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菊香满径,诗意满怀

扈学秋

在华夏大地的辽阔版图上,有一个节日,它如同一位温婉的诗人,踏着秋风,缓缓而来,带着岁月的沉香与文化的厚重,那便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这一天,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归宿。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简短的诗句,如同时间的低语,轻轻诉说着重阳节的恒古流传与无尽轮回。它深深植根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之中,那时的人们,在季秋之时,仰望苍穹,心怀敬畏,举行盛大的丰收祭天、祭祖活动。他们以此表达对天地恩赐的感激之情,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九九重阳,这一数字中的极致,不仅象征着数字的巅峰,更寓意着长久与长寿。它如同一道神秘的光芒,照亮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寄托了他们对健康长寿的无限祈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祈求岁月静好,福寿绵长。


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将重阳节的情感内涵推向了极致。重阳,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日,它更是一个心灵的慰藉,是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想起远方的亲人,想起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重阳节的雏形已悄然显现,然而其庆祝活动尚局限于金碧辉煌的宫廷之内,是皇室贵族独有的雅趣。及至汉代,随着汉高祖刘邦之宠妃戚夫人凄美故事的广泛传播,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如同涓涓细流,渐渐渗透至民间,最终汇聚成全民欢腾的盛大庆典,其影响力跨越宫墙,深入人心。

步入三国时代,文坛领袖曹丕在其《九日与钟繇书》中,以文墨抒怀,对重阳节进行了深刻而浪漫的诠释:“九,乃阳数之巅,日月于此日交相辉映,世人皆以其名寓意吉祥长久,故而设宴高会,共襄盛举。”这番言辞不仅精妙地剖析了“重阳”二字的内涵,更将节日期间那份欢乐祥和、团聚一堂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化繁荣、个性张扬的时代。此时,重阳佳节的风尚更添几分文人雅士的情怀,赏菊、饮酒成为了节日不可或缺的风雅之事。尤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句,不仅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重阳时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画面,更将重阳节的诗意与哲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这一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更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在辉煌的唐代,重阳节迎来了其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成为举国同庆的盛大节日,无论是宫廷的繁华还是民间的欢腾,都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节日画卷。在这一天,各种活动精彩纷呈,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祈愿。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其不朽之作《登高》中,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重阳时节的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不仅仅是一幅壮丽而略带哀愁的自然风光图,更是诗人内心对人生无常、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与哲思,展现了重阳佳节背后那份超越表象的深远意境。

步入宋代,重阳节的热闹与隆重丝毫不减,反而更加丰富多彩。《东京梦华录》这部珍贵的史料,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重阳节的繁华盛况。书中细腻描绘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声笑语、热闹喧嚣,以及种种充满仪式感的庆祝活动,生动再现了宋代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及至明清时期,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更加多元且深入人心。登高望远这一传统习俗依旧盛行,人们纷纷踏上山巅,不仅是为了观赏那秋日里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更是为了寄托对家人安康、国家昌盛的美好祝愿。与此同时,赏菊成为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菊花以其高洁不屈的品格,成为了文人墨客常笔下的客,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此外,饮酒赋诗、佩戴茱萸等习俗也广为流传,人们在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的同时,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远韵味与生命哲学的深邃思考。

重阳节,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晒秋”,这一独具魅力的农俗奇观,在重阳佳节之际,展现出尤为震撼人心的壮丽景象。在中国南方那些被群山环抱的古朴村落里,村民们以一种充满智慧与诗意的方式,庆祝着一年中最宝贵的收获季节。他们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的每一寸空间,乃至自家的窗台与屋顶,搭建起一道道错落有致的晾晒架,将丰收的喜悦挂满了整个村庄。


金黄色的稻谷,如同洒落的阳光,熠熠生辉;火红的辣椒,仿佛燃烧的火焰,炽热而热烈;翠绿的蔬菜,在秋阳的映照下更显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交织出一幅幅绚烂夺目的秋日风情画。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对大地母亲慷慨馈赠的深情颂歌,是对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崇高赞美。

“晒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农事活动,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寄托。村民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庆祝了辛勤耕耘后的丰盈收获,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在重阳这个象征着重阳高照、吉祥如意的日子里,家家户户晾晒的不仅仅是农作物,更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一幕幕温馨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乡村史诗,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让人心生敬畏,也倍感温暖。

      “纸鸢”,这一轻盈飘逸、承载着无限想象与梦想的传统玩具,在广东、福建等地的重阳佳节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之中,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每当重阳佳节来临,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在碧空如洗的天幕下,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节日的氛围装点得更加浓郁。它们或如灵动的飞鸟,轻盈掠过树梢;或如威武的蛟龙,在云端翻腾;又或如绚烂的彩虹,横跨天际,为这宁静的秋日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在《村居初夏》中所描绘的那样:“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重阳的风,似乎比往常更加温柔,更加善解人意,它轻轻吹拂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都愿意放下手中的忙碌,投身于这项简单而纯粹的乐趣之中,让心灵随着风筝一起飞翔,去感受那份久违的自由与欢畅。

重阳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人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重拾童年的纯真与梦想,让心灵在蓝天白云间得到净化与升华。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每一只风筝都承载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一个放飞的动作都寓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盼。重阳的风,就这样轻轻地吹过,带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飞向更远的地方。

登高,是重阳节最传统的习俗之一。金秋九月,天高气爽,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人们或攀山越岭,或登楼远眺,心旷神怡,健身祛病。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不仅是对自然的征服,更是对自我的超越。

祭祖,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家乡,为先人扫墓、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仰。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这是清明节的诗句,但重阳祭祖的情感与之相通,都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这三项习俗如同一幅幅细腻工笔画,共同勾勒出了重阳节独有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寄托。菊花,这一自然界的精灵,以其高洁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自古以来便赢得了文人墨客与百姓大众的深深喜爱。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笔下,《赠刘景文》一诗更是将菊花的高尚情操展现得淋漓尽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中,苏轼以荷花凋零、菊花傲霜的对比,不仅生动描绘了秋日特有的景致,更借菊花之姿,颂扬了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崇高精神,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而菊花酒,这一源自古老传统的佳酿,更是被赋予了延年益寿的神秘色彩。重阳佳节,人们纷纷举杯共饮,不仅是为了品尝那份独特的甘醇,更是为了寄托对健康长寿的深切祈愿。菊花酒的醇厚与甘甜,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们的祝福与期盼,化作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渴望安康的心灵。

至于茱萸,这一在重阳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植物,其独特的辟邪求吉寓意,更是让它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相信,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平安与吉祥。于是,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都愿意将这小小的红色果实,或系于衣襟,或佩于发间,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重阳节,就在这赏菊、饮酒、佩茱萸的传统习俗中,缓缓铺展开一幅幅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画卷。每一项习俗,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人们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归属感。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登高、赏菊、祭祖等活动,不仅享受了自然的馈赠,更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重阳节,更是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它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看望老人,与他们共度佳节,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与关爱。

重阳节,还是一个感恩祈福的节日。人们会登高祈福、祭祖等,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正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这是描写元宵节的诗句,但重阳节的祈福之情与之相通,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社会意义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尊老敬老的象征,更是感恩祈福的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登高望远,赏菊品酒,感受那份来自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让我们一同缅怀先人,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一同祈福未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