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边塞诗的燃情篇章,岑参以笔为剑,勾勒出轮台九月风雪夜,将士不惧逆境,金甲不脱,马蹄破冰的壮志豪情。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西征图,不仅是对封大夫英雄气概的颂歌,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永恒见证。
这首诗写在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或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的九月,那时候是唐朝唐玄宗时期。岑参正在一个叫轮台(这里指的是“唐轮台”)的地方工作,他的职位是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那段时间,有个名叫封常清的大将军带兵出去打仗好几次。岑参因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艰辛和胜利的喜悦,所以很有感触,写了很多诗来记录这些事。
这《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岑参专门为封常清又一次往西边出征而写的送别诗。
它和另外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在同一个时间,为了同一件事(封常清领兵出征),也是送给同一个人(封大夫)的作品。这两首诗就像是姊妹篇,共同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军旅生活和英雄情怀。
这首诗一开始描绘了一幅军队夜晚穿越风雪交加的沙漠画面。尽管环境恶劣至极,士兵们的斗志却异常高昂。诗人用了特别的手法,通过描绘边境特有的严峻自然环境,比如怒吼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来反衬出战士们不怕艰难、忠诚勇敢的精神面貌。也运用比喻和夸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震撼和激情。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诗的开篇,风成了主角。走马川、雪海边,都是他们即将穿越的险地。黄沙漫天,仿佛与天相连,形象地勾勒出沙漠风暴的威力。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到了夜晚,风声更加肆虐,大如斗的石头被吹得满地跑,进一步凸显了环境的恶劣。通过这些描述,一个混沌而危机四伏的战场背景被生动展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正当草黄马肥,匈奴趁机来袭,烽火狼烟四起,但唐军早已严阵以待。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这里描写了将军夜不卸甲,士兵们在漆黑中默默行军,兵器碰撞的细节,以及严寒中战马汗水瞬间成冰的场景,都体现了军队的纪律严明和战士们的坚韧不拔。连起草战书的墨水都冻成了冰,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出军队在极端条件下仍保持的高昂士气和战斗准备。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的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暗示敌人在如此英勇的军队面前定会闻风丧胆,胜利指日可待。
整首诗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豪迈的气概,而这一切都基于诗人亲身经历的边疆生活,使得诗歌既有奇幻色彩又不失真实感。此外,诗的韵律紧凑,频繁换韵,读起来节奏感强烈,如同一首激昂的进行曲,令人振奋。
图 | 插画来自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