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代在东北、 蒙古 、 新疆 等边地要隘处设官兵了望戍守,并兼管税收等事的地方叫卡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乌鲁木齐 遣犯 刘刚 ……将出境矣,夜遇一叟,曰:’汝逋亡者耶?前有卡伦,恐不得过。’”注:“卡伦者,戍守瞭望之地也。” 清 龚自珍 《蒙古台卡志序》:“卡伦:以山为卡伦,以河为卡伦,以楼望为卡伦,二十五部四 喀尔喀 如其境。”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营制度》:“前锋营相形势设卡伦於路左右,各竖飞虎旗帜以为侦哨,以禁行人之諠嚣者。”
冰雪路上的戍边卡伦 ◇王泽胜
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吏查勘中俄东段边界,并及时在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等处树立界碑和鄂博(蒙古语敖包,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由人工以土、木、石堆成。原来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据记载,康熙派副都统郎坦至东段边界格尔必齐河东岸,用满、汉、蒙古、俄罗斯、拉丁文)五种文字刻立界碑。
1709——1710年,清政府又派遣官员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地测绘地图。
清政府确定由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后改为吉林将军)管辖这一地区。黑龙江上、中游一带,北至外兴安岭,西至格尔必齐河,东至亨滚河源以东,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东南至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归吉林将军属下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分的边界线和建立的界碑,界标,清政府每年巡查边界。方式济的《龙沙纪略》记载:“五月,三城(卜奎今、墨尔根、瑷珲)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固纳河,河以西沙俄地,视察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五、六十日”“瑷珲往者,从黑龙江溯舟北上,折而西,过雅克萨城故墟,至界碑”。“每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
定期巡边是一种必要的边防制度,保障了(尼布楚条约》的贯彻执行,保卫了我国东北边境线。通过巡查边境,清政府及时发现和处理沙俄人越界侵边事件,以保证中俄东段边界线不被侵犯。
1693年就发现了“沙俄复潜至精奇里乌拉等处打貂秆走”。清政府立即“行文尼布楚城守尉查拿治罪,并申饬嗣后不许越界”。
为了巡边、守边和向边境居民收赋税,清政府在黑龙江冰雪之路故道和沿边地段增设置了许多卡伦(又称“喀伦”、卡路“、”喀龙“、“卡鲁”等)并派兵驻守。最初设置卡伦主要是驻兵防守禁卫,防止“流民潜入”(流民:是指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人。)和满族八旗旗民偷牲捕猎、砍木、盗采人参,走私皮张等。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后的雅克萨战争前后,清康熙王朝将卡伦改变为以防止沙俄入侵为主的边防哨卡,向中俄边境地带大量增设驻防,以后,又专门“设卡戍边”,监视沙俄军队动向,沟通边防哨所间联系,传递边境情报等。当时这一地区的卡伦是比较密集的。如齐齐哈尔辖卡伦15处,墨尔根6处,瑷珲6处,呼伦贝尔31处,布特哈5处,三姓4处等,“皆居山川险要,为之防守,每处官兵多少有定额,而更代之迟速亦有定期,要皆佐领等官之重役也”。
1727年,在呼伦贝尔境沿额尔古纳河设珠尔特依等卡伦12座。在黑龙江以北的卡伦有乌鲁苏卡伦,精奇里卡伦,毕拉河口卡伦,牛满河卡伦和黑龙江口卡伦等。这些卡伦均归黑龙江城副都统管辖。
大兴安岭地区山深林密,水泽遍布,历来因崇山峻岭,千川百流,寒冬苦长而行路艰难。唐代室韦都护府管辖时,有“朝贡道”与中原通信联络。至元朝,始辟驿路,由骑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大兴安岭一带通过驿道与元朝信息往来。明朝努儿干都司指挥使在大兴安岭一带设卫、所,往来贡使沿卫、所间的道路而行。清初,为加强黑龙江流域的边防,开辟了墨尔根通往雅克萨和吉林乌拉通往瑷珲两条驿道。
第一条驿道。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春,为准备进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入侵者,康熙皇帝谕议政王大臣等,“黑龙江兵于是月起行,五月中旬可至雅克萨城。凡奏报军机自雅克蒴至额苏里,经黑龙江前来,恐遇道迟延。令理藩院侍郎明爱,于杜尔伯特、扎兰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庶免贻误。”明爱遵照谕旨,率蒙古兵五百人及索化兵一部,循嫩江上游左岸,沿大兴安岭北坡,砍树辟路,架木为屋设置驿站。以墨尔根为头站,依次设站直至雅克萨斜对岸额木尔河口为二十五站(黑龙江省漠河县二十五站村),每50至70里设一站 ,全长1400余里。在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驿道对调遣军队,传递军情、供应军粮、满足军需、运送物资、赶送捷报等起了重要作用。
