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园虽小,但布局巧妙,园景丰富且层次多,曲折游廊功不可没。但谁却知曲折游廊在潜意识中却是思维在行进中的对抗,反复,改变思路,自相矛盾…,一点儿也没有通畅之意。这点我在链接这个园子的能量(仅平面图)时,就深有体会。反倒是有意识地跳出了这个能量场域,思路才清明过来。
园子由中心的一座小桥一分为二,北半园地面平坦,多群居性空间,比如主厅“留云山房”,面水轩“涤我尘襟”等,代表园主心中的社交生活;而南半园则有假山坐阵,能量突然起势,下有山洞,上有“待月亭”,更有山野气息,也接近心中真实的自我。内在真实的自我与在社交中带着面具的“我”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妥帖地安放这两个“我”?思维行进过程中的矛盾对抗转折反复也自然不难理解。
“待月亭”之所以显得“高”,是南北两半园“阴阳”能量纠缠后,与“留云山房”的“平”比较所得。我本是独立圆满的湖面,被外境投射过来的二元对立能量剧本绑架,自动对号入座进入了“待月亭”,或“留云山房”,反而信以为真。比如:他人对你的攻击,你信以为真,自动进入了被攻击侮辱的那个角色,能量就在与对方阴阳纠缠合一的过程中消耗殆尽。而如果在这种投射过来的“攻击”与“被攻击”的潜意识剧本显前时,在湖面心镜中观见此剧本模式,知三维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镜上投影的结晶,那当你观见这样的剧本时就会把湖面的影像删除。
畅园虽美,但“畅”之能量,并非来自人为建筑(潜意识拓扑),而是湖中的锦鲤:观其开心自在,随心所欲,阻塞前行的思维也自然得到治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游廊路线中有着如此多亭子的原因吧:只有停下来观心,观见心镜中被外界舆论所左右的思绪时,才能及时拒收对方发来的一条限制性指令,才能链接心中的源头,向外输出水中鱼儿一般自由畅快的能量,跳出外境限制,用心绘出自己的三维实相。
畅园园主,民国政法学家、大律师潘承锷在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后,被邀请担任的伪江苏省省长。他谎称病中风卧床不起,甚至导致了肌肉萎缩,从此竟真的无法起床。我想他心中是否真的把自己放在了那个被对立面“高亭”压迫的角色上,至此被外境赋予的剧本所控?而把园子取名为“畅”,恰恰是真如自性对其潜意识的呐喊啊~
南北半园都是我,虚和实也都是我,高低自如,虚实随心,我拥有掌控自己世界的绝对主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浮生杂志公众号 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