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时至今日,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也都是四季分明,环境十分舒适。其中捷克部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斯洛伐克部分的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境内还有易北河和多瑙河可通向外海。
在地形上,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半部为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间,边境有苏台德、克鲁什内、捷克林山等山脉,东半部则主要属西喀尔巴阡山区。全境森林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35%,还有煤、铀铁、锑、铅等矿藏。
最早的居民
由于前文所述捷克斯洛伐克的优越自然环境,使得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约公元前200000年),原始人类就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猎场和安全的匿身处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吸引了成群结队漂泊的原始人类长期逗留,于是在此地群居的人数越来越多。
旧石器时代
由此,摩拉维亚(公元前70000—公元前10000年)也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国度,这里也是当时中欧最大的人类栖居地。正是在这里,后来的人们发现了著名的普尔舍罗瓦的普尔舍摩斯蒂/普雷德莫斯特人(Predmosti u Prerova),即捷克的格拉维特文化。
这些早期的定居者,后来成为了出色的猎人,他们甚至能猎取例如猛犸象一类的巨兽,而随后又进化成为更高级类型的一种人——Homo sapiens fossilis(可以简单翻译成“早期、古老的智人”)。
在这里考古还发现了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妇女和猛犸象的小型雕像。这显然是专门为作某种偶像崇拜时用的,而根据猛犸象猎者在南摩拉维亚的居留地的名称而命名为“维斯托尼蔡的维纳斯神”。
而在冰河消退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典型的动物,如猛犸象、犀牛和驯鹿等,就随之绝迹,这一地区随后就被森林覆盖,虽然今天当地森林覆被的区域逐渐减少,但这些地方仍以多森林而著称。
由于原始时代自然条件的变更,使得当地早期的居民不得不改变狩猎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狩猎一些新品种动物,例如鹿、野猪和熊。并且逐渐的,他们也开始改为从事畜牧和农业。
这一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也就是今天捷克地区。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捷克地区的居民就开始走向农业耕作道路,而斯拉夫人的农作制度也随着这个路线发展了起来。
新石器时期
所以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农业人口是属于被称为是多瑙人的大群体,而多瑙人的文化在第涅伯河一维斯杜拉河地区的彩陶,和在中欧的旋体陶器之中保存了下来,所以多瑙人可能是斯拉夫人最早的祖先。
早期的多瑙人定居在这一带最肥沃的地区,形成邻里相望的一连串村落,他们的建筑通常是相当大的长方形木屋,墙壁则采用具有氏族社会时期典型的柳条编织法。而从供奉用的女神雕像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尚处于母权制时代。
这些早期居民在农业方面包括了各种主要谷物和豆类的栽培以及畜牧业,除此以外,某些家庭手工业例如陶业和粗布的纺织业已开始发展起来。等到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东南方的居民对于彩陶传播在摩拉维亚方面起了强烈的影响。于是东南欧在当时成了最进步的欧洲文化中心。
大约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捷克地区出现了矿石冶炼。一开始是炼铜,但当地矿床所在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矿砂和铜器也都是从外部输入的,所以当时捷克同其他地区的贸易已经开始活跃起来,而这又引起了日后的人口移动。
鉴于畜牧业在当地日益重要,而这些工作又主要以男性为中心,而这则为过渡到父权制开辟了途径。而在这个时期,也能看出氏族的各个成员之间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的迹象:牲畜已经开始成为居民自己的财产。
而从考古学的发现来看,这段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因所有权的变化而产生了社会差别。比如有许多坟墓十分简陋,而另外一些坟墓则修饰得十分豪华壮观。居住的情况也分为两等:较富足的居民的房屋建筑于山冈上,而较贫者则居住于平原与河谷。所以这种贫富差距也导致当地各个氏族及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最早的侵略者开始逐渐征服原来的定居者……
文明起源
在经历过石器时代的发展之后,青铜冶炼开始大规模流行。由于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而且是一种比黄铜更为有用的金属,因此青铜的发现,使捷克地区进入到了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400—公元前1000年)。
青铜时代
当时捷克境内的矿山(克鲁什涅山)盛产锡矿,但原铜则主要从埃及和中亚细亚经由爱琴地区输入捷克的。随着地区交流的频繁,捷克地区青铜器皿的生产量加大,因其质量高超,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过去一直过着单独生活的不同氏族和部族的居民加速联合起来。
在青铜时代,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主要存在着三个不同的人种集团:乌涅提采人(是根据布拉格以北的一个地名命名的,在这里曾经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圆墓人(他们喜欢在自己首领的墓穴上筑起巨大的圆墓,直到目前在南波西米亚还能看到这种坟墓)和卢齐支人(又叫做瓮葬人,因为他们把死者火化并将骨灰藏于瓮中)。
在青铜时代的中期,乌涅提采人和卢齐支人还定居于东北部地区,后来才由第涅伯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宽广地带大量迁徙过来。最初他们都是完全以农业为生的居民,与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圆墓人”则是从南德意志进入南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这部分人则主要以畜牧为业。随后在不断的冲突当中,这些人种集团逐渐彼此混杂起来。等到铁器时代(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期),这种混杂的过程达到了最高峰!
