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处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发掘地,那便是岷江河道。

考古队历经六年艰辛,在此挖出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出水文物多达 7 万 6 千余件。光是盗捞者捞上来的宝物就价值逾三亿,一枚黄金虎钮的价值更是超过了一亿。而考古发掘出来的 7 万 6 千多件宝物,其价值堪称天文数字。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素材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有不少附近村民在岷江边上捡到过五十两一枚的大银锭。并且当地流传着一首传唱数百年的民谣:“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传唱的民谣加上实实在在的金银元宝,这难道真的与张献忠沉银藏宝有关吗?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20世纪70年代,四川当地政府沿着岷江修建水渠时,意外发现了一对雕刻栩栩如生的石龙和石虎。这对石龙石虎首尾的朝向大有深意,其头正对着岷江的方向,但当时并未将此与“张献忠沉银”联系起来,只认为可能是古人雕刻来祭祀水神所用。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21世纪初期,当地居民在岷江河滩上发现了刻有“大顺”或“大西”字样的银锭子,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寻宝,但一直没有探出确切的结果。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2005年,岷江当地修建饮水工程时,一根从淤泥中挖掘出的木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打开后惊奇地发现里面藏有大量银锭。此后,寻宝人开始专门盯着岷江进行探寻,收获颇丰。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当地警方注意到文物的流失情况后,与考古人员分别展开行动,一方进行抢救性挖掘,一方全力追回宝物,直接追回了价值三个亿的文物,其中包括张献忠自用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震惊了考古界。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由于遗址位于岷江主河道上,江水流量具有季节性特点,考古人员只能选择在岷江的枯水期进行发掘。他们采取了“围堰筑堤”的创新方式,即在沉银区域修筑堤坝,然后将内部江水抽干,使河床裸露出来,从而进行考古发掘。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围堰搭好后,使用多台高功率抽水机将2000多平方米区域内的水抽干,露出了一颗颗鹅卵石,形成了一个“江中小岛”。在发掘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现代化的工作方法和科技手段。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随后,大批专家进驻现场。考古并非寻宝,但对于江面下可能藏着的、能买尽成都府的财富,进行抢救性发掘是势在必行的。其实在此之前,文物部门就在民间征集到了众多金银珠宝,如方形金册、纯金钱币、大银锭等等,这些都是村民在江边捡到的。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纯金的金册,净重 740 克,如此规模的金册实属罕见。银锭重 1860 克,在明中期可以购买 1 万公斤大米,即便到了明末货币贬值,依然能够供一户大户人家生活数年。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和这枚相同的纯金钱币,在香港拍出了 270 万元的天价。由此可以断定,岷江里藏着的财宝必定价值连城,专家为此不禁喜笑颜开。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现存的一百两银锭独一无二,五十两一枚的大金锭也是稀世珍宝,造型完好,工艺精美,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属于一级文物中的甲级,堪称国宝级。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明朝时一两黄金约等于五两白银,这枚大金锭相当于 250 两白银。在明中期,这枚大金锭能够换回 5 万公斤粮食。这是明朝册封藩王的金册,这是嘉靖 45 年的金册,是册封文王嫡长子的金册。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这枚虎钮金印重六斤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盗捞者将其卖了 800 万,文物贩子一转手卖了 3200 万。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永昌大元帅”。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种种证据表明,藏宝人很可能是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国,被尊为西王。

而这枚纯金钱币和这枚纯银钱币,上面刻有“西王赏功”四个字,这是张献忠赏赐给功臣的军功章。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是根据军功大小进行赏赐的,因其为贵金属。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金册上刻有“大西大顺二年”,“虽在已有五岳朔之人物,皇帝制约,朕鉴于城点中关久矣”。“大顺”是张献忠的国号,“大顺二年”即张献忠在成都称帝的第二年,“皇帝之约”中的皇帝,显然就是张献忠。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2015年,彭山区检察院官网刊登出张献忠稀世宝藏被盗案一文,展示了金册、金狮等众多宝贝,至此“张献忠沉银”被彻底证实。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据报道,张献忠沉银遗址于2017年初和2018年初两度发掘,先后发现了4万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专家表示,张献忠都是将银子装在木鞘里,以方便运输。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1643 年,他攻下武昌,称大西王;1644 年 8 月 9 日,攻破成都,8 月 16 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史料记载,张献忠有“掠财”的行为。他攻下武昌后,将明朝的楚王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然后“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在四川时,他还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大量钱财,且规定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便要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还要斩全家。如此一来,整个四川的财富几乎都归张献忠一人所有。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他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 300 元计算,他当时拥有相当于现在 30 亿的财富。

然而,张献忠的大西皇帝并未做太久。1646 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 11 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最终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死后,他所聚敛的财宝去向成了一个谜。不知从何处传出一首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人们认为这是破解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此后一直在成都一带流传。

被誉为亚洲第一宝藏的江口沉银遗址,光打捞就用了六年之久

1646 年年初,大清军队压境,张献忠意识到自己在成都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亲率大西军十多万人马,乘坐数百艘木船,并带上大部分金银财宝,从成都启程沿锦江南下。当船队来到锦江汇入岷江的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明朝故将、当地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败归成都,而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则沉入江底。

当时的史料对沉银有更多细节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他便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导致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杨展得胜后,一开始并未意识到沉船里装的是金银财宝,后来从张献忠部下逃脱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便组织士兵在江口打捞遗金。针对木鞘装银的特点,杨展用长枪“钉而出之”,收获巨大,“自是富强甲诸将”。

此后,江口沉银一直被各方人士觊觎。据《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咸丰三年(1853 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称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江中银子。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闹事、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下旨给成都将军裕瑞,让他“悉心访察,设法捞掘”,但最终也是毫无结果。

关于张献忠江中藏宝,还有一个说法是他在成都城外的锦江主动藏下了大量金银。《明史·张献忠传》中有记载:“(张献忠)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阔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后人给出的“科学”解释是,张献忠曾出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藏珠宝的地方,甚至可能在坑旁筑起石牛和石虎作为记号,这也成为了那首歌谣的来源。至于做这件事的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发生在“江口沉银”之前,也有人认为是在之后。

几百年来,关于张献忠是否沉银以及沉银地点一直众说纷纭。直到近年来,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江口沉银”才从传说逐渐走向现实。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明清历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