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复发转移是患者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都渴望能稳稳地把握健康舵盘,不让疾病的风浪再次袭来。那么,当身体出现哪些细微变化时,可能是复发转移在悄悄敲响警钟呢?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十月定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旨在让更多女性加强乳腺疾病预防意识。在十月的尾声,让我们一起仔细审视,为自己的健康守护多一份警觉。

  01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早期征兆有哪些?

一,局部复发

乳腺癌局部复发是指保乳术后同侧乳腺内,或乳腺癌根治术后同侧胸壁再次出现肿瘤或同侧腋窝区域淋巴结有新的增大,症状与初次患癌的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患处乳房出现异常的结节、溢乳、皮肤发红溃烂或出现橘皮样改变以及区域淋巴结肿大等[1-2]

二,远处转移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指在远离乳房的部位出现复发,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有淋巴结、骨、肺、肝、脑[3-4]

三,全身症状

若患者在短时间内体重大幅下降,或出现原因不明发热、出血、气短、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可能预示着乳腺癌复发[1]

  02  

乳腺癌复发转移后,

国内哪些新的治疗方案可选?

当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后,不同分型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可选[5]

一、HER2阳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治疗方案

 若患者对曲妥珠单抗治疗敏感,指南I级推荐的治疗方案为THP(紫杉类+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以及TH(紫杉类+曲妥珠单抗)+吡咯替尼。

 若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指南I级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以及德曲妥珠单抗(T-Dxd)。

 若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指南II级推荐的治疗方案为T-Dxd。

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治疗方案

AI:芳香化酶抑制剂;TAM:他莫昔芬;CDK4/6i:阿贝西利、哌柏西利、达尔西利、瑞波西利

■ 若患者既往未经内分泌治疗或者TAM治疗失败,指南I级推荐接受Al+CDK4/6i治疗。

 若患者非甾体及甾体类AI治疗失败,指南I级推荐接受氟维司群+CDK4/6i治疗。

 若患者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指南II级推荐接受另一种CDK4/6i+内分泌治疗,III级推荐AKT抑制剂+内分泌治疗。

三、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治疗方案

1.解救化疗

 T:紫杉类药物,包括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醇;X:卡培他滨;G:吉西他滨;N:长春瑞滨;P:铂类,包括卡铂、顺铂

■ 若患者对紫杉类治疗敏感,可遵医嘱接受单药紫杉类治疗,如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醇(I级推荐),亦可接受紫杉类+卡培他滨、吉西他滨+紫杉类、紫杉类+铂类联合治疗(I级推荐)。

 但若患者经紫杉类治疗失败,则可遵医嘱接受单药治疗,如艾立布林、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I级推荐),亦可接受长春瑞滨+铂类、吉西他滨+铂类、优替德隆+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卡培他滨联合治疗(I级推荐)。

2.解救化疗+免疫治疗

(G:吉西他滨;P:铂类,包括卡铂、顺铂)

若患者对紫杉类治疗敏感,可遵医嘱接受白蛋白紫杉醇+PD-1抑制剂(如特瑞普利单抗)治疗(I级推荐)。

 但若患者经紫杉类治疗失败,则可遵医嘱接受吉西他滨+铂类+PD-1抑制剂治疗(I级推荐)。

  03  

最新肿瘤资讯有哪些?

铅笔术质子治疗点亮希望

一、大分割质子治疗可缩短乳腺癌疗程,降低对附近器官的辐射暴露

对于需要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术后放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总体生存率。然而,传统放疗是把“双刃剑”,虽能杀灭或限制癌细胞增殖,但其也会辐射周围的健康组织,存在不可忽视的治疗毒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度精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的质子治疗成为传统放疗的替代疗法[7-10]

令人惊喜的是,由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Robert W. Mutter团队发起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MC1631,期望通过优化治疗分割方案和技术进一步减少质子治疗的副作用。

最新结果于2023年9月8日在《柳叶刀·肿瘤学》期刊上发布,研究结果显示,铅笔束质子治疗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质子治疗技术,不论采取常规分割方案,还是采取疗程缩短至3周、15次治疗的大分割方案,均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病情(包括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患者),同时还能保留患者周围正常组织,且并发症发生率类似,有望缩短乳腺癌的质子术后放射治疗时间[11]

别大意!乳腺癌复发转移后有这几个明显信号,错过直接影响生存率

基于这项研究成果,乳腺癌患者未来有望采取疗程更短的大分割质子治疗,从实质上减少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皮肤毒副作用,减轻长疗程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及治疗不便等。

