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本人所做视频的案,如需观看视频,敬请拉至文末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21世纪叙利亚战场上的地狱大炮,和二战德军最重型的150毫米步兵炮。是不是发现它们的炮弹装填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图片

地狱大炮

图片

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

叙利亚人在煤气罐中填充了大量的炸药,一炮下去能干塌了半栋楼房。因为煤气罐太粗了,没办法塞进炮管,只好用支架固定在炮管外面。

二战德国的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也有这种操作,为了塞进更多的炸药,增加炮弹威力,采用了相同的发射方法,可以说是地狱大炮的祖宗。150毫米口径的火炮威力已经很大了,为什么它还要这样做?就让我们从头说起。

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都在发展步兵炮。这些火炮的口径一般不超过75毫米,主要特点就是轻,可以伴随一线步兵一起战斗。德国人认为,仅仅发展轻型步兵炮还是不够的。根据一战的经验,7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在打击暴露步兵和摧毁野战土木工事时十分有效,但对战场上的另外一些目标、路障、铁丝网等,打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图片

IG 18型75毫米步兵炮

75毫米口径的榴弹,重量一般在6公斤左右,装药只有五六百克。靠这点装药,去破坏在开阔地带铁丝网,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炮弹,才能取得有限的效果。另外,如果要打击由混凝土构建的防御工事,75毫米榴弹的威力也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战场从野外进入城市之后,大量的城市建筑物转眼间就会变成一座座堡垒,因此需要大威力的火炮,才能高效地进行攻城拔寨。

图片

75毫米步兵炮弹

德军认为,如果要威力够用,必须得是150毫米的大口径火炮,但是150毫米口径的野战炮都太重了,就算是其中的轻型选手,重量起码都要三四吨。这个重量不可能拿来当一门步兵炮。想要威力大,还要重量轻,那么能牺牲的只有射程。好在作为配属在团以下部队中的步兵炮,不需要太大的射程。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开始了重型步兵炮的开发工作。开发工作始于1927年,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负责。火炮在1933年设计完成,被命名为sIG 33型步兵炮。

图片

sIG 33的口径为150毫米,但重量只有1700公斤。作为减轻重量的代价,它的射程只有4700米,它发射的炮弹重量有38公斤,内部填充有8.3公斤的炸药,这个填充量是非常大的。作为对比,德军的150毫米榴弹炮,弹丸重44公斤,填充的炸药不到它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sIG 33膛压低,炮弹皮可以做得更薄,由于不追求射程,炮弹不用过于在乎空气动力学,更接近一个圆柱体,内部有更大的容积。

图片

150毫米步兵炮弹

为了减轻重量,sIG 33采用了单脚箱式炮架,这导致它的左右射界只有11度。因为炮架是镂空设计,单脚式炮架没有影响它的仰角。sIG 33的最大仰角超过70度。在研制过程中,莱茵金属公司也曾经考虑过安装两脚式炮架。在使用两脚式炮架时,左右射界有40度,但是火炮的重量会增加到2100公斤。

在火炮以骡马牵引为主的时代,一门2100公斤的步兵炮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其实1700公斤的重量也不算轻。在开发过程中,莱茵金属公司也想过替代方案,开发过一门105毫米的中口径步兵炮。这门炮采用两脚式炮架,重量只有1040公斤,但是它发射的炮弹重量只有14公斤。14公斤的炮弹内部装药不到两公斤,和sIG 33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图片

105毫米步兵炮

虽然sIG 33在1933年就开发完成了,但真正开始批量装备部队是从1936年开始的。按照编制,sIG 33装备在步兵团中,一个团两门。在作战中,它一般由团部直接掌握。

二战爆发前,早期sIG 33型步兵炮的行走装置是以骡马牵引为前提设计的。它采用了钢制车轮和实心橡胶轮胎,也没有安装弹簧悬挂,牵引速度只有每小时15公里。外还有一种适合摩托化牵引的改型,安装了充气轮胎和悬挂。这些改进使它的重量增加到了1800公斤。在使用机动车辆牵引时,速度可达每小时35公里。

图片

在波兰战役前,整个德军中共装备有410门sIG 33型步兵炮。在作战中,德军发现,sIG 33虽然把减重做到了极致,但在战场上,它还是经常跟不上步兵团的行动,往往会被落在后面,在步兵需要火力支援时,无法及时赶到。于是,提高机动能力就成了后续德军对sIG 33最大的改进需求。

图片

要提高机动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重。如果将sIG 33的炮架换成铝合金的,重量可以减轻150公斤。这样骡马牵引版重量就能减到1550公斤。但是,二战中,铝是非常重要的战争资源,德国的铝资源绝大部分都被空军所掌控,用来制造飞机,肯定轮不到步兵炮这种低档玩意。

另一个提高机动能力的办法是上车。战争初期,德军有不少面临淘汰的轻型坦克,将它们的底盘废物利用,用于提高火炮的机动能力,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图片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sIG 33被陆续搬上了1号、2号和38T坦克的底盘。这其中使用1号坦克底盘的改装最为简单粗暴。整门sIG 33连同炮架和轮子被直接搬上一号坦克的底盘进行简单的固定,就是一门自行火炮。由于保留了炮架和轮子,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将火炮再从车上取下来单独使用。

这种改装导致的结果就是火炮的外形异常高大,另外由于装甲薄弱,它不适合在一线进行战斗,更适合在二线进行远距离火力支援。法国战役时,这些经过改装的自行火炮被配属给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图片

我们知道,在二战中,德军为了提升小口径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给他们配备了超口径破甲弹。其实不光是反坦克炮,像sIG 33这样的大口径步兵炮也装备过超口径炮弹,不过它们不是用来打坦克的。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拆除混凝土防御工事以及清理雷区和铁丝网。

图片

这种超口径炮弹重90公斤,内部填充了54公斤的炸药,是普通sIG 33炮弹的六七倍,威力十分可观。不过它的射程只有1000米,射程近,精度差,是这种类型炮弹的通病。

图片

战争到了中后期,不少德军部队中的重型步兵炮被120毫米迫击炮所替代,120毫米迫击炮虽然威力比不上sIG 33,但是射速更快,射程更远,重量更轻,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也更低。造一门sIG 33的钱,可以造17门120毫米迫击炮。

图片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共装备了4700门sIG 33型步兵炮,其中约有500门是改装坦克底盘的自行版本,直到1945年3月,在德军中还拥有大约1500门sIG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