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
大河支流
大河是常熟市尚湖镇的一条河流,它东南接望虞河,西北通锡北运河,北边一条支流连张家港,该支流与大河交界处往东南是一大片水域,就像一个长条形的湖泊,这个类似湖泊的水域的北边的地方名称也叫大河,现在是村,由原大河村、裕丰村、晏巷村在1999年合并而成。但是笔者发现其老街上还留存的门牌号是“大河市镇”,可见历史上大河曾经是一个市镇。
大河市镇门牌号
去大河村先导航到村委会,沿苏虞张公路到泰和路再转到冶压线西侧的一条路,很快就到了村委会,因是假期,村委会静悄悄的,但大门开着,于是直接开进去,停好车,下车四周转悠,发现大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也在这里办公,院子里还有许多宣传栏,里面有大河村的党务、政务、财务的公开信息,还有“三基三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笔者正在专心观看时,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请问您找谁?”笔者扭头回望,发现村委会门口站着一位戴眼镜的女同志,应该是村委会的值班人员,于是笔者赶紧走过去,跟她简要说明自己的来意,并问她大河村有没有现存的古建老街可看。
大河村党群服务中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
政务公开栏
“三基三主”建设情况公示
她沉吟了一下道:“老街有的,在街道那边,有老房子,也有现代的房子,你可以去看看。”笔者听了很是意外,忙问去老街的路怎么走?她边比划边跟我说了老街的方位。笔者听清楚后,就向她表示感谢,然后驱车前往。
体育设施布点图示
从泰和路再转到冶压线,这就是大河村的街道了,街道上的建筑都是现代建筑,这些建筑营造出来的氛围,给人有穿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冶压线沿街建筑1
冶压线沿街建筑2
冶压线沿街建筑3
冶压线沿街建筑4
笔者在常熟农商银行的门前停车位停好车,顺着街道往南走,到一个公交站台,再往东,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大河老街的标志,刚开始段的门牌号是河沿郎,建筑有像是新建的气派的楼房,也有低矮的砖瓦平房。
常熟农商银行
公交站台
大河老街标志
河沿郎11号门牌
新建楼房
砖瓦平房
义庄桥遗址
义庄桥53号门牌
北巷门162号门牌
再往前门牌号有义庄桥、井堂头、北巷门等,老街上的建筑呈现年代多样、样式丰富的特征,其楼房既有新建的洋气的三楼三底、二楼二底的楼房,也有外墙贴马赛克瓷砖的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楼房,也有建于二十一世纪之交的楼房,还有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木结构的商业铺面式的楼房;平房也是如此,既有木构的老式房子,也有砖瓦结构的房子,还有水泥房子,甚至还有集装箱式房子,真是从清代到现在各个年代的房子都有,很有特色。
老街楼房1
老街楼房2
老街楼房3
老街楼房4
老街楼房5
老街平房1
老街平房2
老街平房3
老街平房4
老街平房5
老街平房6
老街平房7
老街平房8
老街走到底就是大河的支流边,顺着支流往前看,发现在支流和泰和路的交界处有一座富丽堂皇、规模较大的寺庙,于是前去一探究竟。
远望泰和寺
泰和寺位于泰和路的北侧,支流的东岸,规模很大,气势恢弘,但看上去像是新建的,进去一看,果然,有些建筑还刚刚建好,中间轴线上是玉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边是观音殿和珈蓝殿,西边是地藏殿、财神殿、祖师殿、神庙和洗心亭,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建筑。
泰和寺大门
天王殿
观音殿
藏经楼
大雄宝殿
地藏殿
财神殿
祖师殿
寺庙一角
在泰和寺的一份简介上,笔者发现,该寺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当地人范氏所建,原名泰和庵,因庵内有观音殿,所以又称观音堂。泰和庵原来是在老街上的,1999年才移建于此。想不到这座寺庙已有500年的历史。
泰和寺简介
泰和寺原来是在老街上的,那么很明显大河集市的形成与这个寺庙有关,是典型的“因寺成市”模式,历史上因寺庙的定期活动吸引四方信众,围着寺庙自发形成贸易场所,贸易场所不断发展,后来就形成集市,称大河市。据泰和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每月逢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是大河老街集市日,这个传统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是龙舟节。到时,周边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市百姓都要来赶节,商贾云集、贸易兴旺。现在,大河菜场前的空地上还留出一大片区域,供经营户摆摊经销。遇上节假日,人流如织,不亚于大型商场展销会。这是延续了历史上的“赶集”传统。
老街一景
那么大河集市形成于何时呢?从方志史料上来看,应该是形成于清代,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常昭合志》记载:“太和镇(即大河)在张姆桥(即张墓桥)塘西北,旧属感化乡,距城十八里,街三道,居民约三百户,丁口千余,范姓为多。有东岳庙、城隍庙、总管庙……”可见,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大河的非农居民已经有300户了,所以已经是“市”了,所以大河成市的年代应该是在晚清。
老街
走访大河老街,让笔者动容的是,老街上几乎每一幢像样的建筑的门前、墙上都有精神文明宣传的内容,既有传统的尊老爱幼、孝亲助邻、品德修养,也有现代的时代新风、红色教育,等等,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使居民潜移默化,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提升精神境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好的体现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涵养。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保健提示
“关爱未成年人”宣传招贴
家风家训
环保宣传招贴
红色教育宣传
文/王为国
摄影/王为国
编辑/王为国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