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较高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更佳

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案。医生在制定化疗方案时,主要会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及剂量。然而,目前仍缺乏可精准指导并避免过度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一项回顾性分析评估了1966例接受局部区域治疗但未接受辅助或新辅助化疗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水平与生存率的关联。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50%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远处复发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和95%,均显著优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30%的患者(78%和82%),提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丰度可能是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6]

该发现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筛查微生物组以进行早期检测可能会改善卵巢癌和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早期进行女性健康检查能够显著提升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的治疗效果,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患者常常在疾病晚期才被诊断出来。与其他类型的癌症有所不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目前缺乏统一且标准化的早期筛查手段,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

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17种细菌,其中有一种是“避雷针”:Porphyromonas somerae,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测试证实这种微生物能够侵入子宫内膜细胞并改变其功能,尤其是在暴露于雌激素的情况下,而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见风险因素。

此外,在研究卵巢癌的过程中,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卵巢癌患者生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他们还发现微生物组组成的变化与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12]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未来有望通过筛查微生物组早期检测卵巢癌和宫颈癌,将癌症扼杀于萌芽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四、177Lu-PSMA-617治疗可延长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等新型激素疗法及177Lu -PSMA-617 等放射性药物的开创性使用,重塑了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治疗格局,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选择,但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研究人员对177Lu -PSMA-617的探索仍在继续。

III期PSMAfore临床研究中,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研究人员将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阳性mCRPC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以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并且在接受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治疗后疾病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被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接受每6周1次的177Lu-PSMA-617治疗或第二次ARPI治疗。

结果显示,177Lu-PSMA-617治疗组患者放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为12个月,显著高于接受第二次ARPI治疗的患者(5.59个月),且与ARPI相比,177Lu-PSMA-617治疗耐受性良好,严重不良事件较少,少有患者需要调整剂量[13]

此项研究成功有望继续推动着该领域向前发展,增加mCRPC患者治疗选择和改善患者预后。

  04  

写在最后

复发转移虽然是乳腺癌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抗乳腺癌的武器库不断扩充,国内外新兴研究和全新治疗方案也不断涌现,为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构筑起对抗癌细胞的坚固“城墙”,让我们对乳腺癌的管理和治疗充满了信心。

想了解更多癌症的最新诊疗资讯或赴美就医问题,可以咨询健管师详细了解~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吧
更多
相关文章
■ 这种水果已经大量上市,提醒:吃这些药的乳腺癌患者尽量少吃,很多人还不懂
■ 得了乳腺癌以后我再也不碰这些食物了,复查一路通关,医生说做的很对!
■ 2024医保谈判结束了!11月公布结果,1月1日乳腺癌患者可以用新医保报销……

温馨提醒:文章旨在传递疾病知识,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及医疗依据。

封面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圈圈

本文作者:觅健莫非

参考文献:

[1](美)林恩·哈特曼,(美)查尔斯·洛普利主编;沈松杰,王昕译. 梅奥拯救乳房全书 乳腺癌抗癌权威指南[M]. 北京: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 2017.01.

[2]李俏.乳腺癌复发了怎么办[J].江苏卫生保健,2022,(2):16-17.

[3]朱利明主编. 别让乳腺癌盯上你[M]. 北京: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 2015.03.

[4]高娟,赵建国.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2019,2(3):60-64.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M]. 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 2024.

[6]Leon-Ferre RA, et 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JAMA. 2024 Apr 2;331(13):1135-1144.

[7]Taylor C, et al. Estimating the risks of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evidence from modern radiation doses to the lungs and heart and from previous randomized trials. J Clin Oncol 2017; 35: 1641–49.

[8]Darby SC, et al.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women after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13; 368: 987–98.

[9]Jimenez RB,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proton beam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equiring regional nodal irradiation. J Clin Oncol 2019; 37: 2778–85.

[10]Bradley JA, et al. Initial report of a prospective dosimetric and clinical feasibility trial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rotons to increase the therapeutic ratio in breast cancer compared with photons.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6; 95: 411–21.

[11]Mutter, R. W., et al. (2023). Conventional versus hypofractionated postmastectomy proton radiotherapy in the USA (MC1631): a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 The Lancet. Oncology, 24(10), 1083–1093.

[12]https://mp.weixin.qq.com/s/rOnvuyltTzPnERbdgHN1wA

[13]https://mp.weixin.qq.com/s/uzB_pnvxPDe8eqCZqVMw5g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