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东: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向东时间》,好久没有直播了,今天也是特别的激动,邀请了一位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嘉宾。
这位嘉宾在我心中有两个标签:一是妙语连珠、直击本质,说话特别有味道;二是其著作立意深远、每每号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引领市场潮流。这位就是我身边,近几年《王志纲论战略》和《格局》这两本畅销书的作者,智纲智库的创始人——王志纲先生。
陈向东:下面有请王志纲先生给大家打个招呼,做下自我介绍。
王志纲:大家好,我是王志纲,今天晚上也是非常高兴在陈老师的直播间和大家促膝谈心,秉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畅所欲言。
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
陈向东:王老师您是著名的战略咨询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您也是畅销书作家,我平时特别喜欢读书,每每有新书上市都会让不同领域的朋友给我推荐。
您2021年出版的《王志纲论战略》,我觉得和其他战略理论书籍还不太一样,一般人写《战略》要么是“五看三定”(战略分析模型),要么是怎么样去寻找机会等诸如此类术及工具性的东西,您当时著这本《战略》是怎么考量和切入的?
王志纲: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我们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不是“一般”,您说的是一般现象,当然这个“不一般”不是自己表扬自己,说实话,《王志纲论战略》是意外受孕之作。
我们平时很忙,城市区域战略、“四新”(新基建、新能源、新制造、新消费)、“大出海”很多项目堆在案头,基本没什么时间好好坐下来著书,恰好遇到疫情,在家里没事做,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善于把不利变有利,把坏事变好事”。
因此就在疫情期间,我调动了整个智库的骨干,耗时三年,结合我们30年给各行业、城市区域做战略,打了上千场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充分研究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和美欧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由我提笔总撰,付梓之作。
这书主要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部分构成。很多人认为拍个脑袋,出个点子就是战略,其实这不是战略,顶多算得上“抖机灵”罢了。
战略是个系统工程,就是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而“做正确的事”属于认识论,“正确地做事”属于方法论,打通两者的正确思维就是实践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既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对方法的认识;“行”既是对方法的推行,也是对认知的践行。
当然,这也得感谢我们中国最优秀的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天天追着我,所以很多事情还得“逼”,没有编辑团队一直地逼,《战略》这本书也很难面世。
陈向东:您说《战略》是您们打了上千场战役,团队协力之作,说明您很谦逊。您是什么时候有这样的认知,形成这种独特见自己的能力,在团队内部达成共识,使团队能同频共振提供服务的?
王志纲:这里我讲个小故事可能听起来也会更生动些,这本书要交稿的时候,我和出版社总编有一场对话。
我问到:“根据你出版的经验,这本书发行的话,能卖多少?”总编想了想说:“一万本吧,王老师”。
我听了就比较生气,好不容易花了三年时间精力投入,动用了这么多人,也把毕生所学给贡献了出来,才一万本,有意义吗?
总编遂即又把话抢过去:“王老师啊,不在这个行当您不知道,一万册对于理论书籍来说已经是畅销书了”,随即我就跟他们打了个赌:“这本书至少十万册以上”,果然一年之后他们提着蛋糕来庆祝新书大卖超过十万册,随行总编说“王老师,您这预判真是颠覆性的!”
