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常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出现。
      然而,并非都这样,这故事要从1个月前开始讲述……

       基本情况:患儿王**,男,2月30天。
       主诉:喉鸣1月余,咳嗽及喘息加重2天。
       院外情况:患儿1月前出现喉喘鸣及气促,在PICU因’1、社区获得性肺炎 重症 2、支气管狭窄’治疗14天,期间予辅助呼吸(有创→无创→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雾化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出院后一直有喉鸣,待咳嗽及喘鸣明显时,再来就诊。
       查体:体重7.1kg。血氧饱和度100%(虽喘),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可闻及喘鸣音。
      检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合患儿出生1月龄左右出现喉喘鸣及吸气性三凹征情况,结合胸部CT及三维重建提示右上肺叶感染性实变/不张征象,相应气管呈大部分闭塞表现;主气管及分支气管有不规则狭窄征象;结合患儿肺炎支原体IgG、肺炎支原体IgM和肺炎衣原体IgG明显升高。

       这时候,我们诊断1.急性支气管炎  2.先天性喉喘鸣  3.支气管狭窄  4.支原体感染。于是,予拉氧头孢钠联合阿奇霉素抗感染、氨溴索祛痰、雾化及维生素AD剂等处理。

        然而,治疗2天,患儿咳嗽、喘鸣、喉鸣好转并不明显

        于是,呼吸内科老师果断进行支气管镜,高潮从此处开始。支气管镜发现:声门下气道受压变形(气管壁由右侧挤向左侧),主气道明显狭窄,声门下膜周部6点钟方向可见一组织凸起,色红,血管丰富,气管镜勉强可通过

        紧接着,期待的颈部及胸部增强CT提示右侧上纵隔及颈部大血管及气管旁弥漫性异常强化影,性质待定,声门下区及气管明显受压变窄。核磁(胸部:平扫+门控+增强)提示右上纵隔富血供占位性病变,包绕大血管及气管,气管明显受压变窄,局部凸向气管形成丘状突起,提示血管瘤可能大,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待排。而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V5);电轴左偏。因为后续的用药,所以提一下心电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呼吸内科主任陈金妮老师组织多学科会诊(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普外科、血液科、影像科及耳鼻喉科),综合会诊意见,诊断上:考虑①右侧纵膈及颈部血管瘤可能性大。需进一步排除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血管型)。治疗上:①建议内科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②不主张手术治疗。下一步检查:如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可寻找滋养动脉后行大血管CTA进一步明确,择期行DSA检查,必要时可行介入栓塞治疗。必要时无创呼吸机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治疗,必要时行穿刺病理活检辅助诊断。

       似乎给宝宝指明了一条光明的方向。老师们开始给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10mg/片)3.5mg/次,bid,餐后(约1mg/kg·d),3天后上调剂量为5mg/次,bid,餐后(约1.4mg/kg·d),患儿咳嗽及喉鸣较前减少,喘鸣缓解较前明显缓解,的确令人兴奋。口服盐酸普萘洛尔下监测心率波动在120-135次/分。而当上调剂量为7mg/次,bid,餐后(约2mg/kg·d),心率波动在88-121次/分。服用普萘洛尔后2小时内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这心电图与患儿用药前的心电图表现一致,不考虑药物引起,而患儿既往存在的房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束宽分别为2.1mm和2.5mm)。 考虑与此有关。           

      令人高兴的结果不断向我们招手而来……药物干预时间虽短暂,但已有成效,彩超下瘤体有缩小!

