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的五个诸侯之长。其实都还是在周王室的统治之下,只不过那时的周王室势力太弱了,已经没办法控制天下诸侯了。那些强大的诸侯国相互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旅,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庄王熊侣即位,做了国君。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韬光养晦三年后,“一鸣惊人”。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更亲自上阵指挥剿灭了反叛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一鸣惊人是关于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楚庄王经平定内乱与灭庸后,统治已趋稳定,遂萌北上图霸之志。当时中原诸侯仍以晋国实力最强,它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渐上升或恢复,仍非晋之对手。此时恰好晋国内乱大起,国君晋灵公,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权臣赵宣子争权夺利,政治衰败人民疾苦,国内一片哀嚎民不聊生,这给了楚国击晋的可乘之机。

楚庄王四年(前610年)至楚庄王七年(前607年),在经过四年你来我往的政治军事博弈后,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后被晋国灭),,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辩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问鼎中原)。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言外之意,是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庄王也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此时取代周室的时机未到,也只得蔑视地说恐为天下所伐,便知趣地退兵了。这便是“问鼎中原”的典故,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庄王一举击击灭若敖氏全族,真正掌握了楚国的实权。

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庄王大军灭舒国

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楚庄王伐郑,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救郑,驱逐楚庄王率领的楚军。这是春秋晋楚争霸期间,两国军队的一次军事对峙。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征讨陈国,破陈而设县,后又复陈。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仅仅三十里。

郑国顽强抵抗三个多月,楚国才将其攻克。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王,求其不要灭掉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就是否与楚战的问题,晋军内部产生分歧。

中军帅荀林父认为楚国强大、稳定,不可与其相争,欲退兵;而中军佐先縠却主张与楚国作战。于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楚军。晋军虽然渡过黄河,却没有作战的决心,特别是晋军将领意见不统一,各行其是。此时,楚庄王北进至郔(今河南郑州北),打算饮马黄河即班师回国。听说晋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本想马上撤兵,但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遂在管(今河南郑州)驻军以待晋师,晋军则驻扎在敖、鄗(今河南荥阳北)之间。,楚国一面派使臣出使晋营讲和施行缓兵之计,另一面秣马厉兵积极备战,楚孙叔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连忙撤退渡河回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国家,迫使郑、许归附,继而灭(宋的与国),又攻并使其与楚媾和。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