回过头来,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的预判,归根结底还是职业使然,当然这也是战略,在于“预见”和对大势的把握。
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一直在跟着西方的屁股跑,言必称希腊,从德鲁克到特劳特,思想复制、产业模仿、模式照搬,都在后面跟跑,这个在一定阶段和历史时期是正确而有必要的。
走到今天,该模仿、抄袭的已经饱和,从传统的跟跑、并跑,甚至到部分领域的领跑,中国已经步入“无人区”,但是回头一看,实践和理论全是舶来品,一本能代言东方战略,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理论体系呼之欲出,集智纲智库三十年上千场战役实践和理论总结的《论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24年“第十一届智纲智库大会”,王志纲老师发表《穿越无人区》的主题演讲
至于您提到的“团队同频”,这其实是企业文化的问题。我们是智库,我常说:是公司又不是公司。
说我们是公司,必须以市场化的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通过一场场战役奠定了我们今天的江湖地位,寻求员工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既不是公司,三十年来,我们从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价值和影响力最大化,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像写书这样“高射炮打蚊子”,无利可图的事那就没人干了。
再者,企业是做不大不做,我们是做大则不做;企业是不熟不做,我们是熟则不做。只有熟,企业才能不断地复制克隆和裂变,三十年来我们一直“非新勿扰”,在引领市场潮流上勇攀一个接一个珠穆朗玛峰,谈到写书,我们那些员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计其得,饱和投入。
陈向东:《论战略》封皮上有这样一句话:“战略就是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出这本书您觉得是智纲智库的重大抉择吗?或者这本书对智库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王志纲:原来我们在业内其实很有影响,也都一直没做广告,三十年来始终处于客户来找我们的卖方市场,中国前十的首富里面至少有一大半也是我们服务过的客户,行业属性原因,基本都没有过多的对外宣传和张扬,反而是这本书破壁了。
刚出版的时候,读者一片哗然:“原来很多企业,包括西安、成都、重庆在内的很多中国重要城市在关键阶段都是你们幕后推手”。但您要说这本书对智纲智库起到什么推动作用,我觉得根本的目的不是宣传,而是知行合一,智库这三十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终于用一本书、一部理论把它呈现出来了,也填补了中国没有根植于本土市场化战略的空缺。其次才是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我们。
陈向东:您刚才说到智纲智库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熟则不做,做大则不做,这样的战略确实和一般的企业机构还不太一样,您是什么时间产生并找到自己不同定位的?
王志纲:就像《格局》这本书里面跟大家掏心谈的一样,没有人是天才,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都是不断的在人生的探索过程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个人认识自己很重要。
中国有句老话;“自知自明”,这个成语其实源于“知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有很多优秀的人,为什么终其一辈子都不成功,关键在于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如果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分享经验的话,两句话:
第一,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在这个社会和市场,只有你鹤立鸡群,有长处,别人才尊重你这个长处,从而尊重你这个人。
第二,你这辈子想要什么?或者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就三个自由: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和思想自由。
这几十年下来,其实我很清楚,我是一个不善管理,对生活和物质要求不高的人,对幸福也有一套自我的界定标准和理解逻辑。
关于人生的活法我用“三个动物”来划分:圈养动物、放养动物和野生动物。
圈养动物:很多人穷其一生,挤破脑袋地往体制里走,当然当个领导干部也很了不起,但往往很多时候也是有局限的,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管中窥豹,只看到“圈里面”的事,最后行与不行任凭领导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不服不行”,一味想着向上奉迎,具备极强的依附性。
放养动物: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带个“红帽子”,看起来左右逢源,但是这种活法也长不了的。
野生动物:通过市场经济来呈现自己、释放自己、成就自己,比如您就是纯粹的野生动物。
而我从社科院、新华社记者到下海创办智纲智库,三十年始终如一地从事战略咨询,三种活法我都经历过,所以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和立体感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尽管和别人不太一样,始终坚守一个底层逻辑:“不是要善于捕捉机遇,而是要学会拒绝诱惑”,之所以走到今天也是一路靠拒绝诱惑来的。
讲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2010年,有关机构希望智纲智库上市,为“知识经济”起到示范效应。