图片

图片

       尽管治疗后在好转,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血管瘤外占位性病变,考虑该患儿为疑难复杂型病例,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尤其院外家庭规范治疗方案。陈金妮老师邀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远程会诊,结合影像学符合血管瘤特征,诊断血管瘤(纵膈);气道狭窄。建议:1.药物干预短暂随访病变有缩小趋势。其它肿瘤病变暂时不考虑。可继续药物治疗,建议维持9月到1年的时间,以后逐渐减量,目前不考虑手术治疗。只要24小时平均心率维持在100次/分以上,认为患儿可以耐受治疗;2.如果药物治疗不明显,气道压迫威胁生命,可予以介入治疗。影像学上观察到气道有明显的压迫变形,诊疗中注意观察,防止肿块突然增大进一步压迫气道。肿块在纵膈内较广泛浸润,若外科处理需充分考虑纵膈内重要结构。建议密切观察随访。结束后向伟老师表扬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参会的老师们挺多,希望今后更多此类的学习机会,相信海南省儿童医院多学科的发展会更好。

      口服盐酸普萘洛尔后查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 108 U/L、谷草转氨酶 86 U/L,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患儿一天中平均心率可在100次/分以上,服药后2小时内血糖维持满意。

     出院后20天门诊随访,据赵文茜老师介绍,喉鸣完全听不到了,彩超提示颈部血管瘤治疗后较前明显减小。肝功能、血糖以及家中监测血压心率都满意。👏

图片

        非常感谢陈金妮老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对于儿童的喘息、喉鸣,平时的临床实践多考虑感染、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等,万万没想到婴儿声门下血管瘤与喘息的亲密关系,让我们肉眼一点也觉察不到,或许对我今后的临床实践多一点启迪。

文献复习

        目前声门下血管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普萘洛尔、激素(最传统方法)、平阳霉素瘤内注射、低温等离子技术、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气道堵塞严重插管困难者考虑选择)等。

       程岚等学者曾在2009年在《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文章“婴幼儿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报道9例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的患儿,其中8例采用气管切开后血管瘤内平阳霉素注射法进行治疗,1例采用血管瘤体吸割术,随访6-34个月,预后良好。平阳霉素抑制血管细胞增生,使肿瘤细胞坏死,血管瘤消退。那时候认为,由于气道梗阻症状多出现在肿瘤的快速生长阶段,有喉梗阻风险,不宜等待,需尽早诊断,及时处理。但由于声门下血管瘤位置的特殊性,常需全麻下进行,需多次注射,且容易造成局部水肿明显。

图片

       200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上首次介绍普萘洛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经验,他们对2例出生不久而同时患有血管瘤的心脏疾病,在治疗的时候用了普萘洛尔,却意外发现用了普萘洛尔后,这2例患儿的血管瘤颜色变浅,面积也变小了。随后对另外9例血管瘤有目的进行普萘洛尔,发现用药后24小时内血管瘤颜色变浅,且这11例患儿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普萘洛尔是近几年报道较多的治疗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的药物。

       2016年,滕以书等学者在《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发表文章“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声门下血管瘤临床分析”,所有25例患儿以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21例患儿喉镜提示血管瘤均完全消失,4例患儿声门下血管瘤大部分消退,喉鸣和呼吸困难症状消失。认为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声门下血管瘤疗效确定,副作用小、创伤小。 

图片

        李木全等学者2018年在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报道的2例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有以下特点:婴儿(4个月和1个月);临床特点有间断喘息、气促,三凹征阳性,双肺可闻及喘鸣音,体表可见红色肿物(分别位于左腘窝、右侧腹部)、压之色淡,结合颈/胸部增强CT和支气管镜可诊断明确(例1诊断声门下血管瘤、皮肤血管瘤、支气管肺炎伴节段性实变不张;例2声门下血管瘤病皮肤血管瘤并肝内多发血管瘤),予口服普萘洛尔(和激素)、呼吸支持(分别为有创呼吸机和低流量吸氧)等治疗,住院时间稍长(分别为16天和13天),但例1患儿于8个月后复查支气管镜提示声门下血管瘤明显消退。

图片

(参考:李木全等.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二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8)

       有时,尽管有体表血管瘤的外在表现,但起初诊疗时很难考虑到喘息与血管瘤的关系,入院均予以抗感染、雾化和激素等治疗,完善胸部CT检查提示异常(例1示软组织密度影;例2示气管上段左侧壁占位性病变可能,气道狭窄)就此开始逐步打开喘息与声门下血管瘤的关系大门。然后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有异常(例1发现声门下有半圆形淡红色隆起物,表面光滑,可见小血管;例2发现左侧声带声门下侧壁见一直径约2.7cm*2.6cm,向管腔凸出,并声门下狭窄。颈部或胸部增强CT有异常(例1见气管胸段有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影,局部气道明显变窄,结节影周围与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端关系密切;例2见左侧颈部富含血功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气管管壁血管源性肿瘤,血管瘤?)。