墨尔根至雅克萨驿站由南至北:
头站——墨尔根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
二站——哈十太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联兴乡哈什太村。
三站——门鲁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门鲁河种畜场。
四站——固巴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门鲁河乡。
五站——雅鲁萨台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建边农场管区。
六站——库凌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星火乡。
八站——三松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卧都河乡。
九站——鄂多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卧都河乡。
十站——阿鲁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卧都河乡。
十八站——谭宝山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
十九站——依沙溪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十九站村。
二十站——依西肯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依西肯乡。
二十一站——正路站、卜拉格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西肯乡。
二十二站——斡路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开库康乡。
二十三站——盘古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开库康林场。
二十四站——安盖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
二十五站——额木尔河口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站村。
第二条驿道。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后,清政府除了在瑷珲、墨尔根驻兵永戍,康熙帝又谕令:“著丈量吉林至墨尔根至黑龙江设驿里程。据此,户部郎中包奇等以五尺为度,由吉林乌拉经墨尔根丈量至瑷珲城。其路线基本是元明时期的老驿道。测定后设驿25处,到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4月完成,全长1711里。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1727年(雍正五年)先后两次增驿共5站。全程增加到30站1823里。驿道在黑龙江境内共20站1318里,拉哈岗站以北称黑龙江北路驿站(亦称上十站)。
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以后,黑龙江左岸的伊玛毕拉昂河、精奇里江、乌鲁苏穆丹、纽勒门河和黑龙江与混同江汇合口5处卡伦被沙俄侵占。清政府无奈在黑龙江右岸和江东六十四屯地区调整防卫,增建一批卡伦,黑河上游有扎克达霍洛卡伦、奇拉卡伦和瑚玛卡伦。
清代的边界巡查制度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一直执行到1861年,有172年的历史(《黑龙江省简史读本》)。1880年(光绪六年)至1884年(光绪十年),清廷又于额尔古纳河右岸陆续增设卡伦5处,严防俄人越界偷挖金砂。到1886年(清光绪十六年),沿黑龙江上游设西尔根奇,旺哈达、察哈彦、安干、鄂(倭)西门、依西肯、安罗、西勒奇、开库康、平果、阿木尔、巴尔嘎力、乌苏里、漠河、斐音哈达、纳钦哈达、博尔布哈达、额尔古纳河、恩和哈达、伊木河,温河、牛耳河、莫力勒克23处卡伦。每卡设卡官1人,兵役10人,分往巡查,传递文报。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中,沿江卡伦被沙俄烧毁。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7月,瑷珲副都统姚福升乘船查勘黑龙江上游山川地势,在漠河境内择定设卡伦8处。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瑷珲副都统姚富升在黑龙江右岸勘定,自额尔古纳河至逊河口重新设卡伦20处。
