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坛是为了祭天而设置的祭天坛,明嘉靖年间建立的一个三层露天圆台,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进入天坛的南门—昭亨门,祭坛壝墙外是具服殿(只存遗址)、神库和宰牲亭。
昭亨门
具服殿遗址神厨宰牲亭
圜丘又称圜丘台、祭天台、拜天台,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天坛即因圜丘得名。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坛外为两层壝墙环绕。内外壝墙各设棂星门四组,每组三门,共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内外墙间有望灯台、瘗坎(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燔柴炉、燎炉、旗路等设施。
外壝墙
望灯台瘗坎燔柴炉燎炉旗路内壝墙
圜丘为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三层,其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天圆地方”。坛中心是天心石,敲击或高喊,周围即起回音。
祭台
·天心石1祭台·天心石2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字。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天库的围墙就是俗称的回音壁。正殿前是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夜明之神(月)、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云雨风雷诸神神版的东、西配殿。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皇穹宇后,是圜丘坛的北门成贞门,由此通往祈谷坛。
回音壁
三音石西配殿东配殿皇穹宇1皇穹宇2皇穹宇3皇穹宇4成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