如果当时智纲智库上市,就要为市值负责,要为股东负责,就必须改弦易辙,把规模做大,把市盈率做高,这是股东的要求。但钱来得一容易,本来员工都勤勤勉勉,踏踏实实工作的,一旦经不住诱惑狂飙猛进,纷纷追求速度和规模,赚快钱去了,人浮于事、人心浮动,“三天”不到,这个智库就垮塌了,它是两种逻辑。
陈向东:我要反驳一下,第一个我觉得在不同的领域里边只要用心做的话都有可能做出成就;第二上市和非上市,得分情况和看行业,你像我们做科技创新企业的,大量的科研投入,你完全靠自有资金,是没法做的,如果想推动革命,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王志纲:这里面我先稍微解释一下,没有贬低任何一种活法或上市的意思。
就像您们能够让这么多年轻的孩子就业,在做很多教书育人事业的同时,还能给国家上这么多税,意义非同一般,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回到本题上来,我太知道我的短板和要害了。
我这个人生性懒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让我去管理人,别说像你们上万人,100人管理起来我都会觉得很辛苦。
你知道我是怎么管理人的吗?礼治君子、法治小人、无为而治治圣人,我希望我们的员工都是“圣人”。天下哪有圣人?,也因此吃过很多亏,三十年走下来也终于做到了无为而治。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塑造,形成这种价值观以后,最后自己管自己,像我们很多骨干都是博士,跟了我20多年,打了几百上千场战争,百分之一二的人筛选出来的,精神、道德、能力都具备,当他们成了模具和典范以后,哥哥带弟弟,弟弟带妹妹,这样带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大的,北上广深成都五个战略中心,我们总的就100来人。
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基因和土壤之后,日常偷奸耍滑的事情就少了,最后派出去打仗的时候,很多客户都在表扬智纲智库的员工:第一有能力;第二勤奋;第三非常的干净。
很多员工在智纲智库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获得了精神自由和尊重,也过上了体面生活,实现财务自由,这就是我的管理方式,原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但是我把它走通了。知识管理跟企业管理不太一样,我们是特例,不值得推广,因为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如果都学习我们,那就麻烦了。
什么是“老板”?
陈向东: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向东时间》,今天和我对谈的是王志纲老师,带了一本他的新书《格局》,这本书特别值得一读。
在出版之前我就拿到了样书,读完特别的激动,出版后第一时间也推荐给了我的女儿,王志纲老师从他自己的格局修炼之路讲起,到怎么观局?怎么成事?最后到修心,实现知行合一的化境。
刚刚王志纲老师讲了一个观点,中间我也提出一个不同的“挑战性”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短处,王老师说他的短处是不善于管理,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智库文化和价值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应该清晰地知道自我的长处是什么?短板在哪里?组织真正使命,真正愿景是什么?然后怎么调动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往前走,不断推进和饱和式投入,最终实现成功。
我这人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先读目录大纲,然后在从中选取一些经典的章节来读,整体觉得不错才会选择通读,读《论战略》的时候本质上感觉它也是一种“格局”,再读《格局》的时候,从某种视角上看它也是一部人生的战略。
您能不能讲讲您人生的经历,有哪些成功或遗憾的事情,在每个阶段是怎样转换成自我人生战略,最后不断修炼形成今天“大格局”的?面向未来10年、20年您的战略是什么?
王志纲:陈老师问得很好,这个话题特别适合跟青年朋友们一块交流,这次到陈老师直播间对话,也是承蒙出版社牵线。
我一般很少参加这种活动的,只参加过两次,一次是俞敏洪,也是为了“卖书”去的,还有就是您的这次。其实来之前我把您的书翻了一下,因为得了解我们今天的主持人和“高途”,职业使然,后来发现您有个很大的特点。
高途起步很晚,才五六年时间,走得非常顺当,这个除了我们讲客观的东西,所谓的天时以外,其实还是自身对一个问题和道路的认知以及自我能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同时也是学习能力跟自己主观天分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在纽交所迅速上市,反应和表现都不错,这点是走对了。
回到我自己来讲,《格局》这本书我把自己打开,掏心窝地给读者抖露了很多东西,这也是特别打动大家的原因,有的人说这是一本思想自传。其实我们这代人跟现在可能很多听众都不太一样,我是50(1950年)后,现在60、70、80、90、00都进入了职场,也就是五代人了。
现在很多90、00后,以为我们国家一直是这么美好和幸福的,殊不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吃饱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要求,政治运动不断,我们就是从那个年代的苦难中走出来的。
陈向东:我是农村的孩子,小时候填不饱肚子,就用野菜充饥,有次肚里生虫。
今天给很多孩子讲那段苦难岁月,他们很难理解和体会其中的苦楚,也感受不到过往的那种贫穷。确实,过去几十年中国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大时代。