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金庸奉朝廷之命赴漠河开办金矿时,沿雅克萨古驿旧路向漠河老沟探路拓进。雅克萨之战结束200多年后,今大兴安岭地区境内沿江走向的”墨雅“(墨尔根至雅克萨)古驿路已荒芜废弃。起初,李金庸准备先期整治拓通“墨雅”驿道。1894年(光绪二十年),光绪皇帝根据李金庸两次探路和便道资料,命“旗”字营练军二三千人从事开道“,后因,“ 练军不娴工作”,消极怠工,久拖不竣,筑路未成。因此,开矿物资,矿工进矿、给养备品、矿务交通等依靠黑龙江航运。漠河金矿开工后,由雅克萨向西新开通至老沟的便道 ,增设了6个邮路性“驿站”。嗣后,随矿区发展,“驿路”向西延伸到洛古河,直达额尔古纳河畔的西口子。
续墨尔根至雅克萨驿站二十五站之后,额木尔河口站之后各站:
二十六站——卧龙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境内。
二十七站——古龙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境内。
二十八站——吉牛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北红村。
二十九站——永和站。位于今黑龙江南岸江边漠河村与北红之间。
三十站——漠河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政府驻地。
三十一站——老金沟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为老沟金矿旧址。
三十二站——兴华沟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洛兴华沟屯。
三十三站——八道卡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右旗。
清朝光绪末期修路未成,设站通邮,虚站无路,实为马骑便道。民国初年,曾两次复辟古站驿道未果,后人依据民国年间设有邮站的嫩漠邮路,讹传为“黄金之路”形成史误。
综上所述,从以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黑龙江地区冰雪之路的路线可以看出,在中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地区。已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东北地区,尤其是地处东北“极边苦寒”的黑龙江地区。古时一向被中原称为“北夷偏荒”之地,“天寒地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交通闭塞”。只不过是因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加之文化相对落后,“有史少文”,不为关注而已。时至今日,我们有责任把这段曾经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见诸于史册、典籍,却淹没在历史海洋中的黑龙江冰雪之路的戍边卡伦,真实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西迁到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一路战胜了风沙、干渴、饥饿、瘟疫等困难,经过一年多的万里行军,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至今仍然生活在察布查尔。
卡伦是满、锡伯语karun的译音,在满、锡伯以及蒙古语中有“瞭望”“守卫”“哨所”之意,是清代伊犁以及全疆军政驻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至今,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沿边境一线,有一些夯土建筑围成的院墙遗址,平面呈正方形,坐北朝南,围墙残高3至4米,厚2米左右,个别的还有角楼遗迹。这就是清代的卡伦遗址。
新疆地区卡伦具有守卫边防和内部治安两种性质,每座卡伦都担负通讯、巡查以及瞭望等重要任务。其主要职能是稽查行旅、管理游牧、拘捕逃犯、维护地方治安、保证交通安全等。驻守卡伦的官员有卡伦侍卫、佐领、防御和骁骑校,每座卡伦驻兵十几至近三十名不等。卡伦侍卫都是由清朝中央政府选派的,三年更换一次;其余官兵由伊犁四营委派,三个月更换一次。
卡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不会忘记,卡伦曾经在人口稀少、防务薄弱的边疆地区,为祖国领土的完整、边境的安宁,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和防止外敌入侵发挥过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现存卡伦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卡伦遗址被农田环绕,危在旦夕,急需实施保护措施。2017年两会上有关保护卡伦遗址提案已经被采纳且立项,希望保护措施尽快实施。
头湖卡伦
吾桐孜卡伦
纳旦木卡伦
阿布散特尔卡伦
多兰图卡伦
吐库尔混卡伦
洪纳海卡伦
洪纳海卡伦跟一个牧民的羊圈挨着
此麻扎位于洪纳海卡伦附近,因为有这个麻扎的原因,洪纳海卡伦又被称为麻扎卡伦
