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简称“运”,古称河东,别称凤凰城,山西省辖地级市。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运城历史上名人辈出,诞生了春秋商人猗顿、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在近现代,运城也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先辈!

杨深秀(1849年4月24日-1898年9月28日),本名毓秀,字漪村(一作仪村),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张士秀(1870年-1925年),字实生,山西省永济县南营村人。光绪三十二年游学日本,与景梅九、章太炎、张溥泉从事反清活动,并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被选为山西省咨议局议员。9月,因涉足“交文惨案”被当局以“挟妓逞凶”交法庭判刑2年。宣统三年(1911)被解救出狱。后入陕联络援助河东义军。适值清兵进攻潼关,乃返蒲州,组建民团,任蒲属6县民团总团长。1912年1月1日运城光复,参与组织河东军政分府,任河东军总司令,旋改任河东民政长,兼管盐政。南北议和后,河东军政分府撤销,任河东观察使。1913年,以“称兵作乱,危害民国”罪被捕判刑,北京监狱。获释后由京到陕,任将军府咨议。1920年任汉中道尹。1925年由京返晋途中,在河南新乡遭人暗杀,时年55岁。

李镜蓉(1880年—1947年),别号亮工,山西省河津县人。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1904年获公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院,并参加了同盟会,并授业于章太炎,时称“北李南黄”。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临时大总统南洋教育司司长。1912年回晋任山西大学校长。因不满阎锡山在晋的措施,愤然辞职,回乡办学。1917年几经山西大学师生恳请,重返文科讲学,曾任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陕西师范专科学校主讲中国文字学,尤精于文学训诂声韵之学。1947年在西安东门外八仙庵病逝。享年68岁。

景耀月(1881年-1944年4月28日),字瑞星、秋陆,号太景耀月昭,笔名迷阳庐主、太原公子等,山西芮城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1904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其间创办《晋乘》、《夏声》等杂志。1909年获法学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兼《民呼日报》编辑。同年参与发起南社。1912年,任教育部次长,代理总长,同时兼任南京法政大学校长,并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次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任北洋总统府高等顾问。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在晋、豫组织靖国军。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俄文法政大学、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省立东北大学等。1937年后,参与创立大夏学会、明社,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4月28日,景耀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景梅九(1882年-1961年),名定成,字梅九,笔名老梅、灭奴又一人,晚号无碍居士,山西安邑城关(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他是原山西军政府政事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政治人物。景梅九的生平充满了革命精神和学术贡献,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被誉为“南章北景”的景梅九,与‌章太炎齐名。他的笔名“梅九”和“老梅”广为人知,其一生与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包括参与创办《‌国风日报》、参与辛亥革命以及在抗战期间的活跃表现。建国后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政协陕西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还受聘担任西北历史文物研究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积极参加了陕西的革命和建设工作。

出生于山西运城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第一篇)

冯钦哉(1889年4月11日-1963年1月22日),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后改名敬业、字钦哉,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1909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1年在山西参加辛亥革命。1918年投杨虎城,历任营长、旅长、师长、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西安事变后,任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1936年1月晋升陆军中将。七七事变后,请缨抗战,率部开赴河北,旋开赴晋东南与日军作战。1938年后,任第十四军团长、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察哈尔省主席、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张垣“绥靖”公署副主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未到任)。1949年参与和平解放北平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嘉康杰(1890年-1939年11月18日),又名寄尘,山西运城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嘉康杰被刘少奇称赞为河东“群众领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次留学日本。先后担任中共河东特委组织部长、河东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豫特委、中条地委委员、军事部长,晋豫边区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后勤供给部部长兼第六大队政治部主任、第七大队大队长等职。嘉康杰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1939年11月18日,在返回中条地委驻地的路上,嘉康杰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不幸牺牲,时年49岁。

孙楚(1890年-1962年1月28日),字萃崖,山西解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阎锡山的“十三太保”之一。1914年从阎军的见习排长一直提升到1928年时的33师师长。阎锡山未经国民革命军中央委员会同意,私授孙楚等三人为上将军衔。孙楚是第一个与北方红军交手的阎军将领,在临县黄河一线阻击红军东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楚升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担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11月孙楚任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几个月后在太原战役中被俘。1961年12月获特赦,几个月后因病去世,时年72岁。

鲁英麟(1894年-1948年),又作鲁应麐,字锐峰,外号“鲁蘑菇”,山西垣曲县古城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中将加上将衔,阎锡山“十三太保”之一。与傅作义为保定军校5期同学,关系极好,有结拜之谊。抗战期间,担任过‌太原绥靖公署高参、‌山西青年抗日决死一纵队队长等职务,后因与‌中共关系良好而遭到阎锡山的忌惮。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鲁英麟离开晋军,投奔傅作义,任第八战区副长官部参谋长。鲁英麟与傅作义策划,冒零下40度严寒,长途跋涉150余公里奇袭包头市,激战3昼夜,歼日伪军两个团。次年2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进犯绥西河套区,并侵占五原。鲁协同傅作义指挥部队,激战两昼夜,歼日军300余,并击毙日军师团长水川宜夫中将,全国各报纸均称“五原大捷”。1948年1月13日,鲁英麟在涞水战役战败,自杀于河北高碑店。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原荣河县)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1936年11月初,发起百灵庙战役并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运城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包含运城市下面的管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