        我回家也复习李小明老师分享关于血管瘤的文献,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图片

1.认识儿童喘息和喘息性疾病

        儿童喘息临床表现为呼吸过程中发出的持续、粗糙、高调的声音,由气体通过狭窄气道形成湍流产生。

        我在印象中,引起儿童喘息的原因包括哮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道异常或异物等,少见疾病有心血管畸形、胃肠道疾病等。其中,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

        长期喘息,未必一定就是哮喘哦!首次见识到声门下血管瘤与喘息的亲密关系,正如陈老师所言,或许对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多一点启迪。

2.隐藏在“树林”(呼吸道)里的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胎儿时期血管形成过程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而在呼吸道声门下血管瘤属罕见病。但由于声门下瘤体的快速增长可导致急性喉梗阻危险,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3.认识声门下血管瘤的“人生轨迹”

        经历3个阶段:(1)初始增殖期,快速增长;(2)相对稳定期,如未治疗,肿瘤将持续数月;(3)自然消退期,此最后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血管瘤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消退过程缓慢,有文献报道50%的病例在5年内完全消退,70%在7年内完全消退,100%病例在12年内完全消退。

4.寻找声门下血管瘤的“蛛丝马迹”

①好发年龄:婴幼儿,尤其是生后6个月内,以喘鸣、喉鸣、咳嗽为主要表现,病情反复,时间长,逐步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

②皮肤血管瘤或已知其他非体表的血管瘤(如肝内血管瘤等);

③一定要留意颈胸部CT存在的气道狭窄、软组织密度影、占位性病变等,及时行增强CT、支气管镜检查

5.认识口服普萘洛尓在血管瘤的临床地位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而系统治疗的一线药物为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血管收缩、抑制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等假说,已有系统评价证实其在疗效及安全性上均优于传统治疗金标准——糖皮质激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其远期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

        呼吸道、鼻腔、咽喉部及声门下血管瘤导致的气道梗阻,是口服普萘洛尔的指征。而我们平时面对那些病灶不大、生长不迅速、非常表浅局部以及比较稳定的血管瘤,有无存在自然消退的机会,一般也不推荐口服普萘洛尔,这也符合很多非专业人员持有的”不用管它,自己会消退”的说法。

        关于用药的年龄指征:年龄>2周龄的婴儿或早产儿矫正年龄≥2周龄(如<2周,警惕自发性低血糖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此时患儿的血管瘤处于增殖期,普萘洛尔治疗效果明显。至于接受普萘洛尔治疗的最大年龄,虽然没有具体限制,但一般不推荐用于大年龄消退期。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生长最为迅速,尤其是在5~8周龄。约在患儿3个月龄时,大部分血管瘤可增长到其总体积的80%。本例患儿2月30天,正处在生长迅速期。本例患儿在口服盐酸普萘洛尓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彩超提示瘤体较前明显变小。

       结合2019年发表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上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关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专家共识提到,初始剂量1-2mg/kg/d,分2次,餐后口服,如耐受,可在1-3天内逐渐增加剂量至2mg/kg/d,分2次,餐后口服。

图片

6.口服普萘洛尓下的不良反应及监测内容

        本例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尓下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肝功能不全。于鲁学者将近期定义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期间及停药6个月之内;将远期定义为曾接受普萘洛尔治疗的患儿停药至少6个月之后。