满洲里边境
呼伦贝尔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还有点缀其间星罗其布的大小湿地,有的横跨数万平方公里,有的则巧精致地散落在草原上。今天要说的是位于满洲里中俄边境的一片碧绿湿地,这里以哨所序号命名称为“二卡”湿地。
二卡湿地的71号界碑是中俄的陆地终点、水路的起点,额尔古纳河的源头,当年李大钊、张太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就是从这里踏上探寻革命真理的道路。
从满洲里市区出发,4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了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边境湿地,青绿的草原向天边延伸,徜徉其间心绪放飞,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
二卡国家湿地公园与俄罗斯隔湖相望,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满洲里建立了国际秘密交通线和交通站,二卡水上秘密交通线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
关于二卡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18世纪,清政府在中俄水陆边界设立了12个哨所,哨所在满语中称卡伦,二卡这个地方为第二个哨所,名称由此而来。当然,哨所也延续至今。
二卡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满洲里市东湖区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总面积达68.51平方公里。由于地形复杂,生成的植物种类很多。湿地内生长着大片芦苇,年产量可达6000吨左右,有呼伦贝尔第二森林之称。
二子湖风光独特,山水间充满了宁静与祥和。夏天与夏秋之间是由二子湖的最佳季节。远眺二子山,群山含黛,近望芦苇成片,洲渚相连;登高望远,俄罗斯的山水历历在目,在二子湖,特别适合开展是界河探险游,观鸟游,垂钓野炊等游乐项目。
湿地的最大水域二子湖,位于满洲里市东湖区与俄罗斯交界的边境线上,水面面积32.5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未受污染、保持原始生态环境的景区之一,作为二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湖区栖息有丹顶鹤、白天鹅等8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被誉为鸟的天堂。
二卡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清代这里就设置了卡伦(即哨所),派兵驻守。历史上沙俄军队曾数次从这里攻入中国境内,并把卡伦烧毁。在二子湖界河,中俄两国界碑相对而立,构成了边界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风雨变化,这里也随着时局的演变,时而紧张,时而安宁。远处的这座屹立在边境线附近的哨塔,则成为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见证。
二卡以北正对海拉尔河口有一座清代黑龙江巡抚周树模所说的“陂陀绵亘……山势突起,划然顿止”的兀立高山,名阿巴该图。据《黑龙江志稿》载:“蒙古语,阿巴该,命妇也,图,有也,从前当有蒙古命归登临是山,因得此名。”依蒙古人习惯,该山及其附近地方也被称作阿巴该图,现该山以北的俄罗斯境内仍有叫阿巴该图的城镇。
当你登上高高的哨塔,通过高倍望远镜,对面俄罗斯阿巴该图小镇的山山水水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白色的哨所,木刻楞小屋,嬉笑玩耍的儿童,辛勤劳作的农妇,整齐干净的街道,浓浓的异国情调扑面而来。
二卡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地质条件,独立的人文氛围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二卡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各种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育,直至秋天。
二卡湿地除拥有葱郁的湿地景观外,红色秘密交通线、俄罗斯异域风情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一块边境本色天然的草原湿地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朋友们有机会可以置身其间慢慢感悟吧。