王志纲:我在新华社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影响很大,其中有段话,变成了当时的一个金句:“我们都是苦难中走过来的,但是苦难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常常是磨砺自己的一个宝藏;对于懦弱的人来说,却是一种苦难的深渊,同样是面对苦难,你怎么对待它?往往成了人生际遇的一个分水岭。”
人生苦短,我小时候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一辈子生命的长度就这么长,怎么拓展生命的宽度?怎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那唯一的方式只有一个— —不重复。所以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秉承这个态度。
从事战略咨询到现在,30年来经历了很多东西,为什么选择这个挑战性很强的行业,因为每一个委托的项目都完全不一样,按照你们的说法,叫非标产品,只有非标产品才能激起我的激情,常规产品我毫无兴趣。
一路走过来,我的经历很复杂,在小时候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苦于没有选择,你再努力也没用,也没有机会。
我印象特别深。20来岁的时候,中学毕业要走向社会,我家庭条件还不错,父亲是个县城里面的中学校长,就在王阳明悟道的水西,当时没有任何选择。
第一,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社会也基本停摆了长达十年,不招一个工人,没有体制外,没有什么个体户,只有体制内,要是体制内不招人,意味着你就没饭吃。
第二,我想当兵也不行,在当时看来,因为你爹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在那个时代,是不能当兵的;第三,我想考大学也不行,大学实行推荐制,只有工农兵才能上,也轮不到我,社会的路都被堵死了。最后怎么办呢?我就想“另辟蹊径”找出路。
当时我的篮球打得非常好,在当地很有名,后来还成了少体校的女篮教练,训练出来的队员们打遍半个县基本无对手,到今天为止,他们还很感激我,很多人因此通过特招改变了命运。
我还是一个很出色的笔杆子,中国体育报的特约通讯员,写的很多文章经常被体育报征用,但是,还是没有迎来工作的坦途,在那个时候才知道绝望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是选择太多,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什么我们这代人非常感激邓公(邓小平)呢?因为邓公给了我们选择出路和起点公平的机会。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从此可以考大学了,上了大学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我有感写了一篇文章《邓公的遗产》,以我的经历来感怀邓小平,没想到影响很大,上千万的点击量,每年邓公诞辰的时候,这篇文章都会被翻出来,因为太真实了,是我们这代人的过往。
最后一句话总结:我们这代人真的是赶上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经历了非常大的苦难,也看到了整个中国的曙光,经历、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关键进程的蓬勃浪潮,最后我们在改变了国家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这些经历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书把它记载下来,这也是我写书的动力,特别是《格局》这本书,基本上把这些真实经历都揉到里面了。
很多读者读完以后跟我说很适合给他们的孩子读,所以很多父母读完以后也推荐给了孩子;大学生也给我写留言,反馈了很多,一本书,能打通三代人,这个目前还算不多,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陈向东:您说苦难可能对于强者而言是个巨大的宝藏和机会,在您身陷囹圄的时候您是怎么战胜苦难成就不同人生的?
您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以选择的机会和流动的自由,这是您对过去几十年的判断,我想问未来十年、二十年您是怎样定义您人生战略的?
王志纲:孔老夫子有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无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正好今年进入了70岁,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什么意思呢?从道德观和价值观角度,自己要会管理好自己,但是从心所欲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那你要问我怎么办?很简单,我干到90岁。
因为战略咨询这个行当跟老中医一样,越老越值钱,也许我的身份会改变,可能是顾问,但是作为老中医,我还是要坐堂问诊,因为如果不接触现实生活,我会觉得生命失去了动力和源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支撑,我今天的活法很多同龄人都非常羡慕。
前不久见了很多老同学,一坐下来,感慨万千,他们60岁就退休了,全部在家里面带孙子,一问到外面的世界,茶杯外的风波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呢?每天都要回答现实生活里面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都在接触大量全新的问题。
我有句话在企业界流传很广:“三生有幸,共享未来”,生活要丰富多彩,生命要饱满而有价值,生意只是顺带的结果,生活、生命、生意高度统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都不能落下。
现在很多企业家终于活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只有生意,那穷得只剩钱这不值得称道。今天中国很多土豪光有钱,现在我带着他们,包括我这次出国带着几十个土豪出去,都是董事长级的,让他们重新懂得生活,当了董事长,要留机会让年轻人多干,什么叫董事长?什么叫老板?不就是“看方向,搭平台,选人才,做服务”嘛!
