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陶冶国民情操

感受家国情怀

践行忠孝仁义

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社会各态

谈天说地论人

着眼凡尘俗事

回顾真实历史

图片

中国丰富的文化中,诸多智慧皆源于对失败与成功经验的凝练总结。

农业领域,有:

“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

这是古人历经无数次观察探索所得。

做人行事方面有:

“小儿发癫,必有灾难”提醒人们需稳健,

“多行不义必自毙”警示切勿作恶。

不过,有句俗语“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显得与众不同。

它直白地指出了五种人不宜从事的五件事。

正如古语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在特定的情境和职责中,过度的慈、义、善、情、仁,或许会成为阻碍。

这并非否定这些美好品质,而是强调在特定领域,需要权衡与抉择,以达最优之效。

此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图片

图片

01.

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此古训深刻揭示了军事领导艺术的精髓;

恰如孙武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战争的残酷舞台上,仁慈往往成为将领肩头的重负;

因战争的本质是力量的较量,是血与火的洗礼。

历史上,无数战役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项羽在垓下之战的悲壮,他虽勇猛无双,却在乌江边因一念之仁,错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古人云:“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足以败事。”

项羽的仁慈,虽体现了对江东父老的深情厚谊;

却也在关键时刻削弱了其战斗意志,最终饮恨乌江。

反观那些铁血将领,如韩信、白起,他们深知“兵贵神速,将贵果敢”;

在战场上以冷酷无情著称,正是这份决绝与坚定,铸就了他们的辉煌战绩。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然而,在此“仁”字,于战场之上,更多地体现为对士兵的关爱与激励;

而非对敌人的怜悯。

因此,作为军队的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慈不掌兵”的真谛;

既要怀揣对士兵的深切关怀,又要在战场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决心。

唯有如此,方能率领军队在硝烟弥漫中杀出一条血路,赢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拿破仑所言:“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

而这份集中,正需要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果断与无情。

图片

图片

02.

义不养财

 ‘义不养财’,此古训穿越千载,仍振聋发聩,深刻揭示了人性光辉与物质积累间的微妙平衡。

正如古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它告诫我们,过度的仁义之举,往往难以在商海浮沉中累积起丰厚的物质财富。

在古代,财富之路虽狭,却也分明:

地主之尊,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而经商,则成了平民跨越阶层的桥梁。

然而,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非义气用事之地;

地主之位,亦需铁腕管理,非仁爱泛滥之所。

故“义不养财”,实为对人性与现实深刻洞察的总结。

“商人重利轻别离”,此偏见根深蒂固,李白身为商贾之后,其遭遇便是明证。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身份之尴尬,求职之艰难,皆因世人眼中商人之低贱。

而三国鲁肃,以富家子弟之身,行仗义疏财之事,耗尽家财以助东吴;

虽名垂青史,却也印证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复杂人性。

时至今日,社会变迁,但“义不养财”之理依旧适用。

无数因仗义借出、却难以收回的金钱纠葛,便是最生动的注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摒弃义气;

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学会理性与智慧地管理财富。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无知即罪恶”;

在财富与义气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自省。

因此,真正的智慧,在于既能秉持正义之心;

又能明智地规划未来,让“义”与“财”并行不悖,共同构筑和谐的人生画卷。

图片

图片

03.

善不为官

“善不为官”这一说法,颇具争议,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我们向来主张,为官者应怀善念,如此方能保百姓生活安定、幸福美满。

倘若官员作恶多端,必然不配为官。

其实,中国古今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古时的某些观念未必适用于当下。

正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众人常误解“无后”是指没有后代,实则指目无尊长。

再看“善”字,古时写作“譱”,因羊在当时被认为能明辨是非。

然而,一旦争辩,便易生争吵,需直言真相。

在官场之中,推崇的是圆滑处世、巧言善辩。

正如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过于耿直,喜与人争辩,说话不够圆融之人,往往难以在官场立足。

但这并不意味着为官者可以抛弃善良的本质;

而是要在秉持正义与良知的基础上;

学会灵活应对复杂的局面,以智慧和策略实现为民众谋福祉的目标。

为官之善,在于心怀百姓,在于公正廉明,而非圆滑世故、丧失原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04.

情不立事

在决策的舞台上,“情不立事”这句至理名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思考路径。

所谓“情”,即情绪化、感情用事;

“立事”则指做出明智的决策。

人皆有情感,然而,那些易感情用事之人,在重大决策面前,往往会步入歧途。

正如刘备,当得知关羽被杀,悲愤之情冲昏了他的理智;

全然不顾他人劝告,执意攻吴。最终,落得个失败的结局。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刘备在那一刻,被情感蒙蔽了觉醒与思考的能力,冲动地做出了错误抉择。

感情用事,使他失去了对局势的清晰判断,忘却了战略的全局。

我们应以此为鉴,在面对重要事务时,保持冷静与理性。

不让情绪主宰决策,而是以客观的分析和明智的判断引领方向。

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走向成功的彼岸。

图片

图片

图片

05.

仁不从政

 “仁不从政”,此语与“慈不掌兵、善不为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代皇家的权力争斗中,残酷与决绝是常态。

每一个最终登顶的人,无不是凭借着坚毅与狠劲,在血雨腥风中杀出一条条生路。

就如李世民,若当初心怀仁慈而不够果决狠厉,恐怕难以登上皇位。

身处高位之途,往往意味着必须摒弃过度的仁慈;

要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奋勇前行,甚至从他们的“身躯”上一步步踩踏过去。

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在政治的舞台上,仁慈或许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若要掌控局势,就需有果断的决策和无畏的勇气,不能被情感所左右。

因为权力的争夺是残酷的,稍有犹豫,便可能满盘皆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故而,欲在政治风云中立足并有所作为,“仁”不可过度;

需以谋略和果敢为翼,方能翱翔于权力的苍穹。

图片

《增广贤文》中的诸多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世人有所助益。

然而,古代与现代社会已大相径庭,它所呈现的不过是彼时的社会景象。

身处现代,对于此类经典,我们应持理性态度。

正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虽有借鉴意义,但只可轻信,不能深信。

需结合当下实际,以批判思维去审视,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摒弃不合时宜之处,如此方能在现代社会中明辨是非,稳健前行。

国豪文化

图片

【完】

▲双十一活动价抢先体验

声明: