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日记##秋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9月生活##我的宝藏头条作者#
2024年9月15日,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中部发射了一枚被称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导弹”,导弹在12分钟以内飞行了2000公里以上的距离,对特拉维夫南部的一座发电厂和一个轨道交通站造成了破坏,同时造成了以方的人员受伤和心理恐慌(得到了以色列官方媒体的证实)。无论以色列及西方舆论如何“找补”,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就是,无论红海中的西方国家军舰还是以色列的“爱国者”PAC-3和“箭”式反弹道导弹和“铁穹”末端防御系统,都未能将其有效拦截。
“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
“箭”式反弹道导弹
“铁穹”导弹
在这枚导弹的飞行轨迹上,一共有两艘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和一艘法国海军护卫舰(这三艘军舰的部署就是为了帮助以色列拦截来自胡塞武装的导弹攻击),三艘具有强大反导能力的军舰面对这枚导弹竟然无能为力,可见胡塞武装在成功攻击了预定的以色列目标外还完成了一次对昂撒人的“骑脸输出”。
对于胡塞武装这个尚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军政实体来说,能将一枚导弹投射到2000公里开外并且对“敌方”造成可见的破坏,毫无疑问已经是令世人瞩目的表现了。而从胡塞武装公布的照片和视频中,外界还能看到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设计得最为大胆,也是路子最野的,高超音速中程导弹。
虽然目前对于何谓高超音速导弹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论,造成二十一世纪这个“定义学的世纪”里,各种自称是“高超音速导弹”的玩意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好不热闹。不过按照各国普遍默认的“普世标准”,能在100公里以下的高度上,以5倍音速也就是5马赫以上的速度持续飞行500公里以上距离(默认末端飞行弹道)的,才配被称为“高超音速导弹”。而以当今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以“高超音速导弹”实现洲际(6000公里以上)导弹射程尚有不小的难度,而前面已经提到了“飞行距离超过500公里”这个“默认标准”。
于是,所谓“高超音速导弹”也就普遍集中在中程导弹,包括中短程(500~1000公里)和中远程(3000~6000公里)这个范畴之内了。所以一般情况下,目前各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几乎是默认的中程导弹(包括从陆基、海基和空基平台发射的)。从弹头或者上面级的构型上说,虽说乘波体看上去具有最为理想的突防能力,但技术难度也最高,而旋成体弹头,包括双锥体和单锥体也是“可以的选择”,因为实现起来要容易地多,但末端弹道要足够低,否则“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认为,高超音速导弹应该是这样的
再不济、也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上面说的这些条件,对于也门胡塞武装这个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外部环境也十分糟糕的军政实体来说,还是有“亿点点”过于奢侈了。但是,胡塞武装发射的导弹武器,又切切实实地达到了作为“高超音速导弹”的那些“默认标准”。
于是网络平台上就出现了很多“玩梗”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沙漠里捡到了某东方神秘大国的说明书”,“徒儿不要把为师说出去”之类,但恕本厂长直言,这些除了满足某种口嗨心理之外,并没有什么意义,也完全经不起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认真讨论。
从胡塞武装公布的“巴勒斯坦”-2的发射照片和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高超音速导弹”的另一种演绎方式,即在一个已知的大型地对空导弹的原始设计上,更换火箭发动机和制导系统,从而“设计”出一种地对地弹道导弹。然后再增加头体分离设计,并且在弹头内加装一个助推火箭,通过助推火箭的推力使弹头在最后的飞行阶段速度远超过5马赫,同时弹头分离后的飞行距离超过500公里,而因为“底子”是防空导弹,所以最大高度肯定在100公里以下,甚至作为中程地对地导弹,竟然采用同类中极其罕见的倾斜发射……于是,当今世界思路最为“狂野”的高超音速导弹设计就这样诞生了……而这个诞生过程,也堪称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上两图:胡塞武装公开的“巴勒斯坦”2导弹画面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获得了某种S-75也就是SA-2地空导弹的仿制型号,并且在1998年“二次仿制”成功,为了纪念当年被分裂势力暗杀的伊朗军队总参谋长赛义德将军,伊朗将其命名为“赛义德”-1。当然,在上世纪的最后几年才仿制出一型最多比S-75有少量改进的地空导弹,属实是“一出生就落后”了,伊朗后来基于“标准”-1和“山毛榉”的技术搞“赛义德”-2,于是防空方面“赛义德”-1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
S-75防空导弹
“赛义德”-1防空导弹
“赛义德”-2防空导弹
不过,山不转水转,虽然作为防空导弹的“赛义德”-1没发挥什么作用,但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军工企业,通过获得其他国家的类似技术,将“赛义德”-1改造成了地对地战术导弹,之后又双叒叕参考他国成功经验,将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改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从而研制出了“征服者”-110炮兵战术导弹,甚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
“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
此时伊朗革命卫队的军工人员的智慧开始灵光乍现:既然S-200也就是SA-5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成放大版的S-75也就是SA-2,而伊朗又恰好有一些S-200,那么在S-75的基础上设计地对地导弹的“成功经验”能不能“移植”到个头更大的S-200上呢?很幸运他们成功了,于是伊朗除了垂直状态发射的“流星”系列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外,又喜提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导品种:基于大型防空导弹发展而来的、倾斜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
S-200防空导弹
和“传统”的中程弹道导弹相比,这种新奇导弹的直径相对较小,因此弹头威力上限就比较低。但也有优点,就是基于地空导弹而不是反弹道导弹发展而来,最大飞行高度低,先天就具有发展成为前面“定义”的高超音速导弹的潜力。既然飞行高度已经在100公里以下了,要作为中导,飞行距离也超过1000公里了,于是就剩下速度超过5倍音速了。
然后伊朗设计人员再次脑洞开大,把导弹设计成头体分离,然后在弹头里加一级助推火箭,于是这类中导的末端速度就超过了5马赫。伊朗将这种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异类的高超音速导弹命名为“征服者”,这个很土的名字在伊朗属于一块砖,啥武器要用就搬到啥上面……
在胡塞武装于2015年控制了也门大多数地区之后,伊朗开始对其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其中也包括由“赛义德”-1地空导弹改造而成的地对地导弹和“征服者”110炮兵战术导弹。胡塞武装很快掌握了这些导弹武器的简化仿制,然后在伊朗提供的一些技术支持下进一步脑洞大开,把从也门前政府手里获得的“圆点”炮兵战术导弹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大致上搞通吃透了,伊朗也趁热打铁,把“征服者”高超音速中程导弹的一些技术也转让给了胡塞武装。
胡塞武装获得的基于“赛义德”-1改造而成的地对地导弹
胡塞武装获取的“征服者”-110炮兵战术导弹
而胡塞武装手里,是既有S-200的实物,又有“征服者”的技术资料,还自行制备了“圆点”导弹的固体燃料后,照着“征服者”为蓝本,“攒”出了长度更长,直径更大的“巴勒斯坦”高超音速中程导弹。于是,胡塞武装在根本没有很多理论上不可或缺的要件例如风洞,例如火箭试车台等等等等的情况下,就这样靠头脑开大和前工业时代的手搓,鼓捣出了世界上可能是路子最野的高超音速中程导弹。
在各国对“巴勒斯坦”-2的首次实战表现的描述上看,有说其最大速度超过11马赫的,也有说8马赫的,无论哪个指标,也都符合了高超音速导弹的特征,由于是倾斜发射加上地空导弹的底子,最大高度也没有超过100公里,制导方式大概率是惯性制导+导航卫星接收机提供末端修正。不得不说,当它在以色列上空爆响时,胡塞武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拥有高超音速中程导弹的军政实体,任何国际社会成员都难以对其无视了。
最后,笔者还是想口嗨一句,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面投入最多,也是最早(2012年)实现首次试射的某个超级大国呢?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被后起小国超越已经很丢人了,如今比一个中东贫瘠地方崛起的军政实体还不如,脸都丢到两大洋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