》

我能够和新凤霞阿姨熟稔,是因为她的爱人吴祖光老师。从1984年我到《新剧本》杂志社工作后,作为编辑,我的工作就是发现优秀的戏剧戏曲剧本,并努力邀请这些剧本的作者投稿给我们杂志。我需要认识很多知名的剧作家,不仅要得到他们的作品,而且要得到他们的帮助,提高我识别剧本优劣的本领。因此我认识了剧作家吴祖光老师,后来又成为我写剧本、写文章的老师。这样我三天两头就去吴老师家讨教及求稿,自然也就认识了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这时她虽然有严重的脑中风后遗症,一只手一条腿不灵活,但却非常坚强,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她向丈夫学习写文章的技巧,从此每天用她唯一的好手写文章(后来集结刊登,出了许多本书)。
因为是天花板级大画家齐白石的弟子,她又重拾旧业,每天绘画,由吴先生题字,组成夫妻配。她向爱人叙述评剧艺人旧社会的血泪史,由吴先生写出了评剧艺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话剧《闯江湖》,后来又写成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我作为责编,将其在《新剧本》发表。凤霞阿姨虽然不能再登台演戏,但她在病中继续传承新派艺术,除在京的谷文月、戴月琴,石家庄的刘秀荣等老弟子外,外地众多向她问艺的学生,络绎不绝,她都一一接待,口传心授,不辞辛劳。如今谷文月的弟子张秀云,不久前也开山门收徒,新派评剧已经传承到第四代,艺术长青。天津白派传人王冠丽,全面继承了白玉霜母女的艺术精粹,尤其在唱腔方面,白派声腔的低沉委婉、骨气内含的特点,深有心得体会。特别是白派的一些经过改编的经典剧目:《海棠红》《桃花庵》《珍珠衫》纷纷上演,在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得观众喜爱。最近又推出了表现革命烈士杨开慧事迹的《骄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评剧白派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END 

作者✎张永和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马捷

刊物编辑✎韩旭  推文编辑✎张子乐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