做服务如果你不能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你怎么去做好服务?怎么去指导人家干事?整天围着一亩三分地,跟“司机抢方向盘”,跟总经理争事权,这是最愚蠢的董事长和最愚蠢的老板。
今天为什么很多五六十岁老板愿意全世界地跟着我走,“三生有幸”,他才明白这道理,所以这叫做减法,很多人只会做加法,不断地折腾自己,他不知道真正的大学问还是做减法。
陈向东:那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懂得生活、生命、生意之间的平衡关系?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减法的?
王志纲:这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自身的实践本身就是这样的,以此来要求自己所有的业务。
比如我下海的时候委托我的所有老板都会打听我王某人的喜好,最后,他们发现,第一个王某人“吃喝嫖赌”这方面是不太在意,也不会做的,但是,高尔夫、美食、酒店这“三大件”必须要有。
一定要有个性和特点,老板一旦开始打听,说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选择了,如果是最好的季节,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知己,三者具备了我就接这个业务,接这个业务以后先把”三生有幸”解决完,整个过程他得陪着你,最后的结果在润物细无声中,你也把他改造了。
所以我们这几十年来下来,你问问这些所有跟我合作过的老板,哪一个没陪我打过球?哪一个不是在“三生有幸”的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问题的解决和业务的突破,因为你是卖方市场,他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不跟他合作。
我经常跟我们的员工们讲,这行当有个特点,就像农业生产一样,有丰年和欠年,这个世界你不能够成天想着就找生意,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市场部、客户部、公关部,都是等着人家自己找上门来的,真正的优秀的企业家,他会自己会找上门来,他来“问道”,如果你是卖方市场,你选客户,这时候主动权就在你了。顺带也就把“三生有幸”解决了,当我把“三生有幸”解决了,形成坚守和实践,也就让更多的人来开始了“三生有幸”,慢慢知行合一,就成理论了嘛。
“格局”是可以修炼的
陈向东:您认为“格局”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这个问题,特别想好好跟年轻人交流一下。格局是有先天的,但最终的格局是靠后天的修炼形成的,举个例子吧:
小时候我的确是有原始格局的人,比较大度,所以被称为孩子王,大家都愿意跟我一起玩,孩子们一起“偷个桃子”,“偷个苹果”我都给大家平分,然后就说是掏个鸟窝,到农民家田地里面摘玉米,这些也都是跟着我走,我都是平均主义,这叫做原始格局。
但这个原始格局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继续放任它的话,他就是个“破落户”,我在生活里面遇到很多人,就是保持这种原始格局,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很慷慨大气,最后债台高筑,因为他漏风漏水,“死撑面子”,最后的结果信用全部丧失,这种格局没有意义。
但有的人天生就很拘谨,很孤寒,很抠门。
“原来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印象特别深,每一次讲话他像马克思一样滔滔不绝,但他有个毛病,喜欢抽烟,从来自己也不买烟,一要抽烟就找别人要,抽到得意的时候,别人在听着他讲演,甚至把人家的烟也给拿过来,抽完直接放在口袋里面,最后被偷走烟的人看他在那个的地方还在滔滔不绝,豪言壮语,也不好意思要,到最后再给他说:’哎,大哥,那烟是我的,你抽了多少支无所谓,但要还我啊’,他随口反过来说人家没格局,搞得这个人简直不知道是对还是错”。后来这个老兄一辈子越活越糟糕,晚年也比较可怜,就不谈他了,这个其实也不叫格局。
那格局指的是什么呢?有的人天生“度量”比较大,有的人“度量”比较小,有这样的差异性存在,但度量大,一味放肆的话,它是一种原始格局,如果意识不到,不自我修炼、引导的话,最后的结果,这辈子也是走不通的。
真正的“格局”是可以修炼的,我经常跟年轻人讲,衡量“格局”只有一句话,特别在职场里面,不要埋怨客观环境,要学会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喜欢你、让别人离不开你,接受你才有机会展示自己,喜欢你才有足够大的舞台,最后离不开你,方能独当一面,成就一番事业。这是衡量格局最简单的一个工具。
