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旅行者、作家、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已旅行32国200+座城市,撰写游记60余万字,擅长发现小众旅行目的地。不断旅行,因为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拓展灵魂的宽度;不断写作,始终坚信记忆是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的过程,唯有文字传世永存。

将爱好与专业结合,持续创作《越旅行越富有》系列文章。

2016年出版了《旅行即生活-工薪上班族也可以看世界》,并作为期刊杂志撰稿人,持续分享旅行故事……

图片

新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四大古文明体系汇聚的地方,华夏文明与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文明在此融合与发展。喀什,古时是西域三十六之一的疏勒国,丝绸之路北、中、南三线的交汇处,是最能体现这种多文明汇聚与碰撞的地方。

喀什古称“喀什噶尔”,追溯历史渊源,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商队自东向西进入帕米尔高原的最后补给站,或者自西向东走出九死一生的帕米尔高原后的第一站。商贾、政客、僧旅……为了财富、为了仕途、为了信仰,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因此,喀什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文化、宗教、贸易融合与发展得最灿烂的地方。

图片

喀什老城的中心就是闻名遐迩的喀什古城。喀什古城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为名城,但是千年岁月,并不能改变其衰败的现实。丝绸之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与繁华,喀什的发展也受到自然条件和现实阻碍的双重约束,千百年来,人们的繁衍生息早已让古城不堪重负。

古城曾是喀什市最大的棚户区,四处都是老化破旧的设施和年久失修的土木危房,街道狭窄,布满了私搭乱建的棚屋,救火车、救护车之类的车辆根本无法进出古城,一旦遇到火灾、地震,或居民突发疾病等情况,后果不堪想象。

同时,居民家中不通下水道,随处可见的污水,让人们的生活存在很多卫生隐患和诸多不便。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古城的地下藏有迷宫般地道,因为特定的历史缘故,地道成为了喀什,甚至于南疆的安全隐患。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电线胡乱搭,茅房屋顶塌……”据说这是喀什人调侃曾经古城生活的歇后语。如此脏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经济效益也得不到高水平开发,居民生活贫穷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给喀什的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图片

对于喀什古城来说,城市更新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更新改造始于2009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统一主导下,喀什市的古城区全面开启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工程。那时,全国上下还处于大规模的建设期,城市更新是一个相对陌生又超前的课题,没有太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成功案例。与此同时,喀什的古城区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比如:动员群众难、保持风貌难、安置重建难、利用空间难、地道回填难等等。可以说,对喀什古城的更新真的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不仅如此,城市更新项目并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项目本身其实具有很多导致失败的陷阱。其中,最容易被疏忽,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财务陷阱。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人员,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财务工作者,在更新项目的整体规划过程中,容易忽视资金前期投入与产出,以及后续现金流补给的问题。如果一个更新项目完成后,无法通过独立运营产生收入,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将无法覆盖成本并产生利润。这样的更新改造项目只会让财政背负更大的压力。

图片

图片

对喀什古城的更新改造,是非常成功的。在整个更新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自主更新、统筹规划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治理难的问题,也规避了财务陷阱,成为了城市更新类项目的经典案例。

从治理统筹的角度,改造采取统筹规划的方针,以“创建一个景区、美丽一座城市、文明一片热土、富裕一方百姓”为总体思路,既要解决居民的安居问题,也要开发和打造高质量的古城旅游区。

从设计施工的角度,为使广大居民理解和支持老城改造工作,政府推行了“一户一设计”式的改造方案,居民们可以自己设计房屋。政府再与施工方协商和沟通抗震、消防等细节,同时兼顾公共空间的拓展和水电气暖等基础配套设施。既最大限度满足了居民的意愿,又解决了房屋安全问题,同时有效保护了民族建筑风貌。

从财务收支的角度,项目采取自拆自建、自拆统建、部分修缮相结合的方式,居民出钱翻新自家住宅,政府出资修缮道路、管线这些基础设施。避免了前期大拆大建投入的巨额拆迁和建设成本,喀什古城作为旅游景区的收入也为政府后期提供古城内基础设施的维护带来了财政资金。

经过数年的更新,喀什古城千年蜕变,展新颜,古城内的居民终于过上了现代化的舒适生活。喀什古城内绝大多数商家都是古城原居民,在政府帮助改建后,居民们将房屋一层作为店铺,二或三层用来居住,实现了居民生活和景区商业的和谐交织。

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当我走入喀什古城的瞬间,便好像时光穿越了千年,土黄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幽深的窄巷,记录了千年的过往云烟。

在面积4.25平方千米的狭小范围内,分布着500多座老城居民独创过街楼和数百条迷宫式街巷,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点向外散射状延伸,曲折婉转,纵横交错,宛若走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的喀什古城,是南疆最靓丽的名片。一大清早,在古城门前用一场开城仪式迎接四方宾客,维族青年弹奏木卡姆,维族姑娘身穿艾德莱丝翩翩起舞,这座古城会让游人明白音乐和舞蹈在喀什就是生活本身;维族大叔早已在自家的商铺里忙前忙后了,经商是维族人的传统,民间谚语曾说“如果一天都没有生意,维族人能把自己左口袋的东西卖给右口袋。”在古城里,没有人能够抵挡住维族大叔热情的笑脸和绘声绘色的售卖;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陶,在各家的作坊内烧制,土陶对于维族人来说,盛放的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茶茶水水,还承载着维族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记忆;不管你是不是一个爱茶之人,都不能错过古城内的茶馆,茶馆是维族老人的第二个家,每日相约与相伴,见证彼此的时光流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谢喀什古城的更新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喀什古城原有的建筑风貌。喀什古城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仔细观察会发现部分民居的墙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杂草,这是因为在修缮的过程中保留了这种“泥草”加固墙体的建筑风俗。与此同时,在迷宫般的古城里游览要是迷路了怎么办?古城的修缮者依然让地砖守护着关于方向的秘密。

古城的地砖有两种形式,四边形砖和六边形砖。当四边形砖头横着一排排摆放,说明此路为死胡同;四边形砖头以斜纹的形式摆放,说明此路为主路;如果是六边形砖头,说明此路通往主路。

在地砖的指引下,我从未在古城内迷路,即使深处错综与窄小的街巷中,只要低头看看地砖,便可以继续踏踏实实地游览了。

凭借着地砖的秘密,我走遍了古城的角角落落。古城的整体色调是土黄色,就像古城墙的颜色,也像茫茫沙海的颜色,一瞬间,西域这个词便会浮现在脑海中。西域,是新疆曾经的名字。

图片

图片

从“名城”到“危城”,是千年风雨给喀什古城的沧桑印记,从“危城”再到“名城”,是更新者赋予喀什古城全新的定位。

喀什古城有着最浓厚的西域风情,也见证了文明交汇的发展与传承,喀什古城是一座活着的西域古城,一场成功的更新可以为她的生命再续千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