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节奏这么快,十月份已经临到第四帖了,比原来预期一周一帖的节奏快很多。

有群友提议临颜真卿《祭侄文稿》,说很难临出原帖的味道。

行……那就祭侄文稿吧。

在发群友临帖前,写一篇谈谈一些想法,一家之言,供临帖参考。

图片

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临王羲之,临米芾苏轼文征明的,但很少看到临祭侄文稿的。即便有,也基本上写不好。

写不好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

第一,不够快。

如果说兰亭序、寒食帖快,可能很多人会跟你杠半天。但说祭侄文稿快,大家基本都没有异议。毕竟,没有人会一边悲痛欲绝,一边琢磨如何切顶翻。

当然,还有人说,写颜真卿要篆籀用笔,那就是要逆锋。这……想想都觉得扯蛋。

对临帖的速度,很多人认为先要临像临精,临熟练了以后再快也不迟。这种思路其实是不对的。

行草书中的速度,是决定字有没有神采,行气是否连贯的最直接的因素。同样的动作,如果速度慢了,线条的两边光洁程度,墨色连贯程度,线条之间的连带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网上很多人习惯了慢慢临帖,即便字形像,也是字字无神,就是这个原因。

图片

第二,不会侧。

在快速书写前提下,把笔杆竖着去连续转弯必定会散锋炸毛,这是用毛笔的客观规律。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提起来转。然而,一提起来线条就细了,这跟原帖又不符。所以,笔杆竖着用中锋行笔处处是死路。

个人一直狭隘地认为,敢不敢侧,会不会侧,是区分一个人会不会写字的标志。

祭侄文稿,就是检验会不会侧的试金石。而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祭侄文稿难临的主要原因。

图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董其昌不愧是大师,两句话就说清楚了。

转侧之势,似奇反正,世人不解。

这就像,两个轮子的摩托车斜着会不会倒?很多人的直觉就是,那肯定会倒啊!

然而,当你速度上去了,还真不一定。

图片

而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就是你在高速转弯后,还不会炸毛,锋也不会散,也不影响你接着去写下一笔。

所以,你试试把毛笔侧下来,让笔杆和纸面在10-45度,再去刷着画几个圈看看,毛笔是不是就不太会炸毛。

呃……没错!

书法,就是这么灯下黑!

图片

能理解和认可这种理念,我觉得已经可以算初窥门径了。

虽然,这距离登堂入室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一整套系统来解决侧势带来的各种问题。但仅从审美上,已经可以进阶一个层次了。

这时,你再去看历代名作。有些用笔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可以大致揣摩出轨迹了。

米芾总说自己是刷字,其实就是一句废话。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

人家谁不是侧着刷字!

图片

黄庭坚跋寒食帖

图片

颜真卿

图片

董其昌

图片

八大山人

当你侧过来多写几遍看看,原来需要提笔的那些180度大转弯,是不是直接怼过去也不会炸毛了。

想想都开心,如果这套使用熟练了,是不是就是董其昌所说的……
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本篇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也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