陈向东:您说的这三点和我们高途对人才的理解很像,我经常在内部说人生应该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让别人看到你,如果都看不到你就永远没有机会为别人服务或影响到别人;第二,让别人喜欢你,喜欢他就会和你产生交往和合作;第三,让别人信任你,如果信任你,他就愿意把事情交代给你,也会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第四,也是更高层次的,让别人爱上你,这样如果是异性的话,小则成为男女朋友,更进一步则有可能组成家庭;最高层次是让别人疼爱你,这时候就已经上升到情感层面了,这种往往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
我记得2011年10月,收到一则乔布斯去世的消息,在家里面直接哭了,当时老婆一脸诧异,神情严肃地骂我“神经病”,其实她很难理解,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你困顿迷茫的时候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力量,这已经上升到情感共鸣层面了,也是疼爱的一种表现。
后来我在定义高途教育理念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公式:“(点燃兴趣+培养习惯+塑造人格)的’爱’次方”也就是这么来的。
我所理解的“格局”,狭隘地来说,“格”我认为是一个人的人格,“格局”连起来就是一个人面对变化、面临困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精神和所释放出来韧性的强度,“凡事皆利于我和怨天尤人显然两种格局。
我读您写的《格局》其实感触很深,第一章写了您的“格局”修炼之路,翻开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您人生的每个阶段经历了哪些事,然后您是怎样一步步看待和解决这些事的,最后形成您审视这个世界独特的方法和构成您的“格局”的。
当然,这本书核心点认为“格局”有先天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后天不断修炼获得的,书中提到您的父亲是中学老师,您也从小生活在王阳明悟道的水西地区,这些人和事是怎样一步步塑造您的格局的?在我们直播间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从小的“格局塑造您怎么看?
王志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您表现最甚,您说的这五个阶段(人生的五个阶段)其实和我说的“三个层面”异曲同工。
回到您问的这个问题。家学、家风、家教很重要,其实我真实上学只到了四年级,四年级以后就迎来“文化大革命”,教学活动就取消了,为什么恢复高考以后还能一步到位考上名牌大学?这和我父亲的言传身教、家风家教这些环境有关。
我家还有一位姑姑,一辈子对我影响也很大,用贵州方言我们叫“嬢嬢”,我爸爸的姐姐,一辈子没嫁人,很善良的一位老人,从小把我们带大,掌握一手拿手厨艺,其做的饭菜之好吃,现在十里八乡都还很怀念,我也一直再寻找这种感觉,但是都成“非遗”失传了,我一辈子这么爱吃,成了一个嘴尝世界的“美食家”也是她影响的。
我姑姑没什么文化,但是很多看似朴素的话语对我影响很大,比如说:“吃人三餐,还人一席”;“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喜儿不孝,喜狗上灶”;“不打不成人,黄金棍下出好人”;“热来別挡别人的风,冷来別遮别人的火”。
看似都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俗语,从做人、处事、家庭教育涵盖了方方面面,人生的哲学往往就藏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和道理之中,这些都很好的塑造了我,构成了我原始格局的一部分。
陈向东:看来您姑姑对您影响特别大,讲到您姑姑的时候我看您眼角都湿润了。
整场对话,我抓到一个关键词— —“美食家”,您说您是一位美食家,基本吃遍了全国和全世界的美食,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您是在找寻一种“爱”,一种小时候姑姑留下来,烙印在生命中的那种“爱”和感觉,因为爱是光,爱越大光芒也就越大,照亮自己前行的同时,也照亮了越来越多的人,爱也是“格局”的一部分。
王志纲:那有可能,确实生命中有那么一位重要的人。
陈向东:我看《格局》这本书的架构也很有意思,第一部分讲您的格局修炼之路,第二部分“观局”,第三部分“成事”,最后一个章节“修心”。
您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先是“局”,再是“事”儿,最后才是“己心”呢?