清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七日,赴呼伦贝尔的索伦兵将军达巴哈、博尔本察(鄂温克族)二位总管奉命带领戍边兵丁统一起从楚勒罕地方出发,西越大兴安岭进驻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河流域济拉麻泰处(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境内),来到后发现济拉麻泰地处寒冷、无霜期短,不适宜耕种,于是又进人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附近驻防,安营扎寨,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飞机场)。左翼四旗往额尔古纳河通往俄国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大兴安岭西,北至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往哈拉哈河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防守,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伦湖之间地带。
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带领索伦八旗戍边官兵进驻呼伦贝尔之始,划分驻牧区域,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分配牲畜以立产业。他们在各项工作中奋勇效力,勤劳备至,为开拓和保卫呼伦贝尔打下基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733年(雍正十一年)1月23日,雍正皇帝命“护军统领博第前往总统’,为呼伦贝尔第一任副都统衔总管。
1743年,在伊敏河流入拉尔河的汇口处附近筑城池,因地介呼伦,贝尔两湖间,遂得名呼伦贝尔城,亦称呼伦城(今海拉尔)。在初建城时,城址仅在今海拉尔正阳街一带,从北京,山西河北来的八家商铺经商,从事购销活动,为戍边人提供生产生活用品,并把牲畜及畜产品销往内陆市场,起到了促进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还为了防范俄人进犯,在伊敏河畔修筑一道土墙,高丈余,长40里,后来建有南北二门接着又建了东西二门有了城池模样,在城外西大街见有副都统衙门,呼伦城逐渐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索伦八旗大部分掉往察罕敖拉卡伦后,剩余兵丁仅有1000多人,对于中俄边境的防务,索伦八旗担负了额古纳河边界12处卡伦中的东六组卡伦,每卡派官员1人、兵丁30人驻守,执行巡逻警戒任务,每月由副总管、佐领带兵巡查一次。
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中俄处于和平时期,俄国人像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移民,由于人口的增多,俄国人向我方越界偷盗牲畜的事件时有发生。曾经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事情:在额尔古纳河驻守东六卡的我方索伦左翼的兵丁中有一个叫沙晋的鄂温克人,他体魄健壮、臂力过人,箭法及精,是弹无虚发的神箭手,又是意志坚强、具有民族气节、骁勇善战的人。沙晋担任百夫长(小头目),统领数十人在卡伦把守一个关口。又一次从北边新过来的俄国人来抢牛马,近犯沙晋处时,关口手兵多数出列在外,沙晋闻讯后大怒,一气之下徒步追赶30多里地,经过一番较量后,不仅抢回了被夺走的牲畜,而且生擒俄匪头目,刮其耳后放走,并大声警告说:“若再敢来犯,不仅刮耳朵,还要杀头。”沙晋与俄匪机智勇敢的斗争,不仅被清朝官员誉为“小勇号无敌”英雄,而且在额尔古纳河以北的俄罗斯人中起了强烈反响,在俄罗斯人中一提到沙晋的名字,不仅大人惧怕,小孩儿也不敢啼哭。在《黑龙江外记》和《龙城旧闻》中也记载:“邻居黑龙江之俄人,每于小孩啼哭时必吓曰,沙晋来了…沙晋来了…小孩闻之即惧,不敢啼哭。”后来沙晋的斗争精神和英雄事迹在鄂温克人中广为流传。
清统治者对迁来呼伦贝尔的戍边官兵,采取移民戍边政策,把戍边官兵的家眷也随军迁来。利用呼伦贝尔的天然草场放牧滋生,使其成为驻防边疆之居民,但达斡尔兵丁眷属因习于住房耕种生活而当时没有随军迁来,而习惯于游猎、游牧生活的鄂温克、巴尔虎蒙古兵丁眷属带来的牲畜来,和家产也不多,加上迁来新地方,困难很多,一切从头做起。
清统治者考虑到戍边官兵的安家立业,在派进戍边官兵的批文中就已明确指出“驻防官兵等,各给马匹牛羊,以立产业,官员每月给予半俸,兵丁每月给银一两,其军器旗帜等项,该部制造赏给。”照此精神,戍边官兵进驻呼伦贝尔之时,就从达里岗爱(今锡林郭勒盟境内)等地畜群中调拨来牛.马、羊124100头(匹只),分给总管马10匹,牛10头、羊80只,副总管马8匹,牛8头,羊60只,佐领马7匹、牛7头、羊50只。骁骑校马6匹、牛6头、羊40只,笔帖式与骁骑校同,兵丁每人牧马5匹、乳牛3头、羊30只,以资饲养繁殖立业,发展畜牧业经济。具有敬业精神的鄂温克人认识到在草原上经营畜牧业,必须防止牲畜疫病、狼害和风雪自然灾害,还需要邻居之间的互相配合,才能保护牲畜,因此,在生产上结成了血缘关系的互助集团,及“尼莫日”(邻居之意)公社,少则四五户、多则八九户,共同占有牧场和打草场。
索伦兵丁靠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严寒等种种困难在呼伦贝尔地区生活了下来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