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第十九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召开,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近200人到场参与交流。此次论坛以“创新引领行业变革,智能推动产业升级”为主题,为参会者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李友顺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研究员
李友顺研究员对我国农药登记的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包括登记数量的变化、产品类型的分布以及市场需求的动态演变。他指出,未来农药登记产品数量中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登记数量逐渐增加,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他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登记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农药登记产品结构将更趋合理。同时,农业农村部正在对《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规定征求修改意见,这也将推进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制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生产更多绿色环保的农药产品。
杨泱泱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杨泱泱副教授指出,从国家的管理部门发文、产业实践应用以及科技前沿可以看出,微化工、连续流技术前景巨大,基于微通道反应器的流动化学合成将有力推动农药的绿色制造。杨副教授详细阐述了超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药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介绍了几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超限制造与连续制造的融合将加速农药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时间、空间、质量、效率、效益等方面大幅提升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竞争力。杨教授建议农药企业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强研-产-用交流与合作,加速超限制造与连续制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王 勇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王勇研究员介绍了液液萃取技术在化学农药生产中的重要性、溶剂萃取过程强化技术与装备,对连续萃取技术、萃取过程基础研究、新型萃取设备、油水分离材料、萃取流程模拟软件等系列技术和产品进行了详细分享。他指出,液液萃取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在农药生产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项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技术细节,提高装备性能,开展“液-液-固”和“液-液-气”多相萃取流动、传质机制,进行工业应用,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尹秋响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尹秋响教授介绍了工业结晶技术的研发进展,表示工业结晶技术是“大化工”行业发展的支撑技术之一,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尹教授列举了一系列实例,展示了晶体工程学在农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通过先进的晶体工程技术,可以开发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晶体材料,开发的共晶具有良好的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药效的潜力。工业结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大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工业结晶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张国富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
张国富副教授介绍了连续流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案例、过渡金属催化在农药新工艺开发方面的实践、酶催化技术在手性农药开发方面的探索三方面内容,通过详实的案例,充分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农药新工艺开发中的巨大潜力,改进农药生产工艺不仅能够在效率和产品质量上得到提升,还能更好地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未来,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相信农药生产工艺将迎来更加环保、高效和经济的新阶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刘吉永
南通泰禾-长沙嘉桥创制室主任
刘吉永主任详细介绍了IRAC G30类药剂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品种,在谈到IRAC G30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时,着重介绍了间二酰胺类、异噁唑啉类、固醇类药剂的研发进展。面向未来,刘主任强调随着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杀虫剂领域的研发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前沿热点。他特别提出,应加强对杀虫剂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分子合理设计策略,创制出更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同时,抗性风险评估与抗性机制研究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科学评估和管理抗药性问题,确保农药资源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利用。
章文翔
中化蓝天、蓝启生科公司市场商务部经理
章文翔经理阐述了含氟中间体概况,重点介绍了含氟农药热点品种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及其开发前景,同时强调,关键中间体作为农药生产的重要环节,其市场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农药的生产和成本。因此,加强对热点农药关键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中间体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至关重要。据介绍,根据含氟新农药的市场增长潜力,将专利期农药分为重磅炸弹型、重点关注型和值得期待型。此外,非专利期含氟农药销售额分布宽,差异大,不同企业根据老品种的规模效应和盈利效应,可根据自身企业的盈利特色来选择品种。
欧志安
中山致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欧志安总经理对高通量连续流工业化案例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工业化微反应器的设计理念、微反应器3D打印制造技术创新、微反应器结构技术创新、工业化微反的标准流程设计以及中山微反的高通量工业化案例。他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升级,高通量连续流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技术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式。同时,他也呼吁业界同仁共同关注并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化工产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分别由华东理工大学徐晓勇教授、南通泰禾-上海晓明检测倪珏萍总经理主持。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企业代表积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