王志纲:《格局》这本书是写给有需要的人读的,它不是一种自我的卖弄,和我2021年出版的《王志纲论战略》互为姊妹篇。
有一个上千亿规模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家读完《格局》以后给我留言,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格局》是心法,《论战略》是兵法,只有把两者打通以后才能’双剑合璧’,实现指数级的放大效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儿来的?他看完之后恍然大悟,一下子买了几千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员工阅读。
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不是想着就格局而谈格局,而是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的是经世致用的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打通,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最后格局打开以后才能在有限的人生里面,获得无限的生命价值。
陈向东:现实生活或者职场之中有些人格局可能比较大,有些人格局比较小,不同格局的人怎么能更好相处?
王志纲:这是一个磨合的问题。
通常格局大的人如果当领导的话,他能够包容别人,就像“母鸡带小鸡一样”,带着大家前进。如果格局小的人当领导,往往不能够识人、用人、发现人和培养人,在小范围内掀起斗争和内耗,得不偿失。
“点、线、面、体”量人生,认知决定格局。我把人的认知分为:点、线、面、体四个层面,格局的修炼过程也是这四个层次不断升维的过程。
往往在点上思考的人,职业选择上抓住一个专业/行当做深就好了;线上思考的人如果在工厂里面,可以做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慢慢有了领导的这种萌芽和意识;面上思考的人基本可以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最难的是站在体上思考,立体、复合地看待人生和世界,这四个层面也就是“自用之才”和“备用之才”的区别。
至于不同格局的人怎么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定位就好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最怕的就是“错位”。
陈向东:刚才您说格局的修炼是从点、线、面到体,这点我深有感触。
我们人生不同阶段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至暗时刻可能都是一个点,战胜它,跨过去以后所获得的成长或者“经验值”,日积月累可能就慢慢串成了线;在“线”这个层面你作为一个“枢纽”,利用自己的能力或长处把更多的人协同进来,这时候就“聚线成面”。
“面”上又涉及不同维度的分工和协作,这时候交织的社会网络更大、更广、更复杂,需要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最后,从“面”上跳出来,灰度也好,妥协也罢,不断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和谐或平衡状态。
当然,把王老师刚才说的“点、线、面、体”认识论再重新捋了一遍。我想这就是您说的格局。
陈向东:现在我们直播间有很多年轻人,关于城市选择和未来城市发展您是怎么看的?
王志纲:这个我们最有发言权,30年来基本也是紧跟整个中国发展节奏往前走的。
2001年到2020年,这2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高速井喷时期,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从百分之三十多飙升到现在的近70%,几亿人进城上楼,这在人类历史和全世界的城市化浪潮之中都是很罕见的,后还有没有来者我不知道,反正前无古人。
期间我也出版了很多理论著作,《城市中国》也是首次提出了“城市经营”和“城市运营商”这两个概念。城市发展除了要规划设计之外还有“找魂”,找到这个城市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的制高点。
这几十年来从沿海、沿江(长江)、沿边、沿线(八纵八横铁路沿线)我们也是基本参与了整个中国重要城市的战略规划,从东北的黑河、漠河、绥芬河、牡丹江沿线跨俄罗斯,到西南的云南昆明、丽江、西双版纳越东南亚………,不胜枚举。
西安、成都和重庆现在是中国三个超级网红城市,这些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都是我们在帮他。
西安被称为“早上是西安,夜晚是长安”,而整个西安城市格局的改变源于曲江新区。当时我给西安的定位是“西有古罗马,东有长安城”,以曲江新区开发打造为抓手,疏解老城的同时再造新城,以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两个项目为载体,再现汉唐盛世,实现“皇城复兴”战略,通过这个“微窗口”像世界证明中国不是“暴发户”,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荣光,不是崛起而是复兴。
毛主席讲纲举目张,这样把“曲江新区”这个总绳抓住以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西安整个城市格局和文旅发展的骨架也就出来了。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现在经济总量也是全国前十的超大型城市,成都的发展我整整参与服务了8年,给它找的魂是:“西部之心,典型中国”,打造整个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休闲中心和科创中心。典型中国什么意思?就是利用成都独特的市井生活、休闲气质、道家文化和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一个立体、饱满、有烟火生活、温情脉脉的“中国形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的缩影。