       近期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可阻断心肌的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及浦氏纤维的除极速度,降低自律性,减慢心率,延长有效不应期。抑制心脏收缩力与房室传导,心排血量减少,使心肌氧耗量降低,可出现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心功能不全)、呼吸系统(气道高反应性、气喘加重,想想我们平时用β受体激动剂雾化扩张支气管,反其思考)、低血糖(可能阻断儿茶酚胺诱导的糖原分解、葡萄糖生成和脂解作用,易导致低血糖,尤其在早产儿)和高血钾(可能肿瘤裂解与细胞钾的摄取不匹配)、消化系统(食管蠕动增快,胃排空加快,肠道动力增强,导致腹泻、呕吐) 、生长发育(可能影响体重、身长发育)。文中也提到,口服普萘洛尓控制在2mg/kg·d内,安全性较高。

        鉴于上述不良反应,顺便提及口服普萘洛尔的禁忌症。

图片

       总之,普萘洛尔因近期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已成为高危型血管瘤的一线治疗,但其远期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探索。本例患儿服用普萘洛尔后2小时内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这心电图与患儿用药前的心电图表现一致,不考虑药物引起。我翻阅房间隔缺损章节,发现房间隔缺损可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可能还需拿心电图原图再仔细学习。

       所以,今后,如果我在临床实践中管理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病人,要记得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气促、喘息;血糖和电解质;吐泻等情况,及时处理。

7.口服盐酸普萘洛尓,权衡血药浓度、监测内容及出院管理   

        口服普萘洛尓后1-1.5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消除半衰期为2-3小时,若经历5个半衰期(约15小时后可达到稳定血药浓度);若因喂养不当引起顿次药量减少,可暂不补喂,下一顿按时喂药即可。从药理学上讲,普萘洛尔最佳给药间隔为6 h,为提高顺应性,一般每8~12 h给药1次。

        一般在服用普萘洛尔2 h后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达到峰值,必要时可在该时间段密切监测,但一般婴幼儿的血压难以监测。复旦总院老师建议监测24小时平均心率维持100次/分以上,与文献报道吻合。

图片

       若血药浓度达稳定、监测内容平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病情稳定,可出院管理。推荐1-2个月门诊随访一次,了解血管瘤的变化和患儿服药情况。

       推荐持续口服普萘洛尔的治疗时间6~12个月,一般在年龄1岁左右前可以逐渐减量停药。即在血管瘤进入消退期后即可逐 

渐减量停药。但是,对于早产、低体重患儿,则可以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可以服药直到12~18个月,甚至更长,具体取决于患儿的实际情况、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治疗反应。

       停药时剂量,即在血管瘤完全消退、或者血管瘤已经停止消退2个月以上的时问并且在没有变化情况下可以开始剂量减半、然后再减半,一般可在2~4周左右的时间内完全停药,并且在此过程中血管瘤没有反弹增长发生 (可以在停药以后注意连续观察4周左右)。但是,如果观察中发现血管瘤有反弹性增大,则可以重新按前方案开始服用,直至血管瘤完全萎缩、或者在出现2个月以上的时间血管瘤没有变化情况下再停药。 本例孩子,复旦总院的老师初步建议维持9月到1年的时间,以后逐渐减量。

8.关于纵膈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待排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又称 Castleman 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是非常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纵隔及颈部是其好发部位。所以突然面对纵膈占位病变,结合其影像学特点,高度考虑血管瘤,确实需要纵膈巨淋巴细胞增生症(透明血管型)鉴别。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病理学上主要分为透明血管型(最多见,约占90%,表现为淋巴滤泡、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浆细胞型和混合型。局灶型以透明血管型多见。

        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少见,其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文献报道颈胸CT 平扫呈稍高密度,密度均匀,坏死囊变及出血密度罕见,可见点状、沙粒样钙化。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呈血管样明显强化。当病变出现上述CT改变时,应考虑到该病变的可能。(参考成人文献资料)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取不同部位淋巴结);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图片

        本例患儿,我认为结合影像学符合血管瘤特征(右上纵隔富血供占位性病变,包绕大血管及气管),纤支镜见声门下一组织凸起,色红,血管丰富,且药物干预短暂随访病变有缩小趋势,考虑血管瘤,暂时不考虑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感谢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科王琦老师、药学部苏东兰老师和放射影像科吴盛龙老师、林烈宝老师对本文的帮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