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决赛今天结束,美国名将陈巍赢得金牌。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是在这场比赛中我们看到了各种突破和挑战:

中国男子单人滑选手金博洋虽未拿到奖牌,但他创造个人赛季最高分,“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备受期待的羽生结弦,虽然无缘三连冠,但他选择在奥运赛场上挑战自我的精神,仍然令人尊敬……

花滑运动员让我们感受到:花样滑冰不仅是一项运动比赛,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看着运动员旋转、跳跃,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在欣赏“冰上起舞”的同时,不禁发问:“为什么这些花滑运动员,转那么多圈也不晕?而我转两圈就走不了直线了?”今天小荷医典就带你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转就晕、转后更晕,其实是耳内器官在作祟

在讲清楚花滑运动员为啥怎么转都不晕之前,咱们要先了解另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为啥咱普通人一转就晕?

可能你想不到,事实上,这件事和耳朵关系匪浅。耳中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叫做「前庭」,每侧前庭中还有三个「半规管」——这玩意长得有点像通心粉。

嗯,这个通心粉,oh不,半规管,连带着前庭,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人体更好地感知旋转,对运动和平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图源:小荷医典)

而在半规管中呢,含有淋巴液,随着角度的改变,淋巴液发生流动,纤毛随着流动方向运动,从而刺激感受器,来维持平衡,而这种纤毛恰好充当了传感器的作用,同时也是造成咱们一动就晕的“罪魁祸首”。

当人体原地旋转的时候呢,半规管中的液体也会跟着旋转节奏动起来,附着在表面上的绒毛也没法独善其身,也就跟着来回晃。这种晃动的频率、方向也会顺着前庭,经由神经细胞然后传递到大脑,大脑这个时候就会了解到:这人现在正在转圈。传感器的工作就会发生紊乱,逐渐失去对方向的感知,于是,你就晕了。

而当你停止转圈的时候,理论上液体上的绒毛也该停止转动了吧?但它的反应偏偏慢半拍,喜滋滋地在那自嗨地同时也不忘继续通过前庭给大脑下达命令:

接着奏乐、接着舞。

这个时候大脑就该纳闷了,半规管的绒毛告诉我要继续转,你身体怎么就不转了呢?

在这种矛盾之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脑晕了、你更晕了

这也能解释为啥有的小伙伴明明转的时候没那么晕,一停下来晕的反而更厉害。

(图源:图虫创意)

那为啥花滑运动员怎么转都不晕呢?

其实原理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习惯了

陈巍夺得花滑男单金牌,花滑选手为何“百转不晕”?

当然,在医学上来说,这种现象有正儿八经的学术名词,叫做:「前庭习服」——指的就是前庭系统由于受到一系列相同的刺激,表现出反应性逐渐降低或衰减的现象。

展开讲讲,就是每位花滑运动员,他们都经历了大量科学规范性训练,也有专门针对前庭器官的训练方式,有的甚至需要器械辅助。

像是陆地空转训练只需在训练场地划一条线,运动员保持双手侧平举姿势,在不偏离线痕的情况下进行平转,并反复练习。也有运动员借助类似转椅的器械,站在上面受训。

总之,在如此专业、系统、频繁的训练之下,前庭经常性接受这种强刺激,久而久之,它就没这么敏感了。所以运动员们在进行快速运动时不再感觉眩晕,也不出现剧烈的前庭反应。

(图源:图虫创意)

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在芭蕾舞演员、飞行员等特殊职业人群的身上。

可遗憾的是,这种训练效果并不会一劳永逸,「前庭习服」仅会保持一段时间,但不会保持终生。

养成的前庭习服,如果一段时间后如不巩固,就会逐渐消退。而各种前庭反应的适应消退速度和程度也各有不同。研究表明,前庭习服形成后5~7天可出现消退,经过系统锻炼,习服至多可保持4个月。

要着重指出一个现象,即已形成的前庭习服并多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如突然出现前庭失习服现象,称第二次失习服。发生再次失适应的人,再次形成习服往往非常困难,有时完全失败。

每位花滑运动员在场上绽放身姿的背后,都要经历无数次眩晕才能取得如斯成就。无论是站在场上的哪一位,都值得掌声与喝彩。

#陈巍花滑男单夺冠 选手为何百转不晕#

医学编辑:张晓曦

内容运营:Duffy

医学审核:李春风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