智纲智库“大成都发展战略策划案”绘制的中国经济张弓搭箭图
我们在成都还有所书院,现在办了十几期企业家战略培训班,门口楹联在坊间也传得很广,上联写时间“三千年读史尽是功名利禄”;下联写空间“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最后都要返璞,回归生活的本真。
三峡蓄水以后怎么办?第一,要告别三峡;第二,要进行生态保护,这是重庆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我给重庆时任的主要领导有一个判断,现在已经兑现了— —观光没有目的地,休闲度假才有目的地”。
三峡的目的地在哪?以度假旅游的方式,打造十个以上的水上风景区——“五星级游轮”。游轮就是目的地!游轮就把这些问题都给解决了。可以在游轮上欣赏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发思古之幽情,最后把生态也盘活了。现在,五到七天的三峡游轮之旅,一位难求,重庆因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交旅集团。
我举这三个城市是想说明:“城市的选择往往不能就城市而谈城市,你得知道这个城市发展的前世今生,从而形成一个横纵向的选择坐标”。
陈向东:刚才听您讲到西安、成都和重庆的时候,我觉得好惬意,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思绪一下子被带到了那种时空之美中。
我小时候出生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时受很多自然条件的掣肘,被人们认为是穷乡僻壤的地方,但是时移世易,原来看起来制约发展的很多东西现在反而成了宝藏,成了国家5A级景区。
王志纲: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要有战略眼光。战略就是预见。早在20年前我就讲过一个观点,现在被很多省市领导当作一种很重要的理论。
农耕文明的时候,平原最值钱,因为土地平坦肥沃,产粮食的高地;工业文明的时候,沿海最值钱。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利用交通地理和政策优势有效参与了世界分工;文旅休闲时代,山岳最值钱,这也是贵州“东方瑞士、诗酒田园”,这两年旅游火爆得不得了的原因。
今天这个文旅时代,特别是休闲度假时代,对您的家乡洛阳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和无限传说,把这些故事好好地挖掘、开发、打造出来,那一定大放异彩,最后洛阳再现东都辉煌。
陈向东:回到《格局》这本书,您最后一部分写的是“修心”,提到“幸福的三个标准”、“人生的三种目标”、“交友的三个境界”和“知识的五个层次”,给大家系统好好讲讲。
王志纲: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一两句话说完也有片面性,大家回头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我在这拎出来单独给大家讲讲我交友的三个标准吧。
孔老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其实我在日常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有三个标准。
第一,无公害植物,首先你得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最起码不是一个“坏人”这是基本前提。
第二,靠谱。我常说什么叫人才?就是你把事情交给他,你能睡得着觉的人就是人才。
第三,可托付的人。这个是交友的最好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管鲍之交,高山流水遇知音,白帝城托孤这些典故和历史故事描述的也是这种美好追求。但是,你要托付给别人,首先自己得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这是前提。
关于“靠谱”有个小故事,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北京人你把事情交给他,叫做’三拍’,初次见面的时候’拍胸膛’:你放心这个事包在我身上;等过一段时间问起进度的时候’拍脑袋’,:不好意思,最近太忙,这个事给搞忘了;最后,你再联系他的时候’拍屁股”:早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这只是调侃的话,但很好诠释了什么叫不靠谱。
陈向多:直播间很多朋友问:“是先有格局,才能够经历很多事,还是经历了很多事以后,才有格局?
王志纲:格局有天生的,这是原生家庭或从小生活环境赋予的,比如有些人从小大气,有些人小气,这是原始格局。
一个人“格局“的终局更多是靠修炼形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最后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在生活与实践中不断塑造自我的格局。遇到任何事情不要埋怨别人和环境,向内求,多往自身找原因。
陈向东:《格局》这本书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很多看似很朴素的道理却蕴含哲理。王老师您也给大家再说说这本书。
王志纲:第一,这本书基本把我70年的人生经历和逾30载商海沉浮的社会阅历进行了浓缩,毫无保留,掏心掏肺地呈现给大家,生动立体地看一个人是怎么在原始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精进,进行修炼,最终形成今天“格局”终局的,读完之后一定会很有收获。
第二,这本书适合父母带着孩子,两代人一起读,带着孩子去感受和理解一个时代的同时,也能抹平很多代际之间的鸿沟,希望大家开卷有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