由于捷克地区的铁矿非常丰富,所以炼铁术推广之后,使得当地铁器和兵器的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这样就给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推动力。由此也带来烈度更高的战争,促进了人种的融合和文明的诞生。
卢齐支人逐渐在发展中成为了最初的斯拉夫居民;圆墓人则变成历史上的凯尔特人或高卢人,而凯尔特部落又发展得较快,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拉铁尼”文化,也曾短暂的压倒了原来的斯拉夫居民。
凯尔特人
而在波西米亚,波伊人部落则占据优势地位。这一时期周边各国都能直观的感受到波西米亚所带来的威胁,因此古代的地理学家把捷克地区称为“波海姆”(Boiohemum),意指“波伊人的国家”。
波海姆(Boiohemum)这个名字的拉丁语形式——“波希米亚”(Bohemia)一词,也就成为了德语(日耳曼语)和拉丁语系中对该地区的基本称谓,这一称谓直至今天仍在使用,只不过当时的波西米亚只占了今天捷克地区的2/3。
今天捷克地区的另外1/3就是摩拉维亚,而在当时摩拉维亚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凯尔特族的寇汀斯人部落(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这样称呼他们)。他们统治的范围一直能延伸到斯洛伐克。
塔西佗
后来这些凯尔特各部落,因为大胆的进攻罗马帝国而名垂欧洲历史,此时的凯尔特人已经统治了西欧相当大的一部分土地。而捷克地区也就在日后成为了成熟凯尔特文化的一部分,这对捷克地区之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有时被称为“捷克古代的黄金时期”。
凯尔特文化
等到公元前一千纪末,凯尔特人的统治崩溃了。捷克遭到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族的马科曼尼人和跨德人部落的侵犯,并把这块土地暂时吞入了马波德帝国,虽然这段时期非常短暂,随后日耳曼各部落继续向南侵犯。
马科曼尼人
等到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捷克和斯洛伐克则直接处于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下,罗马帝国在图拉真皇帝时代(公元98–117年)又开始修筑著名的“罗马防线”,这条防线的堡垒沿多瑙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巴尔干,卫戍据点深入捷克境内。
图拉真皇帝
因此当地居民在这些地方同罗马文化发生了接触和易。而斯洛伐克也成为日耳曼人袭击罗马防线的基地之一。所以在公元166至180年之间,这种军事行动就发展成为了“马科曼之战”。
等到公元172年,由马克·奥勒略(也翻译成马可·奥勒留)皇帝率领的罗马大军曾深入斯洛伐克展开反攻。这位罗马皇帝正是在赫朗河岸,由于胜利在握,在希腊写下了他的第二本哲学论文集:《沉思录》。
马克·奥勒略
并且当年罗马军团在特伦钦古堡的岩石上刻下的题词,至今犹可辨识,并一直作为第二罗马军团远征的证明。而当罗马帝国同大量向南侵入捷克地区日耳曼人进行斗争的时候,这里古老的农业社会也在发生变化,进入到了历史上的斯拉夫人时期。
而随着斯拉夫人的涌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才算是刚刚拉开了序幕。随后斯拉夫人在此建立了萨莫/萨摩公国/帝国,接着又进入大摩拉维亚帝国/大摩拉维亚波西米亚公国的时代……
那么斯拉夫人是怎样迁入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呢?萨莫/萨摩公国/帝国是怎么一回事?大摩拉维亚帝国/大摩拉维亚波西米亚公国又是怎样的一个政权?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
参考资料:《捷克斯洛伐克史纲》、《欧洲历史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